河北省张家口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87216141 上传时间:2019-03-29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715.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张家口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河北省张家口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张家口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张家口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张家口市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高一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这是我的读书观。研究哲学,特别是中国哲学,有那么多书,每本书、每句话,都要求“甚解”,

2、可能吗?我认为陶渊明这句话对研究哲学的人来说,后面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更重要。我们常把汉人对经典的注释叫“章句之学”,每章、每句都要详加解释,汉书儒林传谓:“一经之说至百余万言”,儒师秦延君释“尧典”二字,十余万言;释“曰若稽古”四字,三万言。至魏晋风气一变,注经典多言简意赅,倡“得意忘言”,例郭象注庄子逍遥游第一句:“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曰鹏。”谓“鹏鲲之实,吾所未详也”,并批评那种一字一句注解的章句之学为“生说”(生硬的解释),他说:“达观之士,宜要其会归,而遗其所寄,不足事事曲与生说,自不害其弘旨,皆可略之。”我想,这就是“会意”。读哲学书,重

3、要的在“会意”,不在“曲与生说”。“会意”才能对古人的思想心领神会,才能有所创新。据日本人林泰辅说,论语的注解有三千余种,元朝的杜道坚说道德经的注也有三千余种。不管有多少种论语道德经的注解,我们能说哪一种是对论语或道德经“甚解”了呢?杨伯峻先生在注孔子说的“六十而耳顺”一句时说:“耳顺这两个字很难讲,企图把它讲通的也有很多人,但都觉牵强。译者姑且作如此讲解”。我认为,杨先生的这种态度是对的,他只是“姑且”给一种解释,并没有说他的解释就是唯一正确的解释。在我的一篇文章中,为了说明我对“真、善、美”的看法,我就给孔子说的“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个新解,认为这几句话是孔

4、子说他自己追求“真”、“美”、“善”的过程。我真的“甚解”了孔夫子的话吗?没有,但我从孔子的话中“会意”出一种新意来,于是我便“欣然忘食”了。读书人喜欢读书,特别是像我这样的读书人喜欢读各种各样的书,宗教的、文学的、艺术的、考古的、历史的、民俗的,甚至科学和科学史的,是不能要求都“甚解”的,知道一点就行了。它可以帮助你开阔眼界,拓宽思路。读你自己专业的书,当然要求了解得深入一些,但也只能要求“深入一些”,也不可能字字句句都有所谓“正确了解”,而“会意”则是更为重要的。哲学家要求的是“六经注我”,而非“我注六经”。“会意”实际上是加上你自己的“创造”,这样才真的把学问深入下去了。(选自汤一介读书

5、本该会意有改动)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哲学书的种类和数量都很多,因而读书时句句都求甚解便是不大可能的。B. “章句之学”其实就是在追求“甚解”,作者不赞同并批评这种章句之学是“生说”。C. “会意”就是抓住古人语言的要义,再加上自己的“创造”,这样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古文。D. 作者并没有全盘否定“甚解”,而是否定“句句求甚解”,突出了“会意”的重要性。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门见山,引用陶渊明的话,直接点明了自己的观点:读书要“会意”。B. 文章提出“甚解”“会意”两个概念,论证了“甚解”的不足取和“会意”的正确性。C. 文

6、章以中国书多、论语等注释多为论据,论证了读书要“会意”的必要性。D. 文章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联系古今中外,增强了说服力。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项是A. “甚解”容易走向“生说”,导致泥古不化;“会意”强调领会精神实质,这是读书真谛。B. 只要采用“会意”的读书方法,我们就能从古代经典和当代书籍中读出新的意义。C. “甚解”讲究字字句句都有解释,所以“甚解”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古代经典。D. 如果对每句话都“甚解”,就不能做到对文章整体“会意”了,二者是对立的。【答案】1. B 2. D 3. A【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

7、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张冠李戴,“批评这种章句之学”是“生说”的是郭象。故本题选B项。【2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

8、据。故本题选D项。【3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B项,过于绝对,“只要就”说法绝对。C项,强加因果。前后因果关系不成立。D项,不合文意,两者不是对立关系。故本题选A项。【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

9、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荷花记王祥夫在中国,莲花和荷花向来不分,莲花就是荷花,荷花就是莲花。但荷花谢了结莲蓬,

10、没听过有人叫“荷蓬”的,从莲蓬里剥出来的叫“莲子”,也没听人叫“荷子”的。荷花是白天开放晚上再合拢,所以叫荷花会合住的花。我想不少人和我一样,一心等着夏天的到来也就是为了看荷花,各种的花里,我以为只有荷花当得起“风姿绰约”这四个字,以这四个字来形容荷花也恰好,字里像是有那么点风在吹,荷花荷叶都在动。不但荷花让眼睛看着舒服,而且从莲蓬里现剥出来的莲子清鲜水嫩,是夏季不可多得的鲜物。如把荷花从头说到脚,下边还有藕,我以为喝茶不必就什么茶点,来碗桂花藕粉恰好。说到藕粉,西湖藕粉天下第一,有股子特殊的清香。白洋淀像是不出藕粉,起码,我没喝过。那年和几个朋友去白洋淀,整个湖都干涸了,连一片荷叶都没看到,

11、让人心里怅惘良久。说到白洋淀,好像应该感谢孙犁先生,没他笔下那么好的荷花,没他笔下那么好的苇子,没他笔下那么多那么好那么干净而善良的女人们,人们能对白洋淀那么向往吗?在中国文学史上,孙犁先生和白洋淀像是已经分不开了。1981年天津百花社给孙犁先生出八卷本的文集,我拿到这套书的时候,当下就在心里说好,书的封套上印有于非闇的荷花,是亭亭的两朵,一红一白,风神爽然。画家中,喜欢画荷花的人多矣,白石老人的荷花我以为是众画家中画得最好的,枝枝叶叶交错穿插乱而不乱,心中自有章法。张大千是大幅好,以气势取胜,而黄永玉先生的红荷则是另一路。吴湖帆先生的荷花好,但惜无大作,均是小品,如以雍容华美论,当推第一。吴

12、作人先生画金鱼有时候也会补上一两笔花卉,所补花卉大多是睡莲而不是荷花,睡莲和荷花完全不是一回事,睡莲是既不会结莲蓬又不会长藕,和荷花没一点点关系。夏天来了,除绿豆粥之外,荷叶粥像是也清火,而且还有一股子独特的清香。把一整张荷叶平铺在快要熬好的粥上,俟叶子慢慢变了色,这粥也就好了。熬荷叶粥不要盖锅盖,荷叶就是锅盖。喝荷叶粥最好要加一些糖,热着喝好,凉喝也好,冰镇一下会更好。荷叶要到池塘边上去买,过去时不时还会有人挑上一担子刚摘的新鲜荷叶进城来卖,一毛钱一张,或两毛钱一张。现在没人做这种小之又小的生意了,卖荷叶的不见了,卖莲蓬的却还有,十元钱四个莲蓬,也不算便宜。剥着下酒,没多大意思,只是好玩儿,

13、以鲜莲蓬下酒,算是这个夏天没有白过。有人买莲蓬是为了喝酒,有人买莲蓬是为了观赏,把莲蓬慢慢放干了,干到颜色枯槁一如老沉香,插在瓶里比花耐看。夏天来了,除喝花茶之外,还可以给自己做一点荷心茶喝。天快黑的时候准备一小袋儿绿茶,用纸袋儿,不可用塑料袋,一次半两或一两,用纸袋儿包好,把它放在开了一整天的荷花里,到了夜里荷花一合拢茶也就给包在了里边,第二天取出来沏一杯,是荷香扑鼻。喝这种茶,也只能在夏天,也只能在荷花盛开的时候。我喜欢荷花,曾在漏台上种了两缸,但太招蚊子,从此不再种矣。那年去山东蓬莱开会,随大家去参观植物园,看到了那么一大片的缸荷。有几百缸吧,一缸一缸又一缸,人在荷花缸间行走,荷花比人都

14、高。荷花或白或红或粉,间或还有黄荷,但也只是零星的几朵。我比较喜欢粉荷,喜欢它的娇娜好看,让人想到娇小妙龄的女子,白荷和红荷却让人没这种想象。刘海粟和黄永玉两位老先生到老还喜欢画那种大红的荷花,或许是岁数使然,衰败之年反喜欢浓烈。红还不行,还要勾金,是,更烈。4. 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中“整个湖都干涸了,连一片荷叶都没看到,让人心里怅惘良久”几句,表达了作者去白洋淀竟然没看到荷花的失落心情。B. 文章第四段将笔触拓展开来,写齐白石、张大千、黄永玉、吴湖帆等人有关荷花的画各有千秋,同时也说明他们对荷花情有独钟。C. “红还不行,还要勾金,是,更烈”几句,写出

15、了刘海粟和黄永玉两位老画家老而弥坚,到老仍然喜欢大红的荷花、浓烈的色彩。D. 本文以荷花记为题,“荷花”即是描写的主体对象,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虽涉猎广泛,但表达的主题却很集中。5. 本文主要写了“荷”吸引人的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本文写孙犁笔下的荷花和画家笔下的荷花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4. C 5. 写出了“荷”之美:荷花风姿绰约,雍容华美,亭亭玉立等;写出了“荷”之用:荷的周身都可以食用,且味道很好;写出了“荷”之香:莲藕制成的粉有特殊的清香,用荷叶煮粥清香扑鼻等。 6. 有利于多角度、多层面写荷花,丰富了文章有关荷花的内容;突出了对荷花的喜爱之情;拓宽了对荷

16、花的联想和想象,平添了对荷花的审美情趣。【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C项,“老而弥坚”牵强附会。文中是说“刘海粟和黄永玉两位老先生到老还喜欢画那种大红的荷花,或许是岁数使然,衰败之年反喜欢浓烈”,意思是越老越喜欢画大红的荷花。老而弥坚的意思则是形容老年人的心态更加的坚强。语境中老人的心情与坚强无关。故选C项。【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