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普通班)---精校解析Word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87216115 上传时间:2019-03-29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衡水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普通班)---精校解析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河北省衡水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普通班)---精校解析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河北省衡水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普通班)---精校解析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河北省衡水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普通班)---精校解析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河北省衡水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普通班)---精校解析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衡水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普通班)---精校解析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衡水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普通班)---精校解析Word版(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平中学2018-2019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普通班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1.“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何则。”作者对儒家和法家思想的态度是A. 尊儒抑法B. 抑儒尚法C. 抑儒抑法D. 尊儒尚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依据对材料信息的准确理解,可知作者以“以礼为本,以法为末”,本、末皆不可失,而“礼”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故作者态度应为儒法并用,故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

2、儒学董仲舒2.葛兆光教授说:“一种思想要成为普遍真理,它必须成为政治意识形态,而要成为意识形态,则要借助于权力。”儒家思想成为“普遍真理”的过程中,“借助于权力”的史实有A. 秦始皇焚书坑儒B.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朱熹认为道的价值内涵即“三纲五常”D. 王阳明提出心学【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政治意识形态”和“借助于权力”分析可知,“借助于权力”在这里应该指利用国家权力变为国家意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儒学成为统治思想,故B项正确;A项是打击儒学的政策,排除;CD项是个人行为,未借助权力,排除。3.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说:

3、“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下列观点与此相悖的是A. “天之立君,本以为民”B.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C. “君臣友朋,相为表里”D. “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答案】B【解析】据材料中“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可知用古代的民本思想来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而“天之立君,本以为民”也体现的是民本思想,“君臣友朋,相为表里”反映的是对君主专制的反感,“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反映的是反对空谈义理,ACD均与题意观点一致,但不合题意要求,故ACD项排除。“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反映的是君权神授的思想,与材料信息相悖,故B项正确。点晴:解题时紧扣“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理解其本意,再依据

4、“相悖”,分析备选项即可获取正确答案。4.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A. 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 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C. 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D. 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科技。材料中“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真宗剧增至十万”、“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的信息,说明当时雕版印刷应用比较普遍,故应选C。A项说

5、法不符合史实,是毕昇发明的;B项材料中主要论及雕版印刷,未涉及活字印刷;材料中并没有说明全部是官方刻书,当时应该有民间刻书,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5.西晋文学家傅成曾经对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这样描述,说:“夫其何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贞。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此新。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伸可屈,能幽能显。”对这一发明理解正确的是A. 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交流和教育的普及B. 大大提高印刷效率;有利于版本的统一,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留存C. 是欧洲开辟新航路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中华文明对世界航海事业发展的

6、重大贡献D. 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对军事武器的进步也有着重要意义,但同时也造成许多惨剧【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廉方有则,体洁性贞。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此新。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伸可屈,能幽能显”说明的是造纸术,故A项正确;B是印刷术的影响;C是的影响;D是火药发明的影响。6.“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这句话所反映的文学体裁的突出特点是A. 句式自由灵活B. 铺陈排比,辞藻华丽C. 称为“长短句”,可配乐演唱D. 使用章回体裁【答案】B【解析】题干中语句是汉代司马相如写的汉赋,汉赋

7、的特点就是铺陈排比,词藻华丽,故选B。唐诗是唐代的主要的文学体裁,以五言和七言为主;元曲是元代的文学形式,更加通俗易懂;宋词又称为长短句,可配乐演唱,更加灵活。7.唐朝时候,中央政府选拔官员的标准之一是:“三曰书,楷法遒美”。按照当时这一规定,下列哪位书法家擅长的书法不属于这一标准A. 张旭B. 颜真卿C. 柳公权D. 欧阳询【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楷法遒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旭擅长草书,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擅长楷书,故BCD项正确,排除。【点睛】“楷法遒美”是关键信息。8.明代小说说唐杨家将传中,樊梨花与穆桂英以武艺压倒夫婿,并挂帅出征;清代小说再生缘

8、中,女主角易釵为弁,文武双全。这反映出A. 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的繁荣B. 文字狱影响到思想文化的发展C. 民间对正统社会秩序的抗议D.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男女平等【答案】C【解析】正统的社会秩序强调男尊女卑,而反映民间思想观念的小说却塑造出文武双全的女性形象,说明民间对正统社会秩序的抗议。故答案为C项。A项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没有实现男女平等。9.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A.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9、B.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 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答案】B【解析】材料中“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显然是指“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这种现象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而以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为最早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思想觉醒的最早表现,所以答案选B,A项其时民族危机尚未发生,C D两项均晚于B项。10.“这个康有为企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的思想体系,把孔学推到国教的位置上,而自己则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戊戌年春出版的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和再版的新学伪经考就是这一活动的代表作。”这从根本

10、上说明了康有为A. 为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披上儒家思想的外衣B. 自幼接受儒学教育,深受儒家思想影响C. 利用儒家思想宣传变法,减少变法阻力D. 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的阶级局限性【答案】D【解析】【详解】AC是康有为思想启蒙的变通手段,不是根本所在,排除;B是康有为能打着儒家思想外衣的有利条件,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个康有为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的思想体系,把孔学推到国教的位置上,而自己则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结合所学,康有为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理论根据,减少变法阻力。康有为这一活动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落后以及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故选D。11.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早年守

11、寡,因害怕被婆婆卖掉而跑到鲁四老爷家做帮佣,但还是被婆婆卖给了贺老六。不料贺老六病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又回到鲁四老爷家。她怕死后被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鲁迅表达的思想主要是A. 痛斥封建礼教的本质B. 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C. 彻底否定传统道德D.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封建礼教的危害。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封建礼教摧残妇女的典型。B指的是文体形式;鲁迅批判的是封建礼教,故不选C;D说法为鲁迅对祥林嫂的态度,故不选。所以本题答案选A。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鲁迅12.“五四”前后搬入中国的种种社会主义学理(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工读主义

12、、新村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虽曾一度汇成涌流之潮,极其明显地影响过那个时候的社会思想和学术思想,但在短短几年之后就波平浪静,了无痕迹了。只有马克思主义在风雨之中扎根在了中国社会。这说明A. 马克思主义完全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B. 五四运动证明资本主义不可行C. 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中国是历史的必然D. 当时的北洋政府倡导思想自由【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五四”前后搬入中国的种种社会主义学理(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工读主义、新村主义、基尔特主义等)虽曾一度汇成涌流之潮”“只有马克思主义在风雨之中扎根在了中国社会”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符合历史潮流,故C项正确;A项错误,错在“完全符合”;BD项

13、材料中没有体现。点睛:材料“五四”前后搬入中国的种种社会主义学理(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工读主义、新村主义、基尔特主义等)虽曾一度汇成涌流之潮”“只有马克思主义在风雨之中扎根在了中国社会”是解题的关键。13.中华文明史说,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对“兼收众长”理解正确的是A. 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B. 推翻清朝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C.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独裁D. 创立三民主义以求实现“民有、民治、民享”【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的“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

14、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可以看出孙中山先生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故答案为A项。BC项只有“内审”,看不出“外察”;D项是“外察”的结果,但看不出“内审”,BCD项不能反映“兼收众长”的含义,排除。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特点14.毛泽东曾说,国民革命失败以后,官逼民反,共产党被“逼上梁山”,那个时期我们不大讲孙中山,因为“不把孙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如同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一样”。毛泽东的这段话反映了A. 三民主义的内容存在局限性B. 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目标不符C. 国共两党的革命领导权之争D. 中共更加重视对革命道路的探索【答案】D【解

15、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依据材料可知,毛泽东认为在大革命失败的背景下,必须丢开孙中山,即放弃依靠国民党的右倾策略,独立探索革命的道路。这表明了中共不依靠外力帮助,不依赖旧有理论,更加重视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三民主义理论存在局限性;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共独自探索革命的道路,并未体现两者的革命目标不符;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共独自探索革命的道路,并未涉及革命领导权的争夺。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5.邓小平说:“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我们全党成熟的标志是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是在一九四五年。我们从一九二一年建党,经过了二十四年,才成为一个成熟的党。当然,这是从全党来说。作为中央领导,可以说在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就成熟了,这也用了十三年半的时间。”中共两次走向成熟的关键在于A. 坚持革命实践与反思B.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C. 选择中国式革命道路D. 接受共产国际指导【答案】A【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从军事和组织上纠正了“左”倾错误,重新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中共七大以毛泽东思想为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