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语文(精品学案)粤教版必修4:单元质量检测二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87077020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41.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春语文(精品学案)粤教版必修4:单元质量检测二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9春语文(精品学案)粤教版必修4:单元质量检测二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9春语文(精品学案)粤教版必修4:单元质量检测二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9春语文(精品学案)粤教版必修4:单元质量检测二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9春语文(精品学案)粤教版必修4:单元质量检测二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春语文(精品学案)粤教版必修4:单元质量检测二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春语文(精品学案)粤教版必修4:单元质量检测二含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质量检测二(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与朝鲜的文化交流中朝两国是唇齿相依的邻邦,自古以来在文化上就有至为密切的联系,中国文化流入朝鲜占主要方面。我国原有“箕子去国”的故事,说周武王灭殷商后,殷王族箕子不愿事周,率领五千族人避居朝鲜,随同带去了诗书礼乐、医巫阴阳的学识和百工技艺。一般认为这是中国文化最初传入朝鲜。这段广为流传的旧事不免带有传说的色彩,但是,中朝两国人民早有交往却是事实。中国战国时代,天下纷乱,干戈四起,近在朝鲜侧旁的燕赵之地有许多人为避战祸,经由辽东半岛或山东半岛浮海到朝

2、鲜,促进了两国的文化交流。秦汉之际,两国也有密切的往来。中国的金属生产工具,包括先进的铁器很早就流入了朝鲜。稍后,中国铜镜、漆器和兵器等也传入朝鲜。两国在古代教育、宗教、文学艺术等许多方面十分相似。朝鲜古来崇尚儒学,不少人能背诵诗经春秋,熟知周易。人名、地名取自周易卦名和十二地支的很多。风俗习惯也有许多地方与我国相同,衣袖宽大的朝鲜服装至今犹保存着中国古代的遗风。在朝鲜三国时期,中国文化仍不断地传播,特别是在发展经学、儒学、佛教三个方面,使朝鲜当时的高句丽、百济和新罗深受影响。高句丽在大学里讲授中国经史,百济和新罗也先后有了儒学教育,公元372年,前秦苻坚遣使护送名僧顺道带佛像、经书赴高句丽,

3、这是佛教最早从中国正式传入朝鲜。佛教传播后更促进了文化交流,中国南北朝的文明大量输出到邻邦,同时也汲取了朝鲜文化的精华。百济输送到南朝的手工艺品做工精致,朝鲜的歌舞音乐在南北朝时期已传到中国,高句丽乐在隋唐宫廷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唐初,长安城中居住着许多朝鲜音乐家和舞蹈家,对中国乐、舞的发展颇有贡献。当新罗统一朝鲜后,将王号、年号都改用了汉文。它倾慕唐代文明昌盛,竭力仿效,于是向中国派出了遣唐使和留学生,政制和服饰都参照唐朝,这样,朝鲜的衣冠文物制度完全同于中国了。当时到中国来的新罗商人和移民人数很多,他们多聚居在沿海地区,从而形成了朝鲜人居住区新罗坊。中国的发明也陆续传到了邻邦。造纸方法估计

4、在四世纪前期就传去了,朝鲜是最早获知我国造纸术的国家,三国时期已能造出很优良的纸张了。中国十一世纪发明活字印刷术后,不久传到了高丽。中国发明的火药约在元代引入朝鲜后,朝鲜自己制成了火器,并在抗倭斗争中成功使用。摺扇是朝鲜首创的取凉与装饰用品,这一风雅之物流传到中国后博得了我国人民,特别是文人墨客的极大喜爱。十三四世纪时,高丽的造船技术已很发达,建造的兵船载量大、航速快、战斗力强,元世祖忽必烈渡海入侵日本之役,就是按照高丽船样式打造了大量兵船。元朝时,重要的作物棉花从中国移植到高丽,经栽种成功,高丽的棉花与棉布生产迅速发展,不仅在国内市场流通,还对外出口,在十四世纪末供应中国的女真人,十五世纪初

5、起,开始向日本输出棉布。由于长期使用汉字,朝鲜朝野人士都很注重书法艺术。高丽太上王忠宣王于十四世纪初在元都燕京开设万卷堂,探究书法、儒学和文学等,其中的高丽儒学家李齐贤,在书画、诗文方面造诣很高,他与赵孟等中国大书法家交往,把赵孟的字体介绍到国内,以“松雪体”流行于高丽。有清一代的朝鲜有识之士和中国学者之间也有频繁的接触,十八世纪的朝鲜实学家洪大容、朴趾源等许多人来到北京,搜集了大量中国书籍载回国内,回国后主张学习中国的文明和从欧洲传入中国的西学和先进科技,借以达到朝鲜的繁荣富强。当今,朝鲜文化仍融入中国文化的因子,2010年朝鲜国宝级艺术团体血海歌剧团潜心50年创作的大型歌舞剧红楼梦在北京、

6、上海、深圳等地巡演,观众十分喜爱朝版的林黛玉、薛宝钗,曾在中国引起轰动。(节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编中国文化史三百题,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战国时代近在朝鲜侧旁的燕赵之地,许多人为避战祸浮海到朝鲜,表明早期促进两国文化交流的大部分人是在被逼迫情况下进行的。B两国在古代教育、宗教、文学艺术等许多方面十分相似,风俗习惯也有许多地方相同,说明两国在文化交流上的互相影响十分广泛而深刻。C新罗统一朝鲜,王号、年号改用汉文,向中国派出遣唐使、留学生,政制、服饰参照唐朝,作者的目的是解释朝鲜如何像唐朝一样走向强盛。D由于长期使用汉字,朝鲜人也注重书法艺术,有的人在

7、书画、诗文上造诣很高,这是中华诗书画文化的魅力和绵延不绝的根本原因所在。解析:A项,“表明早期促进两国文化交流的大部分人是在被逼迫情况下进行的”错,原文并无此意。C项,“作者的目的是解释朝鲜如何像唐朝一样走向强盛”错,原文为“这样,朝鲜的衣冠文物制度完全同于中国了”,这句话说明作者的目的是解释朝鲜向往中国的先进文化,许多文化都类似甚至完全同于中国文化。D项,“这是中华诗书画文化的魅力和绵延不绝的根本原因所在”分析不正确,根据选项前面的内容不能推导出后面这一结论。答案:B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一段论述两国自古以来在文化上就有至为密切的联系,如周、战国、秦汉,结尾

8、一段说清朝、当今两国文化仍有交流,可看出大体是以时间为顺序论述的。B第二段论述了中国文化在许多方面影响朝鲜,两国在文化的许多方面都很相似,甚至相同,朝鲜在有些方面对中国也产生过影响。C第三段重点论述新罗统一朝鲜后在文化的许多方面模仿、追随中国,次要论述中国的发明创造传入朝鲜及在朝鲜的发展运用。D第四段先具体阐述朝鲜的摺扇、造船术对中国的影响,再进一步叙述中国棉花传入朝鲜的经过,并指出中国诗书画对朝鲜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解析:结构分析错误。“重点”“次要”分析不正确,第三段对这两个方面的论述是并列的,论述时只存在“先”“后”关系。答案: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箕子

9、去国”的故事只是传说周灭殷商之际中国的诗书礼乐、医巫阴阳的学识和百工技艺等传入朝鲜,实际两国文化交流有可能更早,也有可能稍晚。B隋唐时期中国与朝鲜文化交流主要在音乐上,朝鲜的歌舞音乐传到中国,高句丽乐在宫廷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朝鲜对中国乐、舞的发展颇有贡献。C中国与朝鲜两国农作物文化相互影响,元朝时棉花从中国移植到高丽,后来高丽的棉花与棉布生产迅速发展,又在十四世纪末供应中国的女真人。D当今,中国与朝鲜两国艺术文化仍互相交流,如在中国巡演的朝鲜创作的大型歌舞剧红楼梦,就是扎根在中国文学名著红楼梦基础之上的。解析:“隋唐时期中国与朝鲜文化交流主要在音乐上”错,“主要”两个字错,原文在“文化交流”

10、概念上没有表述过主要是在哪一方面交流,只是举例论述。另外,“朝鲜的歌舞音乐传到中国”不是在隋唐时期,原文为“朝鲜的歌舞音乐在南北朝时期已传到中国”。答案:B(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鸭的喜剧鲁迅俄国的盲诗人爱罗先珂君带了他那六弦琴到北京之后不多久,便向我诉苦说:“寂寞呀,寂寞呀,在沙漠上似的寂寞呀!”这应该是真实的,但在我却未曾感得;我住得久了,“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只以为很是嚷嚷罢了。然而我之所谓嚷嚷,或者也就是他之所谓寂寞罢。我可是觉得在北京仿佛没有春和秋。老于北京的人说,地气北转了,这里在先是没有这么和暖。只是我总以为没有春和秋;冬末

11、和夏初衔接起来,夏才去,冬又开始了。一日就是这冬末夏初的时候,而且是夜间,我偶而得了闲暇,去访问爱罗先珂君。他一向寓在仲密君的家里;这时一家的人都睡了觉了,天下很安静。他独自靠在自己的卧榻上,很高的眉棱在金黄色的长发之间微蹙了,是在想他旧游之地的缅甸,缅甸的夏夜。“这样的夜间,”他说,“在缅甸是遍地是音乐。房里,草间,树上,都有昆虫吟叫,各种声音,成为合奏,很神奇。其间时时夹着蛇鸣:嘶嘶!可是也与虫声相和协”他沉思了,似乎想要追想起那时的情景来。我开不得口。这样奇妙的音乐,我在北京确乎未曾听到过,所以即使如何爱国,也辩护不得,因为他虽然目无所见,耳朵是没有聋的。“北京却连蛙鸣也没有”他又叹息说

12、。“蛙鸣是有的!”这叹息,却使我勇猛起来了,于是抗议说,“到夏天,大雨之后,你便能听到许多虾蟆叫,那是都在沟里面的,因为北京到处都有沟。”“哦”过了几天,我的话居然证实了,因为爱罗先珂君已经买到了十几个科斗子。他买来便放在他窗外的院子中央的小池里。那池的长有三尺,宽有二尺,是仲密所掘,以种荷花的荷池。从这荷池里,虽然从来没有见过养出半朵荷花来,然而养虾蟆却实在是一个极合式的处所。科斗成群结队的在水里面游泳;爱罗先珂君也常常踱来访他们。有时候,孩子告诉他说,“爱罗先珂先生,他们生了脚了。”他便高兴的微笑道,“哦!”然而养成池沼的音乐家却只是爱罗先珂君的一件事。他是向来主张自食其力的,常说女人可以

13、畜牧,男人就应该种田。所以遇到很熟的友人,他便要劝诱他就在院子里种白菜;也屡次对仲密夫人劝告,劝伊养蜂,养鸡,养猪,养牛,养骆驼。后来仲密家里果然有了许多小鸡,满院飞跑,啄完了铺地锦的嫩叶,大约也许就是这劝告的结果了。从此卖小鸡的乡下人也时常来,来一回便买几只,因为小鸡是容易积食,发痧,很难得长寿的;而且有一匹还成了爱罗先珂君在北京所作唯一的小说小鸡的悲剧里的主人公。有一天的上午,那乡下人竟意外的带了小鸭来了,咻咻的叫着;但是仲密夫人说不要。爱罗先珂君也跑出来,他们就放一个在他两手里,而小鸭便在他两手里咻咻的叫。他以为这也很可爱,于是又不能不买了,一共买了四个,每个八十文。小鸭也诚然是可爱,遍

14、身松花黄,放在地上,便蹒跚的走,互相招呼,总是在一处。大家都说好,明天去买泥鳅来喂他们罢。爱罗先珂君说,“这钱也可以归我出的。”他于是教书去了;大家也走散。不一会,仲密夫人拿冷饭来喂他们时,在远处已听得泼水的声音,跑到一看,原来那四个小鸭都在荷池里洗澡了,而且还翻筋斗,吃东西呢。等到拦他们上了岸,全池已经是浑水,过了半天,澄清了,只见泥里露出几条细藕来;而且再也寻不出一个已经生了脚的科斗了。“伊和希珂先,没有了,虾蟆的儿子。”傍晚时候,孩子们一见他回来,最小的一个便赶紧说。“唔,虾蟆?”仲密夫人也出来了,报告了小鸭吃完科斗的故事。“唉,唉!”他说。待到小鸭褪了黄毛,爱罗先珂君却忽而渴念着他的“

15、俄罗斯母亲”了,便匆匆的向赤塔去。待到四处蛙鸣的时候,小鸭也已经长成,两个白的,两个花的,而且不复咻咻的叫,都是“鸭鸭”的叫了。荷花池也早已容不下他们盘桓了,幸而仲密的住家的地势是很低的,夏雨一降,院子里满积了水,他们便欣欣然,游水,钻水,拍翅子,“鸭鸭”的叫。现在又从夏末交了冬初,而爱罗先珂君还是绝无消息,不知道究竟在那里了。只有四个鸭,却还在沙漠上“鸭鸭”的叫。一九二二年十月注爱罗先珂(18891952),俄国诗人、童话作家。科斗子:小蝌蚪。4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作品中“我”引用“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句话,意在表明“我”不认同爱罗先珂对现实的感受。B作者描写爱罗先珂,突出他独自靠在卧榻上眉头紧蹙的特征,妙笔传神,勾勒出一个思考者的形象。C爱罗先珂主张自食其力,劝友人种白菜,养各种动物,寄托了也期盼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和睦相处的社会理想。D作品善于摹声摹形,用“咻咻的叫”写小鸭,以“满院飞跑”绘小鸡,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小生灵的活泼可爱。解析:不是不认同,“我”知道爱罗先珂说的应该是真实的,但因为“我住得久了,已经习惯了,所以没有感觉到罢了。答案:A5作品中爱罗先珂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答: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