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咬文嚼字导学案2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7065591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咬文嚼字导学案2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咬文嚼字导学案2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咬文嚼字导学案2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咬文嚼字导学案2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咬文嚼字导学案2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咬文嚼字导学案2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咬文嚼字导学案2新人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咬文嚼字【学习目标】1、明确“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2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3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学习重点】明确“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及其意义。【学习难点】 1、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2、借鉴本文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预习案【知识链接】1、文学知识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

2、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2、作家作品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解放后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为止无人敢取代它的地位,无作品敢替代此书。文革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预习检测】1、注音:锱铢( ) 镞( ) 岑( )

3、牍( )下乘( ) 蕴藉( ) 付梓( )2、解释词义:点铁成金: 锱铢必较 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索然无味: 3、导引自学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B.形容卖弄才学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导入课文】据说北宋文学家苏轼有个胞妹叫苏小妹,极有文才。有一天苏小妹与苏轼、黄庭坚三人在一起谈论诗歌,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澹月梅花。请二位兄长在这两句中间分别加上一字作腰,使之成为五言联句。”苏轼不加思索,脱口吟道:“轻风摇细柳,澹月映梅花。”苏小妹听后摇摇头,说苏轼加的二字不算好。黄庭坚说:“我加舞、隐二字如何?轻风舞细柳,澹月隐梅花。

4、”苏小妹笑着说:“加此二字好是好,不算很好。”苏轼和黄庭坚听了都有些不高兴,认为苏小妹太狂妄,就问她:“依你说要加什么字才算好呢?你不妨加加看。”苏小妹随口吟道:“轻风扶细柳,澹月失梅花。”苏轼和黄庭坚听了都一起鼓掌,称赞苏小妹这二字加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呢?【整体感知】1、“咬文嚼字”原来的意义是贬义的,朱先生在文中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胆的提出了新的观点,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这个成语在本文应该如何理解。 2、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3、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4、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划分全文结构层次。 5、作者举的下列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试

5、分别加以概括。(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合作探究】1、作者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理由是什么?试从自己的写作体会或者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这个论断。2、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

6、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宋代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讨论:对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 【归纳小结】咬文嚼字一文告诉我们,“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这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这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这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答案【导入课文】答:这两个动词是“扶”、“失”。因为一个“扶”字完全将无形的微风人格化。微风恰似一个美女,依扶细柳,婀娜多姿;梅花朵朵,消失在如水如银的月光中,突出了月光的皎洁迷人。这“扶”、“失”二字,完全与诗

7、的意境相融合,创造一种浮雕美,给人一种立体感,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物。【整体感知】1、解析:有些人不大重视语言文字,误以为语言文字是细枝末节,无关宏旨。读了本文,应有很大触动:原来语言文字是那么微妙的东西,用这个字,还是用那个字,一句话这样说,还是那样说,竟然有那么大讲究。由此明白:“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养成咬文嚼字、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一个人的语言修养就有希望逐步提高。2、解析: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3、解析: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

8、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概括:(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4、第一部分(第1至4段),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第二部分(第5、6段),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第三部分(第7段)全文小结5、 (1)答: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2)答:斟酌文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和感情,所以文字一增一减,意味就随着变了。(3)答: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感情,也是推敲作品的意境。不同的字眼表现不同的意境,使用什么

9、字眼,要由表现的意境来决定。(4)答:用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以控制的,既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5)答: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话滥调。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合作探究】1、答:文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如果思想还没有透彻,感情还没有凝练,文字就会含糊。只有思想透彻、感情凝练,文字才会明确。因此,文字上的推敲实际上是思想感情的推敲。 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到江南岸”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既写活了春到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2、答:朱光潜在本文中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单就阅读说,就是要求精读,不放过一字一句,要细细咀嚼文字的意味。精读,就是古人说的,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文寻其脉,篇会其旨”,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中讲的是另一种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主要在于“会意”,就是领会书的精神,而不要去做繁琐、牵强的解释。像读经典著作,就是要领悟它的精神实质,而不能只死抠它的一些字句。这两种读书方法各有长处和局限性。对于同学们来说,应以精读为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