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训练(3)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7065432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训练(3)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全国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训练(3)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全国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训练(3)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全国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训练(3)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全国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训练(3)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训练(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训练(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散文阅读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4分)塑像与目光张鲜明那种眼光,那种洞穿曲折回环的文明的眼光,高高悬在历史的上空。在黄河岸边,在邙山脚下,在蓝天白云之间,突然就看到了那两尊巨型塑像,炎黄二帝的塑像。不,不是“看见”,而是炎黄二帝铺天盖地而来,覆盖了我的整个眼睛。不,占据了我整个心灵!一座山,整整一座山啊,嶙峋地站着,峥嵘地站着,站成两个活生生的头颅,山人合一,在无垠的苍穹之下,以浩瀚无际的目光,与太阳和月亮一起,与波光粼粼的黄河一起,照耀着我们,沐浴着我们,谁能不为之深深地震撼?这震撼,来自灵魂和血脉的渴望。多少年,多少代,多少灵魂在追寻:我是谁?我们的血脉在不停地叩问:我从

2、哪里来?爷爷奶奶说,咱们是炎黄子孙;父亲母亲说,咱们的血脉像黄河、长江一样悠长,而这血脉的源头,来自炎帝部落、黄帝部落。可是,可是,炎帝是什么模样?黄帝是什么模样?到哪里去祭奠他们?我们千百次追问着。我们只能把炎黄二帝的祭坛设在心里,想象他们筚路蓝缕的身影,想象他们开疆拓土的豪壮,想象他们仰观天象的智慧,想象他们俯察万物的艰辛就像回味着史记里那一页页像风一样飘渺的传说。终于,一群中原儿女,再也按捺不住对于炎黄二帝的渴念,在古老的黄河岸边,以一座高山的挺拔和巍峨,去复原和描摹他们灵魂深处对于人文始祖的想象。这是一场伟大的接力。开始是几个人,在黄河岸边,在邙山脚下,悄悄地创意和谋划;后来是几十个人

3、在一起规划和行动;再后来是几百人、几千人、几万人、几十万人、几百万人、几千万人、几万万人从百姓到官员,从海内到海外,所有炎黄子孙都投入和关注着这个伟大的工程。他们规划设计,他们捐款筹款,他们宣传发动,他们风雨无阻地投入建设。从一九八七年到二零零七年,整整二十个年头,无数中华儿女,用双手,用双肩,用心血,用汗水,用整个心灵,测量着天地的高度、日月的光亮,并用这一切雕塑着人文始祖的高大和辉煌。终于,炎黄二帝回来了,回到了他们创业和出发的地方。他们以山的姿态,站在黄土高原的终点,站在地上悬河的起点,站在苍茫的天地之间。他们比肩而立,一个凤目龙口,英姿勃发,气宇轩昂;一个广额厚唇,智慧深邃,宽厚仁爱。

4、他们在凝望,西望雄关,北眺太行,东览华北大平原。不,是在凝望整个华夏大地!看啊,炎黄二帝,在深情地看着我们,在天地之间凝视着他们的子孙!我的眼睛,化作趋光的蝴蝶,与香烛一样燃烧着的黄河一起,沿着巍然屹立的邙山,袅袅上升,袅袅上升,去承接那天光一般清澈、深邃的目光。那目光,像时空隧道一样深远。与之对接的一刹那,天啊,五千年的岁月,带着披荆斩棘的意象,带着星河流转的沧桑,带着奋发和创造的力量,像滔滔黄河一样滚滚而来,把我深深地裹挟,把我高高地托举。面对这目光,弯曲的腰板必定挺直;面对这目光,疲软的心灵必定坚挺、坚毅、坚强。也许,我们也有软弱的时候,也有懈怠的时光,那么,让我们来到黄河岸边,来到邙山

5、脚下,来接受那伟大目光的洗礼吧,它将告诉你:大地在下,苍天在上,人是万物的灵长,创造是我们的宿命,奋进是我们的方向,开拓是我们屹立于天地之间的凭仗!(选自散文选刊,有改动)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炎黄二帝塑像高大雄伟,炎黄二帝的灵魂、血脉、精神博大,使作者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占据了作者的“整个心灵”。B本文气势博大,作者采用了排比、拟人、夸张、比喻等多种修辞方法,着力烘托出炎黄二帝对子孙继续拼搏奋斗的巨大感召力。C“终于,炎黄二帝回来了,回到了他们创业和出发的地方”句,把塑像的完成说成“炎黄二帝”回来,表明炎黄始祖始终活在中华儿女的心中,这

6、件雕塑作品的意义不同寻常。D文中不断出现“黄河”“长江”“华夏大地”等字眼,这便赋予了炎黄二帝塑像以特殊的含义,表明我们要对塑像持有膜拜的心态。解析“表明我们要对塑像持有膜拜的心态”不合文意。2作者把为炎黄二帝塑像,称为“一场伟大的接力”,这是为什么?请结合该句所在自然段说明。(5分)答:示例:这像一场接力比赛。在时间进程上,先创意谋划,后规划行动,再投入建设。进程之中,参与人不断增加,最后扩展为炎黄子孙的全体行动。这是一场伟大的接力。是参与人数众多,每个炎黄子孙都关注或投入;二是工程浩大,建设时间长,共用了20年;三是人们倾注心血多,用“双肩”“心血”“汗水”,以及“心灵”投入。解析5分,写

7、出“接力”的意义2分,写出“伟大”的三个方面各1分。3给炎黄二帝塑像,有人认为此举意义重大,很有必要;有人认为劳民伤财,实属多余。请就此问题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示例:(1)肯定、赞成或欣赏。可表达我们对炎黄二帝的思慕、敬仰和缅怀之情;可激励我们去创造、开拓和进取;可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华文明的向心力、影响力。(2)否定、反对或鄙弃。建造塑像、举办祭祀,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形式主义,流于作秀。祭坛应“设在心里”,崇拜应体现在为祖国昌盛、统一和民族团结、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实际行动中;推动图腾崇拜的同时也会一定程度上滋生、助长封建迷信思想。解析本题属于探究题,是对作品进行有创意的解读。先明确

8、自己的观点,后结合文本和现实生活合理阐述,6分。脱离文本任意发挥不给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爬墙虎祁云枝五年前初夏,张阿姨在西墙根种了两株爬墙虎,说日头西晒得楼板都要着火了。瘦瘦弱弱手掌般高的小苗,在淡黄色的高墙下面,看起来弱小又无助。我心想,它能活下来就不错了,咋好指望它抵挡骄阳?爬墙虎不语,在傍晚的阳光中垂头耷脑,像是默许了我的想法。只三四天工夫,缓苗后的爬墙虎,一下子睡醒了似的,左伸一只触角,右伸一只触角,一步一串脚印,一步染绿一寸墙壁地往上爬。这一爬起来,就止不住了。西墙上,留下一串串赛跑的脚丫子。下午下班后,我常常绕到西墙边,看它们在夕阳里葱茏。看久了,竟觉得

9、爬墙虎长在墙壁上的样子,是一幅动态水墨画,葳蕤、娟秀,处处透着生机。挥毫的,自然是爬墙虎。它的用色很简单,只深深浅浅的绿和嫩生生的红。但每一处皴染,都很传神。每一笔用色,都恰如其分。真佩服爬墙虎,算得上高明的艺术家,比我见过的最厉害的画家功力都要强。爬墙虎的根里,似乎也盛着一部能量永动机。从春到夏,打根底冒出的能量,翻腾着江河般的力量,顺着爬墙虎褐色的茎干,奔涌着流向绿叶,流向千千万万个小脚丫,在淡黄色的墙布上一寸寸泼墨、一厘厘游走,让绿,叠盖着绿。一个夏天过后,两株爬墙虎蓬勃的“画作”,已经占到了墙面的五分之一。一阵风过,顺溜的碧叶间,会依次轻轻地翻腾起一层细浪,闭上眼睛细听,似乎还有音乐叮

10、当作响。坚硬的墙面,从这年开始,有了呼吸,有了美丽的衣裳,有了无数关注的眼眸。太阳暴晒、电闪雷鸣、狂风骤雨中,爬墙虎的脚步,都不曾停歇过。第二年,爬墙虎“挥毫”的力度明显大多了。每一天,它长出的新梢,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用手掌丈量的范畴。那满墙的绿,犹如潺潺的溪水,在竖直的墙壁上,向上、向前蜿蜒。之后的岁月,这两株爬墙虎,用绿叶和奔跑的点点脚丫,给我展示出了“虎”一样的气势。这气势,也让我对自己当初的幼稚想法羞愧不已。真佩服为爬墙虎起名字的人,只三个字,就切中了“命脉”,描摹出了这种植物的外形和精神。当秋风漫过头顶的天空,张阿姨家西墙上的画,渐渐呈现出别样的神韵红霞,一点点从绿叶中泛出,像一片片火

11、苗,也像一颗颗红心,将夏天里凝聚的热情,一股脑儿诉说出来。“满目苍凉意,忽来照眼红”,如花非花的红叶,成了长在淡黄色墙壁上的一首抒情诗。当抒情诗片片退去,透出笔走龙蛇般的枝干,依然是震颤人心的景致血管一样的构图、凛然的筋骨、灵魂般的质感。生命的坚韧、张力和走向,剪纸般凝固在西墙上如此这般,叶儿绿了红,红过又绿。当初孱弱的爬墙虎,渐渐织就了整整一面西墙的“壁挂”。这壁挂,也像一片竖起来的绿莹莹的湖水,可以静静地流进心里。炎炎夏日,看到它的人都不由得驻足赞叹:“真美啊”!燥热的心,瞬间像是被爬墙虎举着的绿色“小扇子”扇过一般,渐渐安宁下来。曾经看到过一则报道,说一株四岁的爬墙虎,已经爬到七层楼房的

12、墙面上。在爬墙虎的眼里,生命,大概是永无止境的吧。我不知道爬墙虎最终能爬到多高,但它的生命力委实让我吃惊。资料上说,一株爬墙虎,一个季度可以蹿高一米;一根茎粗两厘米的藤条,种植两年,墙面的绿化覆盖面,可以是三十到五十平方米。这本领,其他植物,怕是望尘莫及的。几乎用不着人去浇灌,也不需要施肥、修剪,单是依靠伸向大地的根,探寻能量,就可以用自己的身体织成浑厚的“挂毯”,消噪、蔽日、除尘,爬墙虎真的是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典范呢!西墙上,两株爬墙虎的碧叶虬茎,还在一点点丰盈,一步步延伸、厚重。夏天见到张阿姨时,她笑逐颜开。说大热天里,有了爬墙虎,家里比外面低三四度呢,都不怎么开空调啦。(有删改)4下列

13、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和联想来表现内心的情感,由风吹碧叶联想到细浪和叮当作响的音乐,流露出对爬墙虎的喜爱。B深秋时节,其他植物都已萧条,而爬墙虎却一墙飘红,作者即景引用“满目苍凉意,忽来照眼红”的诗句,表达出内心的惊喜。C文章引述资料介绍爬墙虎的相关知识,把爬墙虎与其他植物相比较,丰富了作品的内容,表明了作者鲜明的褒贬态度。D文章以爬墙虎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外部形态变化为明线,以作者对爬墙虎的认识和情感变化为暗线,行文脉络分明。解析作者未表明鲜明的褒贬态度。5“一幅动态水墨画”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爬墙虎生长状态之美的总体感受,请结合全文简

14、要分析。(5分)答:示例:“总体感受”是作者对爬墙虎生长之美的欣赏和赞美,在作者看来,爬墙虎是一名高明的艺术家,它的生长就像画家在挥毫,皴染,泼墨,走笔,其形、色、势富有变化之美,这幅“水墨画”意趣盎然,让人欣喜,令人佩服。解析从拟人的修辞方法入手,就容易得到本题的答案。6张阿姨、“驻足者”和作者对爬墙虎的喜爱有何不同?这种不同蕴含着什么道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示例:第一问:张阿姨着眼于爬墙虎的实用价值,“驻足者”着眼于爬墙虎的审美价值。作者注重爬山虎的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欣赏爬墙虎“画”一般的外形和“虎”一般的精神;认识到爬墙虎是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典范。第二问:事物有多

15、种意义,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认识。解析本题有两个回答要点,一是“不同”,二是蕴含的“道理”。6分,每问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碱蓬草胡修江秋天是属于陶渊明的。金秋的菊花开放时,天空蓝得像一个童话,于是人们就登上高坡,高坡上满是文人的诗情,亲朋们精致的思念。而此时,我的心灵却被一丛丛红红的野草完全占据了。乡人说,那是碱蓬草,是沿海滩涂特有的一种植被,也叫碱蓬菜。说它是菜,是怀了亲切;说它是草,是因为野生野长。五月长出新芽时,草叶还翠绿如滴,然后由于生长在海陆之间,潮来潮往间,叶子就逐渐开始变红了,九、十月间,简直是漫滩遍野的红。它喜欢盐碱地,喜欢和海浪亲吻,丛丛簇簇,扎根于荒凉,向翱翔的海鸥铺展野性的美丽。碱蓬草生长在海滩上,一年又一年,蛮横、执着,看惯的人觉得是顺理成章,初到的人觉得惊讶神奇。我虽不是伴着碱蓬草长大的,但也不是第一次来到这里,所以,我和它就有了一种若即若离的默契,它正适合我的细细阅读。暂时的逃离城市,既非归隐,也非从俗,就是想在作秀般的喧扰中寻到一点朴实的宁静。登高赏菊,很多人是因为陶渊明,似是一种硬造的文人情结,我不想这样。陶渊明的归隐,因着文人的清高,并非本愿,乃逃禄而归耕,不论外表装饰得如何轻视世事,洒脱不凡,内心却更强烈地执着人生,非常痛苦。他种的豆从来就长不好,草长得太茂盛;他的田园就像一个装饰好背景的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