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讲稿(南方).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7018649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1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宋词讲稿(南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唐宋词讲稿(南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唐宋词讲稿(南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唐宋词讲稿(南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唐宋词讲稿(南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宋词讲稿(南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宋词讲稿(南方).doc(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唐宋词欣赏目 录第一讲 词的基本知识词名释例一、曲子二、长短句三、诗馀四、倚声词的体性一、胡夷里巷之曲二、词为艳科三、要眇宜修词的体制一、小令、中调、长调二、令、引、近、慢三、词调与结构词的风格一、本色与非本色二、婉约、豪放的语源及发展三、从风格到流派第二讲 唐五代名家词李 白忆秦娥(箫声咽)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江南忆、江南忆)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梦江南(梳洗罢)韦 庄荷叶杯(记得那年花下) 思帝乡(春日游)顾 敻诉衷情 (永夜抛人何处去) 冯延巳鹊踏枝 (谁道闲情抛掷久) 鹊踏枝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李 璟摊破浣溪沙 (菡萏香销翠叶残) 李 煜玉楼春 (晚妆初了明肌雪) 乌夜啼

2、 (无言独上西楼)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第三讲 北宋名家词柳 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 定风波 (自春来) 望海潮 (东南形胜)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范仲淹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 剔银灯 (昨夜因看蜀志) 张 先天仙子 (水调数声持酒听) 晏 殊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 山亭柳 (家住西秦)欧阳修采桑子 (群芳过后西湖好) 南歌子 (凤髻金泥带) 晏几道鹧鸪天 (彩袖殷勤捧玉钟) 苏 轼水龙吟 (似花还似非花)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念奴娇 (大江东去) 八声甘州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 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 江城子 ( 十年生死两茫茫)

3、 黄庭坚归田乐引 (对景还销瘦) 秦 观鹊桥仙 (纤云弄巧) 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 贺 铸横塘路 (凌波不过横塘路)周邦彦兰陵王 (柳阴直)第四讲 南宋名家词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声声慢 (寻寻觅觅)朱淑真减字木兰花 (独行独坐)陆 游卜算子 (驿外断桥边)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 张孝祥念奴娇 (洞庭青草)辛弃疾摸鱼儿 (更能消)清平乐 (茅檐低小)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永遇乐 (千古江山)姜 夔扬州慢 (淮左名都)吴文英八声甘州 (渺空烟四远)蒋 捷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第一讲 词的基本知识词名释例早期的曲子、乐章、乐府,到后来的长短

4、句、诗馀、倚声、填词等,纷繁变化,不一而足,这还不包括那些偶尔被使用的琴趣、樵歌、寓声乐府、乐府遗音、馀音、依声、渔笛谱、渔唱、渔谱、渔歌、棹歌、歌曲、浩歌、痴语、绮语、筝语、语业、晤歌、雅调、鼓吹等。这些名称或据音乐而起,或由文学以定,各取一端以彰显词体体性。一、曲子词是配合隋唐以来新兴的燕乐的新体诗,是以音乐为本体的,在“词”名尚未定型之前,多依据其音乐性而定名为曲子或相近的曲子词、曲、歌曲等名称,体现出词与音乐的紧密关系。“曲子”是词最初的名称。1899年在敦煌发现的以盛、中唐为主要创作年代的词集便叫做云谣集杂曲子,这个“曲子”不是乐谱的记录,而是歌词的编集,可见“曲子”乃是作为“词”的

5、名称而使用的。宋代词人平时言说,也多说曲子。张舜民画墁录记柳永为求升职而去拜见当朝宰相晏殊,晏殊见面即问:“贤俊作曲子么?”柳永回答:“只如相公亦作曲子。”两人一问一答,虽然在情感上颇显微妙,但双方都以“曲子”来指代词则是一致的。南宋时期词名已通行,但仍不乏以曲子来代称词的,如王灼碧鸡漫志序即说:“客舍无与语,因旁缘是日歌曲,出所闻见。”这里的歌曲就是指的词。一些词集也以曲子为名,如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柳永的乐章集续添曲子等等。以曲子称词,鲜明地体现出词与音乐的紧密关系。中国古代自来对乐谱就不予重视,大都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来传续音乐,所以音乐的流失一向是十分严重的。王灼碧鸡漫志卷一曾详考自汉至唐

6、的音乐流变及流失情况后说:“唐歌曲比前世益多,声行于今、辞见于今者,皆十之三四,世代差近尔。大抵先世乐府,有其名者尚多。其义存者十之三,其始辞存者十不得一,若其音则无传,势使然也。”宋代时的唐曲,声、辞并存者只有十之三四,特别是“若其音则无传,势使然也”一句已足以凸现古代音乐传播的现实了,所以作为词乐的燕乐,在南宋中后期即面临着“无传”的危险,连音律的讲究也变成一种困难的事情,则“曲子”一名也就随之而沉浮了。宋末张炎词源描述当时词人云:“今词人才说音律,便以为难。”(卷下)在这种情况再以“曲子”相称,确实有些勉为其难了。二、长短句从句式形态上说,诗也有杂言体,如李白蜀道难等,词也有齐言体,如浣

7、溪沙、玉楼春等,句式与七律相同,只是换韵不同而已,但从一种文体的标准形态来看,长短句仍可视作词的主要句式特点。“长短句”之称实际上标志着词已逐渐摆脱了音乐的附属地位,是以词的语言句式特点取代了音乐特点。唐诗中的七言诗往往被称为“长句”,五言被称为“短句”,如杜甫有“近来海内为长句,汝与山东李白好”的诗句,此“长句”即指七言歌行,白居易称自己的七言歌行琵琶行为“长句歌”。七言称为“长句”,五言也就不言而喻被视为短句了。中晚唐时产生了一种将五七言混杂在一起的诗体,即被时人称为长短句。韩偓香奁集中就将这一类句式混杂的歌诗编入“长短句”一类,但这类长短句既无固定之格式,也无特定词牌来限定诗歌的长短,也

8、不是配合燕乐来演唱的作品,所以并非词体的代称。所谓长短句,其最初的意义主要是指五七言的错综而已,长不过七言,短不过五言,所以北宋前期的词人虽然不以“长短句”来称呼词体,但以“五七言”相称,实际上是表示长短句的意思。宋代不少词人将自己的词集以“长短句”来命名,如秦观的词集名淮海居士长短句,张孝祥的词集名于湖居士长短句,等等,都是其例。三、诗馀曲子是从音乐角度来命名的,长短句是从句式特点来称呼的。如果从词体命名的先后顺序来看,诗馀是晚于曲子和长短句的,是相对后起的一个概念。曲子侧重强调其音乐性,长短句转而以文学性为主,诗馀则是就词与诗的关系而下的一个新名词。 “诗馀”的名称最迟在南宋庆元年间就已出

9、现了。“诗馀”真是一个复杂的称谓,仅这个“诗”字就有不同的理解,有的把“诗”理解为诗经,有的把定义为六朝乐府民歌,还有的学者则把诗馀的“诗”限定在唐人绝句。如果说对“诗馀”之“诗”的解读虽有分歧,但尚不涉及词体的价值定位问题,对“诗馀”之“馀”的理解,就似乎是在科学和情感的双重层面来进行的,其间理解上的巨大差异,往往反映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文体取向。综合历代学人的阐释,关于“馀”字大概有以下三解:其一、作以“余力”作“余事”解,表现了对词体价值的轻视之意。王灼碧鸡漫志卷二也说苏轼“以文章馀事作诗,溢而作词曲”,连诗都是馀事,词就更变为馀事之馀事了。蒋兆兰词说即把明代词学的不振看作是“诗馀”两字所

10、带来,也未免将“诗馀”两字看得过大了。其二、作诗歌的支流余脉解,视词为诗歌之剩义,不承认词体的独立地位。南宋词文人编订文集,将词附录在诗歌之后,命为“诗馀”,就包含着这一层意思。俞彦爰园词话也认为是“诗亡然后词作,故曰馀也”。其三、作丰富而有韵味解。况周颐在蕙风词话卷一中说:“诗馀之馀,作赢馀之馀解。唐人朝成一诗,夕付管弦,往往声希节促,则加入和声,凡和声皆以实字填之,遂成为词。词之情文节奏,并皆有馀于词,故曰诗馀。世俗之说,若以词为诗之剩义,则误解此馀字矣。”其实诗馀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即为诗的声音之馀,而非体制之馀。此意在宋人及明清学者的著作中已特为拈出过的,并与词乐和词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11、。词与诗相比,所“馀“者何?乃所谓和声、泛声、虚声、散声也。沈括梦溪笔谈卷五云:“诗之外,又有和声,即所谓曲也。古乐府皆有声有词,连属书之,如曰贺贺贺、和和和之类,皆和声也。今管弦之缠声,亦其遗法也。唐人乃填词入曲中,不复用和声。此格虽云自王涯始,然贞元、元和之间,为之者已多,亦有在涯之前者。”此和声说。朱熹朱子语类卷一四云:“古乐府只是诗中间添却许多泛声,后来怕失了那泛声,逐一填个实字,遂成长短句。今曲子便是。”此泛声说。胡仔苕溪渔隐词话卷二云:“唐初歌词,多是五言诗,或七言诗,初无长短句。自中叶以后,至五代,渐变成长短句。及本朝,则尽为此体。今所存,止瑞鹧鸪、小秦王二阕是七言八句诗并七言绝

12、句诗而已。瑞鹧鸪犹依字易歌,若小秦王必须杂以虚声,乃可歌耳。”四、倚声古代诗歌的体式虽然千变万化,但大体可以分为声诗与非声诗两类,凡付诸肉声或乐器的诗歌,大体可以划归声诗的范围,此外的则可以列入非声诗的范围。中国文学的音乐源流之发达于史实之描述是昭然可见的,先秦之诗九歌、汉魏之乐府、唐代五七言绝句等,都曾以“声”的方式传播众口,以声为本的文体观念和文体历史引导着韵文发展的方向。作为后起的声诗词,在各种名称之中,倚声是最能体现词体音乐性的一种称号。倚声所重在曲子,尤其能突显词的音乐本体特性。词的体性李渔窥词管见云:“作词之难,难于上不似诗,下不类曲立于二者之间。”又说:“诗有诗之腔调,曲有曲之腔

13、调。诗之腔调宜古雅,曲之腔调宜近俗,词之腔调,则在雅俗相和之间。”一、胡夷里巷之曲隋唐以来,填词所倚之曲为燕乐系统,包含胡乐、俗乐和清乐三类。按照一般的说法,词与其他文学样式一样,起源于民间,用传统的说法就是词的前身是“胡夷里巷之曲”。胡夷是指的边疆和国外,主要是西域一带,里巷是指中国民间。这是两种音乐源流,但在唐代开始交融并为诗词等所利用,中唐时发生质变,倚声填词的功臣是白居易和刘禹锡等一帮文人。到了晚唐五代,更出现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南唐二主等一批专心作词的人,词体逐渐走向成熟。词的音乐性的标志就是词牌,在现有的词牌中,来自西域和民间的确实占了相当的份额。王世贞艺苑巵言云:“昔昔盐、阿

14、鹊盐、阿滥堆、突厥盐、疏勒盐、阿那朋之类,调名之所由起也。其名不类中国者,歌曲变态,起自羌胡故耳。”阿亸迴、阿滥堆(一种骊山飞鸟)等词牌,也是“番人无字,止以声传,故随中国所书,人各不同尔,难以意求也。”(杨慎词品卷一),就常用词调而言,如采莲子、鱼歌子、摸鱼儿、得蓬子、拨棹子、劫家鸡等,很容易看出其民间特别是有关劳动情形的色彩。而菩萨蛮、苏幕遮、龟兹乐、甘州子、胡渭州等,就明显带有异域色彩二、词为艳科“词为艳科”是1926年胡云翼在宋词研究中提出的一个概念。 词为艳科之说自然是受到“艳词”的影响,但两者之间的区别也是显在的。欧阳炯的花间集叙即已将词的艳丽特色说得比较明确的了:“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娇娆之态。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何止言之不文,所谓秀而不实。有唐已降,率土之滨,家家之香迳春风,宁寻越艳;处处之红楼夜月,自锁嫦娥。” 宋代学者认为:一个人可以有两种面目,也可以有两种生活。所以就文学创作来说,雅正与艳丽是可以共存的。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八云:“文章纯古,不害其为邪;文章艳丽,亦不害其为正。然世或见人文章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