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 第2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3课时)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课时作业 鲁教版必修1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979933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 第2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3课时)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课时作业 鲁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 第2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3课时)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课时作业 鲁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 第2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3课时)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课时作业 鲁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 第2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3课时)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课时作业 鲁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 第2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3课时)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课时作业 鲁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 第2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3课时)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课时作业 鲁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 第2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3课时)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课时作业 鲁教版必修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课时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下图所示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示意图,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读图,完成第12题。1.图例所示的气压带名称是()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2.下图中能正确表示P风带风向的是()解析:第1题,由地球自转方向可知,该半球为北半球。图例所示的气压带位于30N附近,故其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第2题,图中P风带为北半球西风带,其风向为西南风,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运动。答案:1.B2.B下图为气压带移动示意图。读图,完成第34题。3.下列关于图甲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状况的说法,正确的是()A.010N盛行下沉气流B.10N20N盛行东

2、南风C.20N30N盛行西北风D.30N40N盛行西南风4.图乙反映北半球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解析:第3题,从图甲中可以看出,20N30N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说明气压带、风带南移,所以30N40N盛行西南风。第4题,图乙30N40N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故图乙反映北半球的季节为夏季。答案:3.D4.B下图为三圈环流局部示意图,甲、乙表示风带,丙表示气压带。读图,完成第56题。5.下列有关上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风带的风向一定不同B.甲、乙中有一支为中纬西风带C.甲、乙可能同属一个风带D.丙气压带夏季向低纬度移动6.若甲、乙风向相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

3、风带为低纬信风带B.受乙控制的地区温和多雨C.受丙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D.甲、丙交替控制区为热带草原气候解析:第5题,丙地因气流下沉而形成高压,可能为极地高气压带,也可能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因而甲、乙可能同为极地东风带,可能有一支为中纬西风带,C项正确,A、B项错误;气压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当所处半球为夏季时,气压带向高纬度移动,D项错误。第6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若甲、乙风向相反,则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受其控制地区多晴朗天气,C项正确;根据图中信息无法判断丙所在的半球,因而无法判断甲、乙风带,A、B、D项错误。答案:5.C6.C(2015河南焦作一中)读图,完成第78题。7.若图示为三

4、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示为北半球的低纬环流B. b气压带的成因为热力因素C. a气压带控制的区域干燥D. Q地位于信风带8.若图示地区在北半球,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b气压带影响下气候干燥B. Q地盛行东北风C. a为副热带高气压带D.该环流属于高纬环流解析:第7题,低纬环流位于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从b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可知,其为赤道低气压带,由此可以判断图示环流位于南半球。第8题,若图示地区在北半球,根据图中各气压带的气流运动方向和相对位置,可以判断该图为北半球的中纬环流,图中a为副热带高气压带,b为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其影响下气候湿润,Q地处西风

5、带,盛行西南风。答案:7.A8.C读世界某区域1月和7月海平面气压(单位:百帕)和风向图,处的箭头表示风向。据此完成第910题。9.从季风的形成原因看,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的是()A.B.C.D.10.图中形成的气压中心,与其控制地区原气压带特点相似的是()A.甲B.乙C.丙D.丁解析:第9题,图中西北季风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南移,越过赤道,受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形成的;图中的西南季风则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北移,越过赤道,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形成的。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丁为高压中心,乙、丙为低压中心,其控制地区原气压带甲为副极地低气压带,乙

6、、丙、丁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故丁气压中心与其控制地区原气压带特点相似。答案:9.C10.D读世界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完成第1112题。11.此时北半球所处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12.下列关于甲、乙气压中心的描述,正确的是()A.甲地为低压中心,位于亚欧大陆北部B.乙地为高压中心,位于大西洋中部C.甲地为亚洲低压,乙地为夏威夷高压D.甲地为印度低压,乙地为蒙古西伯利亚高压解析:第11题,图中亚欧大陆南部形成低压中心,海洋形成高压中心,判断此时为北半球夏季。第12题,甲为亚洲低压,位于印度半岛,又称印度低压,乙为夏威夷高压,位于西太平洋,选C。答案:11.B12.

7、C13.东亚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B.海陆热力差异C.地形的影响D.海水运动的影响解析:东亚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和最大的大洋之间,海陆热力差异十分显著,导致冬季和夏季海陆气压分布的季节变化,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答案:B导学号11690027(2015湖北华中师大附中期末)下图为同纬度海洋和陆地之间大气运动环流图,大气运动在大陆近地面形成低压,海洋形成高压。据此完成第1415题。14.根据等压面的分布图,可以判断()A.陆地温度比海洋温度高B.图示时期为该地的冬季C.陆地近地面气压较海洋高D.此时风从陆地吹向海洋15.若图示为北半球,此时控制太平洋的大气活动(气压

8、)中心是()A.亚速尔高压B.夏威夷高压C.阿留申低压D.冰岛低压解析:第14题,此时海洋上形成高压、陆地形成低压,说明海洋上气流下沉、陆地气流上升,同纬度陆地温度高于海洋,为北半球夏季,此时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第15题,夏季北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中心。答案:14.A15.B16.(2015湖南长沙统考)下图中,图甲为地表三圈环流剖面局部图(N为北极点);图乙为某季节某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模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甲中字母所表示的纬度为30、60的点分别是、。(2)图甲中B处是风带,与图乙中(填“a”或“b”)处的风向一致。(3)图甲中C处是气压带,D处是风带,两者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

9、型是什么?在图乙所示季节,该气候的特征是什么?(4)考虑海陆分布等实际情况,此季节b处的气候特征是()A.炎热干燥B.高温多雨C.温和干燥D.温和湿润(5)N气压带的成因是什么?E气压带的成因为(填“动力”或“热力”)原因。解析:第(1)题,30对应副热带高气压带,即C;60对应副极地低气压带,即E。第(2)题,图甲中B处为东北信风带,对应图乙中的a。第(3)题,图甲中C处为副热带高气压带,D为西风带,两者交替控制下形成地中海气候。第(4)题,从图乙中气压带位置可知为北半球夏季,b位于东亚地区,此时盛行东南季风,高温多雨。第(5)题,N气压带为极地高气压带,由于纬度高,气温低,气流下沉而形成。

10、E为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动力作用下形成的。答案:(1)CE(2)东北信a(3)副热带高西地中海气候。炎热干燥。(4)B(5)地处高纬,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动力17.(研究性学习)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若此图是热力环流侧视图,A、B两处比较,处气温较低,处气压较低。引起环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2)若此图是冬季季风环流侧视图,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可能是亚洲大陆的是(填“A”或“B”)。东亚的西北风应是(用数码表示),东亚季风环流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3)若此图是城郊环流侧视图,则A、B中处是城区,判断的理由是什么?(4)若此图为三圈环流中纬度环流侧视图,则A处为气压带,B处为气压带,处为风带。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记住热力环流的基础知识。第(1)题,由于近地面大气冷热不均,A处大气受冷收缩下沉,B处受热膨胀上升。第(2)题,在东亚季风环流中,冬季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即A表示陆地,其成因是海陆热力差异。第(3)题,城郊环流中,由于城区温度较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风向总是由郊区吹向城区。第(4)题,中纬度环流圈中,包括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带。答案:(1)AB近地面大气冷热不均。(2)A海陆热力差异。(3)B城区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4)副热带高副极地低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