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16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14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与商业经济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977257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用)2016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14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与商业经济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浙江专用)2016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14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与商业经济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浙江专用)2016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14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与商业经济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浙江专用)2016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14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与商业经济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浙江专用)2016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14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与商业经济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浙江专用)2016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14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与商业经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用)2016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考点规范练14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与商业经济(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点规范练14.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与商业经济一、选择题1.“(王景)迁庐江(位于安徽)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后汉书的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A.大力治理黄河基本消除了水患B.采用铁犁牛耕提高了农业产量C.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D.农民丰衣足食促进了商业发展2.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3.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

2、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井田制瓦解B.分封制恢复C.均田制受到破坏D.“市”突破空间限制4.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5.某位学者对中国古代农业提出这样的观点: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下列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有()牛耕和铁农具使用土地私有制确立县制出现重农抑

3、商政策提出商业中心出现A.B.C.D.6.司马迁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下列关于材料中“渠”的说法正确的是()A.由郑国主持开凿B.主要起军事作用C.促成该地成为“天府之国”D.体现汉代水利工程的发达7.(2015浙江杭州二模)下列生产工具(或生产场景),按最早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列应是()A.B.C.D.8.(2015浙江嘉兴一模)魏书食货志记载:“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该土地制度最终废弛是在()A.北魏前期B.唐朝后期C.两宋之际D.元末明初9.关于

4、唐代是否存在夜市,下列两则材料有着不同的叙述。材料一出自新唐书:“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材料二选自唐代诗人王建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则材料理解最合理的是()A.两则材料相互矛盾,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B.材料一比材料二更具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没有出现“夜市”C.两则材料反映的地区情况不同,因此两者并不矛盾D.材料反映了当时“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10.宁波辖区内有三七市镇、二六市村(乡)等城镇,从城镇的形成来看,下列有关推断最有可能的是()A.由草市逐渐发展而来B.由工商业市镇逐渐发展而来C.由夜市逐

5、渐发展而来D.因特色农业经济逐渐发展而来11.“(苏州)为水陆冲要之区,凡南北舟车,外洋商贩,莫不毕集于此即如嘉、湖产丝,而绸缎纱绫,于苏大备,价颇不昂。若赴所出之地购之,价反增重,货且不美。”材料没有反映的信息是()A.形成丝织品集散中心B.商品物美价廉C.市场受官府严格控制D.城市商贸繁华12.(2015浙江丽水一模)史书记载某一都城的城市布局“经纬各长三十二里十八步,地九百七十三顷,八街九陌,三宫九府,三庙,十二门,九市,十六桥”。此都城位居下图中的()A.B.C.D.二、非选择题13.牛耕的历史折射出古代中国农业“过密型增长”的困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923年山西出土的春秋晚期

6、青铜牛尊材料一春秋时期,由于冶金术的进一步发展,炼铁开始出现,铸造技术已有相当水平,牛耕的萌芽才有可能出现。由于“犁铧”在器型上尚处于改进之中,耒柄和耜柄还不能适应犁辕的基本功用,因此牛耕技术还处于实验性的初级阶段。木犁的使用仍然以人拉为主。只有到铁农具普遍出现的战国时期以后,犁耕技术才有了较大的发展。摘编自卫斯关于牛耕起源的探讨材料二江南地区人稠地窄的情况,在明清时期已十分严重。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期已被铁搭所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太湖地区农业史(1)根

7、据材料一,指出牛耕技术出现与发展的原因。 (2)指出春秋时期农业技术的重大突破,分析这一技术应用的意义。举出汉唐两代农业耕作技术进步的三个例子,并说明其作用。 (3)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农业中“牛耕大量退出”的经济原因。14.古代中国“市”的发展,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东汉画像砖上的集市场景材料二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王建汴路即事材料三 图1图2材料四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出土了大量中国陶瓷。特别是明代各个时期的各种类型瓷器在海外都有发现,范围广、数量大。(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现象,说明汉代“市”的特点。 (2)写出材料二中提到的“草

8、市”兴起的时间,区别唐代“草市”与前代的不同。 (3)比较材料三的两幅图,说明图2的“市”所具备的特点。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推动海外贸易在明代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指出明代海外贸易领域,除了“海上丝绸之路”外的其他表现。 考点规范练14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与商业经济1.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即铁犁牛耕。解答时,根据“王景”“后汉书”推断是在汉代。根据材料“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可以得出使用铁犁牛耕,农业产量提高。因此B项符合题意。A、D两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曲辕犁是在唐代出现的,排除C项。2.D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均田制是国家对无主的荒地进行重

9、新分配,其中一部分为露田,死后交还国家,不能买卖,另一部分为桑田,可以继承但限制买卖。农民除了缴纳赋税外还要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故A、B、C三项错误,D项正确。3.C解析:本题考查唐代均田制的相关问题。由“唐代”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可以判断材料描述的是均田制。均田制下,国家分配的土地不允许自由买卖,所以买卖国家分配的土地是违法的。“违法卖买”恰恰说明均田制走向瓦解。故正确答案为C项。A项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B项分封制与均田制无关;D项反映的是宋代城市变化。故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4.B解析:从材料中的“秦、魏等国”和大量铁农具的使用可知该现象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这

10、一时期中国经济的突出特征是奴隶制经济的瓦解以及封建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而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是精耕细作,A、C、D三项过于片面和绝对化,应排除,故选B项。5.C解析:县制出现,属于政治范畴,应排除。商业中心的出现,属于商业发展,不能反映农业的革命性突破,应排除。故选C项。6.C解析:材料中已经交代了修建该渠的主持者是“蜀守(李)冰”,故A项错误;按材料“可行舟”“溉浸”可知它的功能主要是交通和灌溉,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修建于成都附近的都江堰,推动周边平原地区成为“天府之国”,故C项正确;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是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父子,故D项错误。7.C解析:图是利用牛力拉着耧车播种,出现在西汉

11、;图是高转筒车,出现在晚唐;图是曲辕犁,出现在唐代;图是水排,出现在东汉时期,按时间排序,C项符合题意。8.B解析:依据材料魏书、“诸男夫受露田妇人二十亩”“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可知,该土地制度是均田制,北魏开始推行,而不是最终废弛,依据所学可知均田制推行至唐朝前期,以后废弛,故B项符合题意。9.D解析:A项说法片面,材料虽然矛盾,但未必不能得出结论。因为相互矛盾的其中一方可能是正确的,那样就能得出结论。B项过于绝对,虽然新唐书是正史,可信度高一些,但也不能作为判断的唯一依据。C项表述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由此分析可知,D项正确。10.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草市指的

12、是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题干“三七市镇、二六市村(乡)”显然属于草市,A项正确。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明显与材料不符。11.C解析:材料大意是:苏州处于水陆交通的要地,南来北往的商船、车辆和外商都汇集在这儿。嘉、湖产的丝、绸缎纱绫在苏州数量较多,价格较为平稳。反而到产地去购进丝、绸缎,价格很高,而且质量并不理想。据此,分析各选项,A、B、D三项说法在材料中有体现,C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故本题选C项。12.A解析:“九府,三庙,十二门,九市,十六桥”其中“市”体现了唐朝的城市长安,图中是长安,是开封,是北京,杭州,故A项符合题意。13.参考答案:(1)原因:

13、冶铸业发展,铁农具的使用。(2)重大突破:春秋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采用牛耕技术。意义:农业生产力得到发展,农产品质量提高,促进了社会进步。示例与作用:汉代出现播种工具耧车,直接有利于播种效率的提高;汉代一牛挽犁取代耦犁,便于牛耕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开垦; 唐代出现了曲辕犁,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控制耕土的深浅。(3)人口增长,劳动力数量增加,人地矛盾突出,陷入“过密型增长”;养牛成本较高。14.参考答案:(1)画像砖生动地反映了东汉集市交易繁忙的景象。 汉代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管理相当严格。(2)兴起于南北朝时期。 唐代“草市”作为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逐步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3)“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已不再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有的街道上店铺鳞次栉比,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 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4)因素:唐宋以来造船技术进步和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明代陶瓷生产的发展;郑和下西洋后,中国与东南亚、西亚地区的联系更加密切;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东西方的贸易联系。表现:实施了“闭关锁国”政策;仍是“朝贡体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