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八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测评 人民版必修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977128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用)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八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测评 人民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浙江专用)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八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测评 人民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浙江专用)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八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测评 人民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浙江专用)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八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测评 人民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浙江专用)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八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测评 人民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专用)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八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测评 人民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用)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八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测评 人民版必修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七、专题八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列宁说:“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下列措施最能体现这一“实质”的是()A.废除实物配给制B.允许自由贸易C.实行固定的粮食税D.推行国家资本主义解析: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得到农民阶级对工人阶级政权的支持,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2某同学在关于苏联(俄)的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以下两段材料,其最合适的主题是()A.由余粮收集制到固定粮食税B.由新经济政策到斯大林模式C

2、.由余粮收集制到农业集体化D.由市场经济到计划经济体制解析:图1中的信息体现了余粮收集制的实施状况,图2中的信息反映了实行固定粮食税的必要性,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图文材料中的信息不符。答案:A3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这主要是因为苏联()A.从国外输入机器装备B.迫切需要西方的援助C.对粮食需求量的增加D.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解析:苏联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尽快实现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4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

3、.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解析: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在坚持无产阶级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商品、市场、货币等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涉及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变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逐步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也涉及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故正确答案为B 项。 A、C、D三项无法说明中国的改革是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新版。答案:B5有人说赫鲁晓夫“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其

4、中,“旧时代的泥淖”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C.农业集体化运动D.农业和工业发展不平衡解析: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说明它没有打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故B项符合题意。答案:B6美国学者赫德里克史密斯在俄国人一书中,讲到20世纪70年代的苏联时,说:“这里是工人的乐园,是世界上工人们混日子的最好地方。”这一现象的实质是()A.苏联的工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B.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明显优越性C.经济体制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D.工人阶级有强烈的主人翁精神解析:20世纪70年代,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致使工人生产积极性下降,故C项

5、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不符合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答案:C71991年8月19日,苏联部分领导人发动政变并软禁戈尔巴乔夫。当时,这一事件的直接影响是()A.经济体制改革被迫中断B.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C.政治反对势力趁机崛起D.国家政权发生质的变化解析:“八一九”事件大大改变了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致使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发生了质变,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8漫画转动地球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的对外政策。这一时期,美国对外政策的表现不包括()A.支配布雷顿森林体系B.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C.主导构建世界贸易体系D.提出和实施马歇尔计划解析:欧洲一体化进程开始于20世纪50

6、年代,美国并不支持欧洲的联合,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对外政策。答案:B920世纪60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抱怨美国拥有“过分的特权”,即:只有它一家可以印制美元,用来进行对外战争,收购法国和其他国家的企业。这主要是由于()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C.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D.美苏冷战的爆发和加剧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使美元获得“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致使美国可以利用美元“进行对外战争”,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及其内涵没有关系。答案:B10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规定:“一缔约国领土

7、的产品输入到另一缔约国领土时所享受的待遇不低于相同的本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这一规定()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说明世界贸易体系以美国为主导目的是促进世界各国贸易自由化标志着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消除A.B.C.D.解析:就“不低于相同的本国产品所享受的待遇”等信息而言,是间接说明的问题,是直接体现的现象,故B项符合题意;与题干材料无关,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C、D三项。答案:B11下面两张货币是当今许多国家发行与流通的新货币。它的出现标志着()A.世界经济一体化基本实现B.欧洲已经实现国家一体化C.欧洲一体化迈出重要一步D.美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解析:由货币中欧洲联盟旗帜等信息,可判断该货币

8、是指1999年问世、2002年开始流通的欧元,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均与史实不符,D项与图中信息没有关系。答案:C12某同学选取以下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据图片内容判断其研究的主题应是()A.政治格局多极化B.资本流动国际化C.经济区域集团化D.国际贸易自由化解析: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都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体现,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与“自由贸易”“经济合作”等信息不符,B、D两项均属于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答案:C13金砖国家(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南非)作为新兴经济体,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下图反映了()20092010年金砖国家经济增长率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的比较金砖国家经济都

9、持续高速增长金砖国家整体经济增长率超过发达经济体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A.B.C.D.解析:本题以金砖国家经济增长率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的比较为切入点,旨在考查提取图片有效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题干可以看出2009年俄罗斯、巴西、南非经济都是负增长,故错误,排除A、B两项;与题干没有直接关联,据此排除D项,答案选C项。答案:C14下表中列举的史实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表中推论符合史实的选项是()史实推论选项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世界不同民族开始了政治文化交流A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不同地区生活方式达成一致B第二次世界

10、大战后,支撑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建立清除了贸易壁垒,遏制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C20世纪90年代,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形成加强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D解析:早在古代,世界不同民族就已经有了联系,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与美洲开始有了联系,世界由分散状态开始形成一个整体,故A项错误。由于各国经济、政治、民族习俗等多种因素,世界不同地区的生活方式不可能达成一致,故B项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体系三大支柱的建立,实际上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虽然倡导贸易自由化,但各国的贸易壁垒不可能清除,只是有一定的缓解,故C项错误。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等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推动经济全球化,也加强了国家间

11、的相互依存关系,故D项正确。答案:D15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它加深了穷国和富国、穷人和富人之间的鸿沟。”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发展中国家应该坚决抵制全球化B.发展中国家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C.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利于发达国家D.经济全球化是由西方大国主导的解析: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发展中国家只能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但无法阻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相符。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40分。要求:紧扣题意,条理清楚,逻辑严谨,书写规范)16阅读下列图

12、文材料:材料一1920年年底,苏俄政府向农民发放救济粮食材料二1922年,苏俄耶戈列夫农民踊跃交纳粮食税材料三1928年、1940年苏联主要产品产量简表项目1928年1940年增幅(%)钢(万吨)4301 830326煤炭(万吨)3 55016 600368棉纺物(亿米)26.7839.5448谷物(万吨)7 3009 55031材料四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漫画片面的经济请完成:(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苏俄怎样的农业状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主要原因。(8分)(2)依据材料三、材料四概括指出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主要成因。(6分)(3)综合上述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苏俄(联)的

13、经济建设中得到的主要启示。(6分)解析:第(1)问中的“农业状况”可依据图12名称中的“救济粮食”“粮食税”等信息进行思考,“主要原因”需要联系19201922年苏俄所实行的经济政策及其影响进行分析;第(2)问中的“特点”可依据材料三中的数据以及材料四中漫画的名称进行说明,“成因”可围绕材料中“1928年、1940年”等信息展开分析和思考;第(3)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联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方面进行说明。参考答案:(1)状况:1920年,苏俄农业产量大幅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低下;1922年,苏俄农业生产发展,农业收入提高。主要原因:1920年,苏俄继续实行战

14、时共产主义政策;1922年,苏俄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特点:重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农业生产发展滞后,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成因: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弊端;斯大林模式的逐渐形成(如答其他且言之有理,同样正确)。(3)经济建设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保持国民经济比例的协调发展,注意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遵循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增长综合国力为主要目的,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答出其中3点即可)。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此时提出这样一项计划(国际货币计划),具有极大的经济和战略意义,以行动表明我们的令人鼓舞的国际经济目标的时机已经成熟。美国财长摩根索(

15、1943年)材料二美国不打算在战争结束后背弃为战争折磨而处于贫困状态的国家,而是打算在长期困难的经济重建任务中帮助他们各国之间形成一种共识,即:稳定的货币关系有助于世界贸易的扩展和持久的和平与安全,在这场战争中并肩作战的国家之间结成的政治军事同盟有助于彼此的妥协。陶婧议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成立背景及其对最初计划的偏离材料三更重要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粉碎了战前几个殖民帝国的货币势力范围,停止了恶性贬值带来的贸易冲突。货币管制瓶颈的削弱,为国际经济开拓了全新的视野和思维。从大航海时代以来,大概这是最重要的一次全球化进展。孔笑微斯芬克斯的遗产请完成:(1)材料一反映了摩根索的什么观点?他提出这一观点的时代背景怎样?(8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