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6《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练)(提升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976321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6《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练)(提升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6《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练)(提升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6《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练)(提升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6《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练)(提升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6《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练)(提升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16《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练)(提升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蜩(tio)腹蛇蚹(f) 筼筜(yndng)谷 偃(yn)旗息鼓 揠(yn)苗助长B如兔起鹘(h)落 少(sho)纵则逝矣 轮扁(pin) 斫(zhu)轮者也 C与可以书遗(y)余曰:“近语(y)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cu)于子也。”D四方之人,持缣(jin)素而请者,足相蹑(ni)于其门 ?曝(bo)晒 斤斧何曾赦(sh)箨(z)龙【答案】B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赵尝五战于秦 B若予者,岂独得

2、其意 虞兮虞兮奈若何C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也 吾将以为袜? D而节叶具焉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 把,介词(A 在/同,跟;B像,介词/你,代词;D 具备,动词/全部,详尽,形容词)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3下列句中没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B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C苏子辩矣 D技盖至此乎【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少”同“稍”,“当”同“倘”,“盖”同“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叶叶而累之 而节叶具焉

3、?B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 置杯焉则胶C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 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 D吾将以为袜 与可以书遗余曰【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把,介词(A 表修饰/表转折;B “然”,也有说是“助词”/兼词;C 这样,指代词/词尾)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5下列各组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轮扁,斫轮者也/筼筜谷其一也 B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惟兄嫂是依C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苟以天下之大 D吾实为之,其又何尤/何陋之有【答案】C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4、袜材当萃于子矣 萃:聚集。 B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 略:简略,与“详”相对。 C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妄:荒谬。 D苏子辩则辩矣 辩:有口才。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大概,大致)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B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 C与可无以答,则曰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D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窥父不在,窃发盆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B项“蹑” “踩”,“跟踪,追随”;A项“与” 都是

5、 “赞同,同意”的意思;C项“无以” 都是“没有用来”的意思;D项“发”都是 “打开”的意思)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 )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A B C D 【答案】A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6、。能力层级为C。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的体会和主张;再借子由的话进一步赞赏文与可的绘画技巧,指出意与道的密切联系;然后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回忆和他相交往的情趣;最后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 B本文通过记述文与可将求画者的缣素视为袜材,关于“万尺竹”的辩论,以诗画互赠引起的笑谈等轶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以及与作者亲厚无间的情谊。 C“画竹”是本文的线索,本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的规律,熔叙事、抒情

7、、议论于一炉。 D作者与子由皆从文与可学画竹,但子由得到了他的意,作者意与法兼得。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子由没有跟文与可学画竹,原文中有“子由未尝画也”为依据。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3分) 译文: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3分) 译文: 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2分) 【答案】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没有

8、学习的过错。 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作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有吗? 而我的文章也记载了与可以往跟我戏笑的话,以见与可跟我这样亲密无间啊。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美文欣赏:苏轼的赤壁风飘飘,水潺潺,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

9、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纪缅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赤壁只为苏轼而光芒四射。赤壁,只属于苏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