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969339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莆田八中2016-2017上学年高一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一、夯实基础(每小题3分,共计30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3分)A修姱(ku) 鸷鸟(zh) 兰皋(go)B偭(min)规矩 侘傺(ch ch) 谣诼(zhu)C芰荷(q) 蕙(hu xing) 揽茝(chi)D謇朝谇(jin su) 溘死(h) 延伫(zh)2下列几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A垝垣桑葚返顾芳菲B浩荡帷裳杂揉方圜C峨眉绳墨陆离攘垢 D工巧郁邑芙蓉渐车3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B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C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2、。D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宁溘死以流亡兮 溘:突然 B固时俗之工巧兮 固:稳固C伏清白以死直兮 伏:保持D苟余情其信芳 信:确实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A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B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C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焉用忘郑以陪邻D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6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长余佩之陆离”中的“长”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哀民生之多艰 B固前圣之所厚C高余冠之岌岌兮 D伏清白以死直兮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成语,与

3、句意最贴切的一组是( )(3分)玉器厂展品室陈列着鸟兽、花卉、人物等各种玉雕展品,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真_。货柜上摆满了具有传统特色的珠宝、翡翠、玉雕、字画,品种齐全,真是_。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 _。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里,陈列着各种奇珍异宝、古玩文物,令人_。A琳琅满目 美不胜收 目不暇接 应接不暇B琳琅满目 美不胜收 应接不暇 目不暇接C美不胜收 琳琅满目 目不暇接 应接不暇D美不胜收 琳琅满目 应接不暇 目不暇接8.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随着韩国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其在美国战略棋盘的位置也相应提高,不只是美国治理朝鲜半岛的杠杆,也是美国治理

4、中美日三角关系的棋子。B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组12月15日深夜传来捷报:嫦娥三号着陆器、巡视器顺利完成互拍成像。这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二期取得了圆满的成功。C天开始模模糊糊地黑起来了,城市的四面八方,灯光已经闪闪烁烁;风温和地抚摸着人的脸颊,隐隐地可以嗅到一种泥土和青草芽的新鲜味道。D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系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并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这些功劳首先要归功于中国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普通工人。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民族传统艺术。_。_,_。_,_,_,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体现和辉煌标本。它

5、至今仍是从头到尾、从里到外始终保持着地道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在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始终难解难分唯独书法艺术的情况不一样当然,中国传统文化对古往今来中国的人文、历史乃至一切事物都有深刻的渗透和影响但那影响毕竟在逐渐淡化AB C D10、我国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以“坐西朝东”为最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下位是“坐东朝西”。传统课文鸿门宴涉及宴席座次的描述:“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文中座次描述反映地位尊卑高低的顺序正确的是:( )(3分)A、项羽、项伯、刘邦、范增、张良 B、项伯、范增、项羽、刘邦、张良C、

6、项伯、项羽、范增、刘邦、张良 D、项羽、项伯、范增、刘邦、张良二、文言文阅读(17分)(一)阅读文言文,完成1113.(每小题3分)14-15(每小题4分)张仪传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壁,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

7、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

8、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史记张仪列传节选)1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已而楚相亡璧:丢失 B.因而数让之曰:谦让C.始吾从若饮:你 D.我顾且盗而城:你的1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指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9、A.安得此辱乎 此:掠笞数百。B.赖子得显 子:苏秦。C.子为我阴奉之 之:秦王D.今君已用 君:秦王。13.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楚相怀疑张仪并拷打他,张仪并没有怀恨在心,反而提醒他应该注意防范秦国进攻他的国家。B.苏秦和张仪是老同学,最初苏秦帮助张仪求得秦国的职位,是为了让他帮助自己保住“合从”的结果。C.对于苏秦的帮助,张仪表示理解,并且同意在苏秦在世的时候不取赵。D.张仪为人能屈能伸,明晓形势,其才能并不象他自己谦虚的那样在苏秦之下。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8分)14.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4分)_15.今吾幸先用,而能

10、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4分)_16.课文名句默写。( 10分 ) (1)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_,_。(2)_,_。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3)_,_。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4)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_,_。(5)诗经*氓中写女主人公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句子是“_,_。”三、诗歌鉴赏。(共7分)阅读下面文言段落,回答1718题。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 夭夭:形容桃树少壮、茂盛的样子。灼灼:形容桃花鲜艳、娇嫩的样子。之子:这个女子。

11、指这首诗歌咏的对象。于归:出嫁到丈夫家。于,往。一说是动词词头,无实在意义。宜其室家:意思是和她丈夫组成家庭很合适。宜,适当、相宜。室家,指夫妻组成的家庭。男子有妻叫做室,女子有夫叫做家。下文“家室”与此意义相同。有:(黄,音坟)形容果实饱满繁盛的样子。蓁蓁:树叶茂盛的样子。家人:指男子所在的家族。17这是一首祝贺女子新婚的诗。诗中用“灼灼”的桃花起兴,开了后世以鲜花比拟女子的先河。你认为这样的起兴好在哪里? (3分)答:_18“有其实”本意是什么?在这里它暗示了什么? (4分)答:_四、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

12、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

13、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