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20六国论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920631 上传时间:2019-03-2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20六国论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20六国论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20六国论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20六国论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20六国论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20六国论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专题20六国论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20 六国论1作家作品(1)苏洵其人苏洵(10091066),北宋 。字 ,号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笺注。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 ”。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 ,宋代的 合称“唐宋八大家”。 (2)苏洵其事据说苏洵27岁才发愤读书,应进士和茂才等考试,都没有考中。于是把平日所作文章都焚烧了,闭户专心读书,精习六经百家学问,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撰写文章,很短的时间就能写几千字。 仁宗嘉祐元年,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应试,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将他所写的二十

2、二篇文章呈献给宋仁宗,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由此文名大震。宰相韩琦亦赞赏他的文才。嘉祐五年授秘书省校书郎,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又授命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辟同修太常因革礼100卷。书成后不久病逝,追赠为光禄寺丞“文安公”。苏洵的著作以史论和政论成就最高,他著有嘉祐集15卷。2写作背景宋王朝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对外较为软弱的政权。苏洵生活的真、仁、英宗三世,宋王朝虽然尚未十分疲弱,但北有契丹(大辽),西有西夏,面临威胁。1004年,辽举兵攻宋,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取得了澶州城下的大捷。但双方订立的“澶渊之盟”却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士气消沉,苟且求和之

3、风日炽。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给西夏银、绢、茶。一代代宋王朝统治者的为积威所劫,赂敌苟安引起了作者的忧心和思考,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发人深省警世之作。3给加线的字注音。率( )赂( )秦耶 思厥( ) 先祖父 暴( )霜露抱薪( )救火 与( )嬴而不助五国也 燕( )赵之君洎( )牧 以谗( )诛 革灭殆( )尽4请在以下句子中找到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意义。(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5请注明加线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意义。(1)理固宜然( )(2)李牧连却之( )(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6请解释

4、加线词语在句中的具体意义以及在现代汉语中的常用意义。(1)思厥先祖父(古义: 今义: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 今义: )(3)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 今义: )(4)后秦击赵者再(古义: 今义: )(5)可谓智力孤危(古义: 今义: )(6)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义: 今义: )(7)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 今义: )(8)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 今义: )7请解释以下多义词在句中的意义和词性。(1)或或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得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此言得之( )(3)势其势弱于秦( )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5、 )(4)以不赂者以赂者丧( ) 秦以攻取之外( )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以地事秦( ) 洎牧以谗诛( ) 至丹以荆卿为计( )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 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8请判断并说明以下特殊句式的类型。(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3)赵尝五战于秦( )(4)洎牧以谗诛( )(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6)其势弱于秦( )(7)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 散文家 明允 老泉 三苏 韩愈、柳宗元 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3

6、. shui l;ju;p;xn;y;yn;j;chn;di。4.(1)“厌”通“餍”,满足。(2)“当”通“倘”,如果。5.(1)名词作状语,在道理上。(2)使动用法,使退却。(3)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4)形容词作动词,坚持到底。6.(1)祖辈父辈;父亲的父亲。(2)那实际情况;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含转折。(3)这样以后;接着。(4)两次;又一次。(5)智谋力量;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6)不去;不可以,不被允许,不中用,不好等。(7)终于到了某种结局;表示另提一事。(8)旧事,以往的事情,先例,前例;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过程

7、的描述,情调情节的生动性、连贯性。7.(1)相当于“有人”,不定代词。或许,副词。(2)得到,动词。适宜,得当,形容词。(3)势力,名词。形势,名词。(4)因为,介词。用,介词。从而,结果连词。来,目的连词。以至于,结果连词。拿,介词。因为,介词。用,介词。用,介词。凭借,介词。8.(1)判断句,用“也”表判断。(2)省略句,“举”后省略宾语“之”,指代“土地”。(3)状语后置句,“于秦”意为“和秦国”,为后置状语,应调至“五战”前。(4)被动句,“诛”在意思上表被动,被诛杀。(5)被动句,用“为所”表被动。(6)状语后置句,“于秦”意为“比秦”,为后置状语,应该调到“弱”之前。(7)定语后置

8、句,“大”为后置定语,应该调到“天下”之前。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的?有什么作用?(1)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2)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挈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2第二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原因的?用了哪些对比?各有什么作用?第二段从第一个方面即“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个角度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1)通过以上对比,可以分析得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2)通过以上对比,说明了诸侯割地的

9、情形和后果,从中得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结论。3阅读第三段,分析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来论证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作者主要采用了分层论证的方法:第一层论齐国。虽“未尝赂秦”,但它亲近秦国而不联合五国,所以,五国一旦破灭,它就必然要被“无厌”的暴秦所“迁灭”。第二层分别论证“燕赵之君”的“义不赂秦”。这两国都能用兵守土抗秦,保全国家,但由于燕丹“以荆卿为计”,因而“始速祸焉”,导致灭亡;同样,由于赵国李牧被诛,用武不终,因而“邯郸为郡”,结果也是国家灭亡。不仅如此,而且燕赵两国“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没有援助,所以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战败而亡的。作者层层推进地从齐、燕、赵三国破灭的结

10、果推论其破灭的原因,有力地证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论点,否定了“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疑问,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避免了逻辑上的漏洞,使论证完备周密,无懈可击。最后从“向使三国”到“或未易量”几句,以假设的原因得出假设的结果,归纳了第二、三段对两个分论点的论证,照应了开头。4如果将第四段末句改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可有慎哉”,并删去第五段,文章也是完整的。这样改好不好? 这样改不好。(1)六国灭亡的原因各不相同,而以地赂秦者不过三国,作者巧妙地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论断,这样就把灭亡的原因集中到“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上来了。至于为什么要“赂秦”,作者则直到最后才说出了最要

11、紧的一句:“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叫作“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作者这样来论述问题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北宋正是为契丹、西夏“积威之所劫”而年年纳币。如果删去“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就看不出这一点了,这是违背作者的意图的。(2)从布局上看,本文是从论史逐步转向论策的。因此从第三段开始,先肯定燕赵的“远略”,接着又批评了他们的错策。循此继进,作者又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的战略:第一步,不赂秦,不附于秦,不派刺客,不杀良将;第二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这样的设想是为下文“不赂而胜之”一语做铺垫的。这个总体的战略设想也是针对北宋朝廷说的。

12、如果删去第五段话,上面这些话就变得无的放矢了。这种写法就叫作“借古讽今”。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弊在赂秦(lu)思厥先祖父(ju)抱薪救火(xn)B暴霜露(bo)如弃草芥(ji)胜负之数(sh)C燕赵之君(yn)洎牧以谗诛(j)当与秦相较(jio)D为国者(wi)革灭殆尽(di)日削月割(xu)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互:交互。 盖失强援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出,分清。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3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可谓智力孤危然后得一夕安寝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