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9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教师用书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89590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8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9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教师用书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9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教师用书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9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教师用书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9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教师用书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9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教师用书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9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教师用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9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教师用书(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通用)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9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教师用书把握历史脉络本专题主要讲述了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表现以及经济政策,主要包括四条知识主线: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秦汉时期,基本奠定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成为我国长期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模式。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主要有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三个领域(冶金、制瓷、纺织)成就突出。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在城市经济、货币流通、对外贸易及商业政策等层面上都有不同程度

2、的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古代商业的发展。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古代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的“重农抑商”政策,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第19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_(一) 耕作技术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1创制耒耜:传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2刀耕火种:直到西汉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水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3铁犁牛耕(1)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形成。(2)汉代牛耕普及全国,东汉出现了一牛挽犁。(3)唐代出现曲辕犁。4主要影响:农耕

3、技术的改进,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二)土地制度贫者无立锥之地1制度演革(1)商周时代: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2)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3)北魏到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在受到严重破坏后被废弛。(4)宋代以后:“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的土地兼并情形更为严重。2历史影响(1)古代社会土地大部分为地主所有,农民占有较少。(2)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3)开明的政治家力图改革田制,缓和土地兼并造成的社会矛盾,但最终都未能成功。(三)赋役制度1赋税沉重(1)名目繁多,田亩税和人头税是主要形式。(2)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

4、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力役沉重(1)劳动者服事徭役,使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2)过度征发徭役,又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3主要影响: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四)水利事业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2汉代:关中农民还创造了一种“井渠”,王景带领人民治理黄河,基本解除水患。3隋唐至明清时期:我国劳动人民不断改进灌溉工具。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_(一)基本类型1家庭手工业:长期附属于农民家庭之中,形成了“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自给自足。2田庄手工业:

5、包括粮食等作物栽培、蚕桑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等,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3官营手工业(1)从汉武帝时代起,政府垄断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行业。(2)专门负责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3)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4)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5)匠户没有人身自由,其劳动创造性自然也受到严重的束缚。(二)主要成就1纺织业的发展(1)商代: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妇功”成为“国有六职”之一。(2)汉代: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3)唐代:私营纺

6、织作坊兴起。(4)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丝织工艺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5)元代:棉纺织家黄道婆对纺织工艺进行革新。(6)明代:在作坊中出现了雇工。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2先进的冶金技术(1)先秦:冶铜业在西周时期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春秋晚期出现最早的人工冶炼铁器。(2)汉代:汉武帝推行铁业官营制度,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有了革命性的变化;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3)南北朝:出现了灌钢法,用于制作兵器。【名师指津】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辨析比较】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三者的关系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

7、自耕农经济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它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又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图解历史】对土地兼并问题的理解认识【易错辨析】官营手工业并不是在整个封建社会都占据主导地位(1)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它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2)明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并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名师点拨】明代棉布取代麻、丝成为人们主要衣料的原因棉花种植面积广;棉布质优价廉、柔软舒适、保暖性能好;制

8、棉技术水平要求不高,易于推广;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和推广。【轻巧识记】“一、二、三、三、四”归纳古代手工业发展一个新因素:资本主义萌芽。二大象征:丝绸、瓷器。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大行业:冶金业、制瓷业、纺织业。四大特征:规模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素称发达,世界领先;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思维延伸】中国古代手工业长期领先世界的政治和经济条件(1)政治条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2)经济条件: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作物的推广,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农业动力革新的要求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市场。答题术语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

9、我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使农民遭受沉重的压迫。土地兼并导致耕者无其田,往往激起民众暴动。3小农经济在封建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3.陶瓷业的成就(1)先秦:主要是烧制陶器。(2)从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由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3)唐代: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4)宋代:定窑、钧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耀州窑等名窑闻名天下。(5)清代:创制了粉彩瓷器工艺。,4.古代中国,官营、私营、家庭和田庄几种手工业形式并存。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私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5中国的手工业长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始终

10、是农业经济的附属品。1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1)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阶段特征南移的表现南移的原因先秦至秦汉时期:奠定基础条件春秋战国时期,楚、吴、越等对江南有所开发。秦汉时期,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随着南方人口增加,开荒增多,土地逐渐熟化;气候日益适宜农业生产(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恰与三个寒冷期基本吻合)东晋南朝:南北经济差距缩小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兴修了很多农田水利,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两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北方战乱,经济破坏严重;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统治者推行有利于农业发

11、展的政策;南方自然地理条件优越(而北方气候逐渐变冷)隋唐五代:开始并逐渐南移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至唐朝后期,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扬州的经济地位超过长安和洛阳。“安史之乱”以后,形成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且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下冲击中原农耕区;隋朝大运河开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南宋:最终完成“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农业已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两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北方战火蔓延,自然灾害频繁,农田水利失修,经济日渐衰败;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除农业外,纺

12、织业发达,商业繁荣明清:地位巩固江南出现许多重要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统治者推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正确措施;科技的发展,人民的勤劳;宋元时期奠定的基础总体特征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封建割据或战乱时期最为突出(2)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多重影响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

13、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清代三大移民浪潮清代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清初以来经过康雍乾三世的恢复发展,到乾隆朝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形成三股大的移民浪潮。(1)闯关东:是指华北地区农民向东北三省移民的运动。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清初满人倾族入关,东北人口剧减,但清政府将东北视为“祖宗肇迹兴王之所”,

14、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地冒着被惩罚的危险,“闯”入东北,此为“闯关东”。(2)走西口:即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伴随着“走西口”移民的进程,口外蒙古地区从传统单一的游牧社会演变为旗县双立、牧耕并举的多元化社会。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作为移民主体的山西移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因而当地的移民文化更多地富有晋文化的特色。(3)下南洋:南洋是明清时期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一个概念,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

15、。在下南洋的移民浪潮中,福建、广东人占据大多数,这与其地理、人文因素极有关系。大量的华人涌入东南亚后,对当地的生产、生活以及经济建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许多华人在侨居国从事商业活动,负责管理海外贸易,收购当地土特产,销售该国货物,从而形成一个沟通中国与海外贸易的商业网络。另一方面,还有相当一部分华人从事手工业,从事农业、园艺和渔业的华侨人数也很多,他们同样在当地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3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由人丁到财产的标准转变(1)中国古代重要的赋税制度春秋时期:齐国管仲实行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编户制度:是汉代对百姓的一种严格的管理制度,也是比较完备的赋税制度。被编入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他们依据人口和资产向国家承担人口税、田租、徭役和兵役,国家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