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考点31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教案岳麓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88656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9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考点31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教案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考点31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教案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考点31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教案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考点31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教案岳麓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考点31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教案岳麓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考点31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教案岳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考点31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教案岳麓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点31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一、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1服装(1)鸦片战争前后(2)民国期间2习俗(1)“断发”运动(2)不缠足运动微点拨由于清政府入关后强迫汉人改变发型,带有严重的民族压迫色彩,妇女缠足是在封建男权社会中形成的畸形审美标准,“断发”、不缠足本身就是反封建斗争。3传媒(1)报刊图解识记近代报刊业的发展(2)电影4礼仪(1)日常礼仪(2)婚姻礼仪: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阶层以及官宦人家。(3)丧葬礼仪:19世纪中期始,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国人注目。思维发散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两方面。社会生活的变迁从根本上说是西方的工业文明首先对近代中

2、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了强烈冲击,然后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变化又共同影响社会生活各领域变迁的结果。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1交通的变化2通讯的发展(1)邮政业的发展(2)电报电信业的发展3意义归纳总结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发展的特征(1)动力:人力、自然力机器动力。(2)技术:引进自研自制。(3)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4)对象:平民化、普及化。(5)进程:先慢后快。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结构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逐步转型。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扑面而来,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2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

3、和习俗。3在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出现,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增多,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4新思想的不断传入,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使得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不断传播,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5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中由军工企业转向兼办民用企业、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它具有打破外轮垄断中国航运业的积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国的权利。6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下,铁路等近代交通遭到顽固势力的排斥,一定程度上还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步履维艰。7交通、通讯事业的

4、发展有赖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主题一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图片证史中国近代以来礼节的变迁图一晚清上海 图二民国初 图三1922年孙中山衙门百姓跪官 年躬身问候 与宋庆龄接见美国记者希尔,亲切握手论从史出这一组图片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礼节上的重大变化,即晚清时的跪拜礼(图一)民国初期的鞠躬礼(图二)1922年的握手礼(图三),反映了中国社会由封建等级森严到社会地位平等的变化,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2史料探史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特点史料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游历他邦,则都市腾笑,申申骂予,于时为不宜,于民为不

5、便,稍窥世变者,已熟察而稔知之矣。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探究史料从哪些角度说明了剪辫易服的必要性?答案辫子、传统服装限制了人们的行动,不利于操作机器,也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表明剪辫易服的主张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3归纳总结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四个特点(1)地域由于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早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和沿海城市,并逐渐向内地渗透,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2)过程由西方引进,具有较强的殖民色彩,中西方社会生活和社会习俗经历了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近代时期,中西方文化、新旧文化并存,相互影响和渗透。(3)水平断发易服运动较为迅速和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

6、慢;沿海地区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较快,但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若磐石。(4)动力每一次社会生活的变迁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影响息息相关;部分上层人物的倡导也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西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向中国的渗透是主要的外部因素。主题二近代以来大众传媒的发展1史料探史报刊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史料至于乙未之岁,东京革命党创办民报,树六大主义,而发挥民族革命、民权革命、民生革命之理,其思想之伟大,议论之精密,不第同志之士所推,即反对者亦为之倾服。自客观言,可号为中国文从来未有之杂志;自主观言,亦可谓革命党发表最高意思之机关。杨光辉等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探

7、究据史料说明辛亥革命期间留学生在国外创办民报的目的和作用如何?答案目的:宣传“民族”“民权”“民生”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2重点讲解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价值(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2)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3)对夺取近代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一系列的政论性报

8、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4)娱乐大众、传播新知。3重要史论影视事业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1)影视总是带有政治导向的,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2)满足了大众对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消磨闲暇时光,发散剩余能量,转换情绪,获得休养。(3)引导人们消费,对人们经济生活的影响日益增大。(4)一些不良的信息,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主题三近现代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1史料证史铁路交通事业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史料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

9、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周积明最初的纪元论从史出史料表明了铁路交通发展有助于打破传统习性,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画线部分说明铁路交通促进了信息流通、知识传播,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2归纳总结近代以来我国交通和通讯事业发展的影响(1)交通工具的变革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全国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3)带来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

10、、交通堵塞、能源危机等。高考题组1(2015四川高考)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该事例说明()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答案B解析题干叙述的是新潮社个别社员的情况,不能据此就判断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也不能就此认为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故A、C两项排除。作为新式青年的新潮社社员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仍看重八字、命书,说明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故选B项。D项表述错误,故排除。2(2015江苏

11、高考)下图是1949年3月美国记者伯恩斯拍摄于上海的两张照片。从中可以看出()A民族工商业受到列强与官僚的双重挤压B国民政府覆灭时上海陷入了混乱与动荡C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D中国社会萌生着反差强烈的富裕与贫穷答案C解析疑似“偷棉花”的妇女被搜身说明民众的尊严受到践踏,遛狗者和流浪儿的生活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两个事例说明了旧中国下层民众卑微的社会生活,故C项正确。题干图片与民族工商业的处境无关,故排除A项。1949年3月,国民政府尚未覆灭,图片也无法体现上海的混乱与动荡,故B项错误。仅从题干两幅图片,无法得出D项结论。3(2014全国高考)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

12、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答案C解析材料不涉及中外电影制作水平,排除A项;仅从外国片与国产片的放映比例,无法判断出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的态度和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排除B、D两项。模拟题组4(2015宜宾调研)重庆日报曾登载“革命,从剪辫子开始”,并引用了三峡博物馆保存的国家一级文物大汉四川军政府示,从图示中可以获取的正确信息有() 满汉矛盾体现为是否剪辫子体

13、现了四川革命者理性、宽容的态度旧习变化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大汉四川军政府对革命持中间立场A BC D答案D解析满汉矛盾体现为是否剪辫子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表述错误,故错误;从材料中“惟直光复伊始,剪否听民便宜。衣服暂可仍旧,并非必仿泰西”的信息可以看出大汉四川军政府对是否剪辫易服持宽容的态度,故正确;从图片标题“革命,从剪辫子开始”可知剪辫易服在民国初期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故正确;大汉四川军政府是辛亥革命后四川地区成立的革命政府,从材料“自从满清入主积习自当力除”的信息,可知大汉四川军政府是支持革命的,故错误,选择D项符合题意。5 1915年,俄国人赛可夫离开中国回国后,把在中国生活十五年的所见

14、所闻写了篇“备忘录”,其中不可能包括()A逛街时看见有人正在分发一份叫民报的刊物B乘坐了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C听见别人喊他的一位华人朋友为先生D在报纸上看到武昌起义的消息答案B解析近代中国报刊业发展迅速,A、D两项符合当时实际情况。民国以后,在沿海通商口岸地区,受西方平等观念影响,在新式知识分子内部逐渐采用握手、鞠躬等见面方式,并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称谓,C项正确。B项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出现于1920年,时间不符合。故B项为最佳答案。6 20世纪30年代,某报刊评论道:“上海近日以乘汽车为豪。每至礼拜日,必有许多少年男女同乘一车,疾驰于南京路、静安寺路、福州路。”这说明()A汽车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出行工具B近代上海的交通日益便利发达C近代上海的奢侈风气最为盛行D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的时间和地点可以看到,汽车作为出行工具只是个别现象,“主要出行工具”的说法不符合事实,故A项错误;上海交通是否日益便利发达,应该通过与以前的对比看出来,材料信息单一,无法说明问题,故B项错误;“近代上海的奢侈风气最为盛行”的说法没有提供比较例证,难以说明问题,故C项错误;从材料“以乘汽车为豪”“少年男女同乘一车”可以看出汽车的出现给社会消费观念和社会风气带来的变化,故D项正确。考点训练1民国初年各地离婚率上升,夏津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