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1冀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88444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春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1冀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7春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1冀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7春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1冀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7春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1冀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7春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1冀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春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1冀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春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1冀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二首教材:冀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单元:生活哲理板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登鹳雀楼是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篇。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浑,放眼宇宙之无限,寓寄哲理之深沉。后两句被人们看做是追求理想和崇高境界的象征,追求更高目标、争取更好成绩的激励语,也成为许多有志之士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 题西林壁从整体上概括地抒写自己浏览庐山时的总体印象,从中生发出一定的生活哲理,正如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知识与技能: 1.掌握7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3.能背诵并默写这两首古诗。过程与方法: 1.学

2、生自主识字。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4.想象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悠久文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重难点分析: 理解古诗的意境是本课的重难点,主要采用读、想、议、画、写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鹳雀楼、庐山的资料。教师:课件。教学过程与设计说明:教学设计设计说明第一课时(学习登鹳雀楼)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一)教师板书课题:登鹳雀楼。引导学生围绕

3、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交流预设:作者登上鹳雀楼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带着怎样的感情写这首诗(二)学生简要介绍鹳雀楼,并根据自身经验,谈一谈自己登高的经历,感受是怎样的?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进行适当地补充、引导。课件展示鹳雀楼的介绍 (三)简要介绍作者王之涣,走进课文。课件出示作者介绍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一)教师范读古诗登鹳雀楼,提示学生要注意读出诗的节奏。课件出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二)课件出示初读要求: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2.自由朗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三)教师检查学生初读的情况。1.指名朗读古诗。2.交流

4、学生读不懂的字词的意思。3.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交流预设:课件出示第一句写一轮落日正金光夺目,在连绵起伏、苍苍莽莽的群山西面缓缓落下,在世界的尽头渐渐隐没。第二句写诗人面对流经楼前的滚滚黄河的滔滔大浪,视线跟随黄河水向远方伸展,虽不能目击黄河入海的情景,却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好像看见黄河一路汹涌,气势磅礴,流入大海。三四句写诗人欲登高望远,若想看到无穷无尽的美丽景色,就应该不断的向上攀登,迈上更高的一层楼。三、再读诗句,入境悟情。(一)课件出示再读诗歌要求:1.学生再读诗歌,在文中勾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表示颜色的词、表示数量的词。2.根据诗意展开想象,把想象的景

5、物画下来,体会作者的情感。3.小组讨论、思考这首诗蕴含的哲理。(二)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写。1.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尽、入、流、目、上)。 2.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3.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三)展示学生的画作,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诗歌。(四)学生交流这首诗表达的作者情感及诗中蕴含的哲理。课件出示交流预设: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博大胸襟,暗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全的哲理。四、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课件出示)。1.读出诗的节奏韵律。2.根据诗的字面意思想象诗的意境。3.体会作者的情感及古诗所蕴涵的哲理。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五、拓展

6、延伸。出示课件(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二)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写一写“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第二课时(学习题西林壁)一、回忆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一)背诵登鹳雀楼,思考: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哲理。(二)交流查阅的庐山的资料,教师展示庐山课件,引导学生感受庐山的美丽风景。(三)教师介绍诗人苏轼。课件出示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深。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擅长行书、楷书。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善于从常

7、见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道理。二、根据上节课总结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进行小组合作,自学古诗题西林壁。(一)明确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课件 1.初读古诗,认识生字,读出诗的韵律。小组内互评。 2.理解古诗的大意,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勾画出来,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二)教师在小组学习时进行适当指导。(三)教师检查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1.指名朗读古诗。出示课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交流古诗大意:出示课件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其他方向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认不清

8、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三、体会作者在这首诗中蕴涵的哲理,并谈一谈在什么情况下会运用到这个道理。交流预设:从中说明了一个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课件出示 四、再次领略庐山、鹳雀楼的美丽风光,谈感受,教师指导学生配乐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五、学习本课生字。“缘”字要认真观察结构、笔画,注意把字写紧凑。“岭”和“峰”这两个字可以在比较中学习。“庐”是个半包围结构。六、拓展阅读。出示课件(一)背诵并默写登鹳雀楼、题西林壁。(二)很多古诗都蕴涵着哲理,查找几首这样的古诗,先积累在采蜜集中,然后背诵。(三)在历史上关于苏东坡的故事有很多,课下也可以读一读。就题目质疑,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以

9、及梳理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教师的范读将学生带到学习古诗的语境中。明确学习目标,通过不同层次 的朗读,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读书好习惯。 这首诗主要采用读、想、议、画、写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在老师的引领下明白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进行总结,为学生自学古诗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让学生对知识有整体的回顾,在头脑中形成整体的印象。也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共同学习课文第一首古诗,在学习第一首古诗的基础上总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为学生自学第二首古诗打下基础。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知道了学习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是最有效的学习引领。让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指导学生写字抓住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到规律,促进写字能力的提高。 将学生在课上的情感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阅读和积累的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