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历史四海八荒易错集专题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87566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9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高考历史四海八荒易错集专题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7年高考历史四海八荒易错集专题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7年高考历史四海八荒易错集专题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7年高考历史四海八荒易错集专题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7年高考历史四海八荒易错集专题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高考历史四海八荒易错集专题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高考历史四海八荒易错集专题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发展经济的特点是()由国家发动以私人为主体城市主导优先发展重工业农村主导优先发展农业内向型工业化外向型工业化贸易保护政策A BC D【答案】B2下面是北京市建设成就统计资料(单位:亿元),对表格中年份的经济数据的分析正确的是()项目1949年年社会总产值3.835.7国民收入1.914.3工业总产值1.719.1农业总产值2.15.0续社会商品零售额2.817.1A.这很可能是“一五”计划时期的成就B该时期商业增速最快C当时北京市经济发展速度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D当时国民经济发展相对均衡【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2、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各项数据提升明显,与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和社会商品零售额提升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更快。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一五”计划的实施,故选A项。320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农村中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实行公社化,不分你我他,人都是公家的,一碗稀饭是自己的。”该打油诗反映的是()A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弊端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移C“大办工业”违背了经济规律D经济体制妨碍了生产力发展【答案】D【解析】抓住时间“20世纪50年代”及“实行公社化”可知是人民公社化运动,A项是“一五”计划,B项是中共八大的内容,C项是“大跃进”的教训,均不符合题意。4据统计,19491960年中国重

3、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6.4%迅速上升至66.6%,19611966年这一比值降至51%。这一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八字方针”的实施B“文化大革命”的破坏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行 D自然灾害的发生【答案】A5下表为“文化大革命”时期进出口贸易表(单位:亿美元),下列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时间进出口贸易总额比较1969年40.3比1966年下降12.6%1973年100比1972年增长74.2%A.中国经济实现了从内向型向外向型的转变B国内政局、政策影响进出口贸易变化C国内经济持续发展推动进出口贸易增长D中美建交影响1973年进出口贸易变化【答案】B【解析】1969年

4、,“文化大革命”由政治领域波及经济领域,因此1969年贸易额下降;1973年,周恩来调整经济,贸易额有所增长,故B项正确。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实现外向型转变,A项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遭受严重挫折,C项错误;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D项错误。6. 1986年8月,沈阳市防爆器械厂宣布破产,成为新中国第一家宣布破产的公有制企业,引发全国关注。当时外电报道:“中国沈阳,一项重大的事件:中国东北的沈阳城发生了地震,超过八级的改革地震。”破产事件为什么引起反响的原因是()A暴露了“大锅饭”体制的弊端 B揭开了国有企业改革序幕C打破了“姓社姓资”式的桎梏 D冲击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答案】D7现代汉

5、语词典收录的新词汇反映和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下表为不同版本收录的部分新词汇。这主要反映了我国 ()年代及版次 收录的部分新词汇 1978年第1版 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小农经济、小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 1996年第3版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 2012年第6版非公有制经济、三资企业、乡镇企业 A.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B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主体C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历程 D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答案】C【解析】表中部分新词汇反映出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态度的变化,没有反映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故A项错误;私营经济所占比重较小,不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故B项错

6、误;表格反映出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肯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体现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故C项正确;1978年就已经实现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故D项错误。81987年,上海金融保险业提供的GDP由1980年的7.02亿元,增长到34.04亿元,占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0.87%上升到了21.34%。对此,上海通史认为,上海金融保险业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制度释放。“制度释放”的具体表现有()经济特区的设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行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浦东的开发开放ABCD【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对外开放。本题的关键是时间“1987年”。1984年以后,城市

7、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正确;1984年,我国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正确。经济特区的设立不包括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是在20世纪90年代,因此表述错误。故选A。92008年,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说:“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22年和2001年。”推动中国企业三次创业高潮出现的因素分别是()A建立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谈话”/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B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C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确立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D扩大企业自主权/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8、体制目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答案】D 易错起源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例11951年“王麻子”刀剪店创立。20世纪50年代“汪麻子”“旺麻子”“老王麻子”“真王麻子”等68家手工刀剪作坊统一使用“王麻子”商标,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材料表明()A国有经济的优势确立 B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C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D政治运动波及经济领域【答案】C【变式探究】195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642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1.3%,比1952年增长84%。其中生产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45.5%,现代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 71.6%。这说明()A农轻重比例不合理 B忽视农

9、业的发展C我国初步实现工业化 D重工业发展成就斐然【答案】D【解析】据题干时间提示“1956”年和内容反映的主要是工业发展情况,说明的是“一五”计划,由于优先发展重工业,所以工业取得巨大发展成就。故选D。【名师点睛】“一五”计划的特点和实质(1)特点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渐进性和长期性。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辅相成。(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锦囊妙计,战胜自我】1恢复

10、国民经济(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的掠夺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2)表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实施“一五”计划(1)背景: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3完成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底。(2)内容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

11、:组织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行业公私合营。(3)结果: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易错起源2、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例2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会。对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和相关内容的理解准确的是()A纠正“大跃进”“左”倾的错误B把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C确立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D实现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答案】B【变式探究】“披星戴月奔忙跑,滴滴汗珠变钢水。冲天干劲就是诗,快马加鞭就是画。”这是20世纪50年代产生的一首民歌。与此民歌内容相关的历史事件

12、是()A三大改造B“大跃进”C八字方针 D八大决策【答案】B【名师点睛】1成功探索(1)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1960年,面对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3)“文化大革命”期间,周恩来、邓小平先后对混乱的国民经济进行恢复调整和全面整顿。2探索中的失误(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内容: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影响:片面追求“多”与“快”,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13、2)“大跃进”运动时间:1958年。内容: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评价:反映了人们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是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锦囊妙计,战胜自我】社会主义建设探索20年中的“左”倾现象及其教训(1)现象事件特征影响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多快好省”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大跃进”大炼钢铁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2)教训: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盲目求快;要坚持民主集中制

14、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易错起源3、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例31949年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演变经历了“鼓励发展根本改造有益补充共同发展”的曲折过程,其中“有益补充”地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C计划经济退出中国舞台 D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答案】A【变式探究】我国某地农村曾流传一首民谣:“社员干活听敲钟,一天干活真稀松。队长哨子吹半天,社员还不到地边。”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是()A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发动“大跃进”运动C发展乡镇企业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民谣体现了人民公社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的弊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项符合题意。【名师点睛】1伟大的历史转折(1)背景经济状况: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