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十一单元 古代和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精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学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87546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十一单元 古代和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精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十一单元 古代和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精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十一单元 古代和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精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十一单元 古代和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精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十一单元 古代和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精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十一单元 古代和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精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十一单元 古代和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精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学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届高三一轮复习学案第二十一单元 古代和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精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高考目标导航】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点搜索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建国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的成就科技进步对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认识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及含义 “双百”方针提出后,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的繁荣表现“双百”方针贯彻的经验教训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

2、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发展教育的措施和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教育的措施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含义【基础知识梳理】一、中国现代科技成就(一)两弹一星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国防力量,打破美苏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大意义。2.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中国从此拥有导弹和原子弹“两弹”结合的战略导弹,进一步加强了国防力量。3.1970年“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4.1975年,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二)载人航天1.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

3、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2.2003年10月,“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中国的航天技术步入发达国家行列。(三)杂交水稻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作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项战略计划。国际上把杂交水稻当作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东方魔稻”。 二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背景(1)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2)意识形态领域混淆了两类矛盾。内容文学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 提出195

4、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成就长篇小说繁荣。电影艺术生机勃勃。戏剧创作百花争艳。学术争论热烈。曲折(1)原因: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文革”。(2)表现:政治批判扩展到学术领域。知识分子错划右派。“双百”方针被篡改和歪曲。“样板戏”独占舞台。文艺界“百花凋零”。科学研究停滞。图书报刊萧条。文学艺术的春天(1)原因:清算极“左”路线。邓小平强调坚持贯彻“双百”方针。(2)表现: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创作欣欣向荣。经验教训(1)正确贯彻执行“双百”方针能直接推动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2)脱离“双百”方针就会阻碍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3)要处理好科学、文艺

5、工作与政治、人民生活以及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三现代中国的教育发展(一)人民教育的奠基1.制定方针政策:(1)建国初,确定社会主义的教育方向。(2)全面建设时期:制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建立半工半读学校教育。2.成就:(1)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2)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二)动乱中的教育1.动乱:(1)大中小学一度停课;(2)1966年夏废止高考制度;(3)20世纪70年代初,推荐制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2.危害:人才缺乏,民族文化素质下降,与国际差距拉大。(三)教育的复兴 1.文革后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倡

6、导尊师重教。2.改革开放初邓小平提出优先发展教育思想。3.80年代:提出教育“三个面向”;制定义务教育法;中等、高等教育改革;高校招生和分配改革。4.90年代:实施高等教育“211工程”计划;实施科教兴国战略。5.教育投入和办学力量多元化,启动“希望工程”。 6.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力度;扶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要点透析】1. 对中国“两弹一星”研制的本质目的理解【点析】“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包括到导弹)、氢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一星”的研制战略的提出是由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严峻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国内形势决定的。建国初期美苏两极格局已经形成,中国面临美苏的核威胁,为了打破美苏核垄断,保卫国家安

7、全、维护世界和平,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打破美苏核垄断维护世界和平只是客观目的,研制“两弹一星”的根本目的应是维护国家安全,服务于社会主义和平建设环境。 【典例】20世纪50、60年代,党和政府把发展“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原子弹、空间技术和火箭技术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主要是为了A带动其它部门发展 B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提高中国国防实力 D.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潮流【解析】:本题最易错选B、D,这主要是对“两弹一星”战略实施的国际国内背景分析不深刻而造成的。根据题干20世纪50、60年代的时间限定,回忆该时期中国国际国内背景进行分析。20世纪50、60年代美苏两极格局

8、对峙,西方主要国家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中国需要和平和安全的社会环境进行经济建设,因而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国家安全是中国发展“两弹一星”的主要目的。正确答案为C。【答案】:C【举一反三】从右图的烟标中获取的历史信息是A中国打破了美苏核技术垄断 B中国完成了“两弹一星”的研制战略C中国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航天大国D中国开始了探月工程的伟大战略【答案】:B2.深刻领会“双百”方针的作用和影响【点析】(1)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简称“双百”

9、方针,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2)“双百”方针是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繁荣了社会主义文化。(4)“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至今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典例】对于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0、方针的影响,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确保了学术文化事业此后十多年的繁荣 B.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 C.纠正了科学文化领域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 D.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经验教训【解析】:此题易错选为C,错选原因是不能深刻领会“双百”方针的意义和作用。很多考生认为“双百”方针提出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也刚刚起步,不可能存在教条主义倾向,这是错误的认识。典型的教条主义就是教材当中提到的苏联“摩尔根学派”和“李森科学派”之争对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影响。中国接受摩尔根学派的生物学家,也被认为是唯心主义的、反动的,受到批判,有关摩尔根学派遗传学的课程与

11、科研项目被迫停止。 “双百”方针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但是,“双百”方针并未能坚持贯彻下去:一是在反右斗争扩大化后,其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二是在“文革”期间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故A项当中的“此后十多年的繁荣”不符合事实。【答案】:A3.正确认识政治环境对文化方针政策的影响【点析】“双百”方针的贯彻(1)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他还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2)“双百”方针实施以后并未能

12、坚持贯彻下去。由于左倾错误的发展,“反右斗争”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不同的学术观点,被看作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妨碍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正常发展。【典例】1957年后,“双百”方针不能贯彻的主要原因是:A.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影响B.“大跃进”运动的干扰C.林彪、江青等人的破坏D.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的后果【解析】:此题易错选C。错选原因在于不能正确辨析“双百”方针政策遭到破坏原因的主次。C项是“双百”方针在文革期间不能贯彻的直接原因。1957年后左倾

13、错误开始在党内居于主导地位,阶级斗争不断扩大化,文革期间达到极致。“反右斗争”扩大化、“十年文革”相继发生,“双百方针”遭到破坏,主要原因是“左倾”错误发展阶级斗争扩大化造成的。B、D两项都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结果。所以A项符合题意。【答案】:A4.分析战国时期和新中国的“百家争鸣”的本质内涵【点析】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一次社会大变革的思想解放运动,新中国的“双百”方针是在学术和文学艺术方面的指导方针。从出现的背景看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是反映社会变革的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思想自由的解放运动,是为统治阶级提供统治思想的运动;后者是倡导社会主义文化,为人民服务的指导方针。【典例】下列关于新中国

14、“百家争鸣”与战国的“百家争鸣”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与战国的“百家争鸣”都是表现在学术问题上的争论B都是学者在学术上完全自由放任的批评、辩论C实施过程历经曲折,最终走向了思想的“大一统”D与二千多年前“百家争鸣”的所反映的阶级本质不同【解析】:本题易错选A项,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和新中国的“双百方针”内涵理解不透造成的。因为两千多年前的“百家争鸣”的背景是战国时期,之所以“百家争鸣”,是因为周王室的衰微,特别是奴隶制度的崩溃而导致了新思想观点的萌动,是并无政府的系统组织与引导的,其本质内涵、实施过程、结果等与今天的“百家争鸣”方针是截然不同的。【答案】:D5. 辨析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之

15、间的关系【点析】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基础之一,也是科技进步的动力之一,只有发展教育才能改善科技发展的环境,应把发展教育看成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典例】(2011广州模拟)阅读以下对联,“上联:学习文化重科技,尊重知识强教育。下联:科技繁荣百业荣,教育兴旺万家旺。”该对联较为合适的横批是( )A科学发展B科教兴国C和谐发展D改革开放【解析】选B。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抓住题干中“教育”“科技”等关键信息。材料中上联强调教育,下联强调科技,横批是“科教兴国”。【举一反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获得巨大发展,其体现在第一次提出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创造能力理论 实行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完善了教育立法 形成初等、中等、高等三级教育体系 A B C D【答案】:B6.分析新中国不同时期的教育政策和成就【点析】(1)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建国后的前十七年,我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