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历史四海八荒易错集专题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86681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高考历史四海八荒易错集专题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7年高考历史四海八荒易错集专题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7年高考历史四海八荒易错集专题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7年高考历史四海八荒易错集专题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7年高考历史四海八荒易错集专题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高考历史四海八荒易错集专题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高考历史四海八荒易错集专题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决定宣战、媾和、制定法律等一切国家大事。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子女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子女可拒绝赡养其父母;鼓励橄榄油出口。材料二梭伦的诗歌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其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其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正义,人人各得其所。请回答:(1)材料一是梭伦改革的内容

2、,请概括归纳改革涉及哪几个方面?是如何规定的?(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梭伦改革有何特征?体现了梭伦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3)梭伦改革对本国政治体制的形成有何影响?【答案】(1)涉及等级划分、公民大会职权及官吏任免、对待工商业的态度。规定:以财产的多少划分等级;由公民大会产生或罢免官吏;鼓励工商业发展;提倡学习手工技艺。(2)特征:节制、折中、公平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侧重点:缓和社会矛盾,振兴雅典城邦。(3)为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与戎狄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战国策材料二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

3、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 今恃多官众吏,官立丞、监。夫置丞立监者,且以禁人之为利也;而丞、监亦欲为利,则何以相禁?别其势,难其道,故曰:其势难匿者,虽跖不为非焉。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 私利塞于外,则民务属于农;属于农则朴,朴则畏令。商君书材料三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斗,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秦国民风的特点。(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为转变民风所采取的措施。(3)据材料三,简析秦国民风变化带来的影响。(4)综合上述材料,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答案】(1)特点

4、:尚武(强悍);轻义(重利);缺乏诚信。(2)措施:刑罚平等,废除贵族特权;采用分权办法,加强官吏职权管理;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重视农业,让农民专心务农。(3)影响:治安稳定,社会和谐;百姓富足,国家富强;人民勇于为国战斗,军队战斗力增强。(4)启示:改革须关注民风问题;合理制定与严格执行法律制度是引导民风的重要手段之一;转变民风有利于凝聚力量(或社会和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康有为曾指出:“握枢密之任者,惟军机处数人。此外,则诸部只见纸册,千官皆同闲人。中央实行官缺制、地方各级官员搞捐纳制,致使大批德才皆无之人私相授受世代在任。”材料二1901年3月,西班牙特使葛罗干照会清政

5、府,明确提出“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冠于六部之首”。7月24日,清廷发布上谕,“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1905年9月2日,光绪皇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兴办学堂的折子,下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6年规定,中央立法权由议会行使,在议会成立以前,先设立资政院作为过渡性机构。并规定内阁行使行政权,法部行使司法权。1907年9月20日清廷下谕先设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10月11日,又令各省筹设咨议局,府州县筹设议事会。设立资政院的上谕颁布后,直到1910年10月3日,才在国会请愿的声浪中举行开院典礼。迫于形势急速变化,责任内阁于1911年成立,主要以皇族任责任内

6、阁阁员,被时人称为“皇族内阁”。(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朝官制存在的弊端。(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清政府采取的改革措施。【答案】(1)官僚机构臃肿庞大,人员冗繁;选用官员的方式落后,官员的素质低。(2)进步之处:使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最终废除;国家机构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分权的原则,是国家体制近代化的体现。局限性:外务部的设立是为满足外国列强的需要;改革步伐缓慢且呈现出被动性;未能触动最根本的皇权专制问题,导致人心丧失,加速了清朝灭亡。4. 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进行

7、了全方位的变法,但他最终却以失败而告终。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一王安石明确提出,要像唐初魏征辅助李世民那样,“能以数年之间,而天下几致刑措,中国安宁,夷蛮顺服”,达到在北宋中叶再现“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新探材料二对王安石的变法,元丰年间的枢密院检详官梁焘曾指责说:青苗之钱未一及偿,而责以免役;免役之钱未暇入,而重以淤田;淤田方下,而复有方田;方田未息,而迫于保甲。是徒扰百姓,使不得少休于圣泽。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新探材料三宋史王安石传载: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神宗)忧形于色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

8、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个人原因有哪些。(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结合上述问题,谈谈你对变法的认识。【答案】(1)目的: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再现封建盛世的局面。急功好利,操之过急;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2)原因: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极力阻挠和反对。认识:变法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最终不一定能成功;促进变法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5阅读材

9、料,回答问题。材料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关于废除奴隶制度的法令前,俄国有三个阶级分别提出解决农奴问题的方案。地主贵族的改革草案:主张只给农奴人身自由,不给他们土地所有权,并且提议减少农民的份地,坚决主张农民使用份地必须负担繁重的义务。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的改革草案:主张解放农民并让农民得到他耕种的全部土地,但农民应付给地主赎金,否则就是破坏私有权,因而要求兼顾地主和农民的利益,实现两个阶级的妥协。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改革草案:主张彻底废除农奴制度,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建立共和国。陶惠芬俄国近代改革史(1)1861年改革体现了上述哪个草案的内容?并分析此次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2)根

10、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另外两个草案未被采纳的主要原因。【答案】(1)体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的改革草案内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劳动力和市场,推动了俄国的工业革命;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地主贵族的改革草案:不能满足农民利益,不利于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危及沙皇的统治。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改革草案:超越了俄国社会现实。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低,掌握政治、经济力量的主要是以沙皇为代表的贵族地主。【解析】回答第(1)问,需回忆俄国1861年改革内容,可以得出1861年改革不仅给了农奴人身自由,而且还有属于他们的份地。因此可以判断是体现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的草案。所谓近代化主要

11、核心是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1861年改革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都推动了俄国的近代化进程,特别是经济,为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市场、劳动力、资本等一系列条件。回答第(2)问,主要联系1861年改革的背景,可以知道1861年改革实施的必要性。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世纪中期)俄国人口中的大多数是依附于主人的农奴。与1848年前东欧中部的情况相比,俄国的农奴身份更加具有法律义务。它类似美洲的奴隶制,因为农奴是被“占有的”,可以买卖,还可以在农业以外的工作上役使。部分农奴耕耘土地,无偿地为贵族们操劳,另一些可能会被他们的主人弄到工厂或矿上做工,或是为了诸如此类的目的租与他人。再有就是比较独立、像手

12、艺人或技工那样工作的人,他们流动于城市之间或是在城里居住,但是他们必须从进项中提交一定费用给地主,或者在地主要求时回去。主人对他们的农奴负有某种家长式的责任,贵族们在村子里还成立一种个人的地方政府。和美国南方一样,法律从不干预或者只是极少地干预贵族与农奴之间的事务,因而农奴的命运每时每刻都取决于主人的个人品格和经济状况。1861年,俄国颁布了解放法令。之后,一位热心的官员说:“人民挺起腰杆来了,样子变了;面貌表情、步履姿势、言论谈吐,一切都变了。”(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改革前农奴、地主、国家三者之间的基本关系。(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你对上述官员谈话内容的理解。【

13、答案】(1)地主“占有”并可以买卖、出租农奴,同时也对农奴负有家长式的“保护”责任;农奴要无偿地为地主劳作或“提交一定的费用”等;国家基本不干预地主与农奴之间的事务。(2)理解:上述谈话不完全符合史实,可能只是部分人对农奴解放的一种期望。1861年改革,俄国废除了农奴制,农奴获得了法律上的自由。但因赎地背负了沉重的债务,并受到了村社的束缚。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人意识到)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美)斯塔夫

14、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材料二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1)怎样理解“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为此进行的1861年改革在俄国历史上占有怎样的地位?(2)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列宁所说的“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列宁观察这一问题的着眼点是什么?【答案】(1)欧洲主要国家已经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工业革命迅速发展。而俄国政治上仍延续着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存在着农奴制度。1861年改革是一次承上启下的改革,推动了

15、俄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或:使俄国开始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2)俄国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司法制度的改革促进了俄国政治的法制化。(答具体措施也可)着眼点:国家结构的变化。(答生产力也可)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帝国教育改革出现两类公立学堂,一曰“皇堂”,二曰“西堂”。“皇堂”保证满清皇室的皇子们在未谙人事时就在教育上获得最严格的训练。他们每天凌晨起床,由宫内唯一的太师授课。第一堂课是中国文学,当这些皇室学生走进教室时,老师要从他的椅子上起身,接受学生们的“大请”,他也回敬一个礼并坐下。中国文学课要上两个小时,然后是用满族的通古斯语和蒙古语作文。教师的级别比太师低一些,称“师傅”,他须在门口恭迎学生,并要先鞠躬,然后才开始上课,接下来的课程是在“谙达”(满语,教习皇子皇孙弓马、国语的人)辅导下进行马、步、箭等竞技运动。击剑、摔跤,年轻王子们一整天都用来进行脑力与体力的训练,他们睡得比较早。每天饮食也是定时定量,决不允许赌博。“西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政府资助的,除教授有关“四书五经”之类的东西外,专门修习其他诸如数学或自然科学之类西方课程,“中学”教授中国历史和孔圣人及其他先贤们的著作,“西学”则用英文、法文或日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