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86570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点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2、3、4、5、6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7、8、9、10大众传媒的变迁11、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2016武汉模拟)甲午战争后,“剪辫易服”运动不断推进,服饰西方化潮流刺激了西装面料的进口,传统面料销量日减。为此,立宪派也日益注重倡导中式服装。“剪辫易服”与“国货运动”并行的主要原因是()A.服饰西方化潮流引发利权之争B.剪辫与维护清朝统治之间的矛盾C.易服与保存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D.立宪派以剪辫易服推进宪政改革解析:A根据题干中“服饰西方化潮流刺激了西装面料的进口,传统面料销量日减”的信息可知服饰西化损害了国内

2、传统纺织企业的利益,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及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及传统文化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题干中也并未提及宪政改革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2.(2016山西诊断)宋延斋在蒲圻乡土志里记载:“民国元年、二年来,茶价与麻价互涨,财力既裕,居民遂奢僭无等农民亦争服洋布”,中产之家更是“出门则官纱仿绸不以为侈”,“一般青年均羔裘如膏矣”。与这一记载相关的主要因素是()A.民主共和观念的冲击B.崇洋媚外思潮的影响C.商品经济的较快发展D.进口的商品价廉物美解析:C从“茶价与麻价互涨,财力既裕,居民遂奢僭无等”的信息可以看出,茶与麻价格的上涨,收入增加,才导致奢侈的

3、风气盛行起来,而茶与麻价格的上涨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 项正确。3.(2016保定摸底)海上竹枝词有这样的说法:“学界开通到女流,金丝眼镜自由头,皮鞋黑袜天然足,笑彼金莲最可羞。”但是服饰改易运动多集中在知识界和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在守旧和落后的农村,普通民众对学界的服饰革新多抱抵拒、排斥的态度,缠足思想也仍然禁锢着众多的女性。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近代文明的传播发展不平衡B.普通民众不接受新生事物C.上海、广州等地最为开放D.近代我国人民对西方文明的接受停留在生活层面解析:A根据材料信息“服饰改易运动多集中在知识界和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在守旧和落后的农村,普通民众对学界的服饰革

4、新多抱抵拒、排斥的态度”,可得知在城市和农村,近代文明的传播发展不平衡,故A项正确。4.(2016武昌调研)晚清上海的报刊上,曾展开过一场有关于俭与奢问题的讨论。其中,有人认为“裕国足民之道,不在乎斤斤讲求崇尚节俭,盖自有其道也。此道若得,则上下皆富矣,何至有患贫之时?区区节俭又何足道哉?”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应该是()A.西式生活方式传入的影响B.传统观念受到洋务思想冲击C.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D.节俭传统不利于国货的销售解析:C材料强调改变传统崇尚节俭的观念,通过刺激消费拉动生产,达到“裕国足民”。西式生活方式传入的影响属于外因,不是根源,故A项错误;“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与对传统消费观念

5、的冲击无关,故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扩大国内市场,要求民众改变消费观念,是其根源,故C项正确;节俭传统不利于国货的销售,只是表面现象,故D项错误。5.(2015孝感一模)中国妇女缠足的陋习由来已久。由于满族妇女不缠足,清政府曾多次下令废除缠足,但屡禁不止。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传教会组织了各种“天足会”,极力宣讲缠足的弊端,部分人“穿上了简洁的鞋子”。这反映出()A.清政府强制推行满族习俗B.外国教会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C.移风易俗任重道远D.西方文明具有优越性解析:C“屡禁不止”表明清政府并未强制推行,故A项错误;外国传教会极力宣讲缠足的弊端,推动社会习俗变革,不是文化侵略,故B项错误;

6、虽然清政府下令禁止,外国传教会极力宣讲缠足的弊端,缠足仍然屡禁不止,移风易俗任重道远,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东西方文明的对比,故D项错误。6.据记载:清朝末年的贵州新军服装开始有了突破,新军的着装学外国,戴大圆帽、穿军装、扎绑腿、戴肩章、穿皮鞋,一改旧时八旗、绿营的装束。这反映的实质是()A.经济近代化推动了近代服饰的变革B.社会巨变促进军队形式上的近代化C.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在内地传播D.清政府改革军事,国防力量有所增强解析:B为了应对社会现实的变化和镇压革命的需要,清政府学习西方练兵技术,编练新军,军队逐渐改变原有装束,故形式上朝着近代化方向发展,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在材料中没

7、有反映。7.(2016唐山摸底)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曾表示:“富疆之策,全藉铁路交通,亟宜从速兴筑。”不久辞职,全力从事铁路建设,接受了“筹办全国铁路全权”的铁路督办职务。中华民国铁道协会成立时,又亲自担任会长。1918年秋,他在实业计划中,提出了修建10万英里铁路的计划。这说明()A.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B.孙中山是发展中国铁路事业的先行者C.铁路是最普及、最受青睐的运输方式D.近代中国开展铁路建设的重要性解析:D材料只提及了铁路方面的情况,其他经济状况不可知,故A项错误;B、C两项中的“先行者”“最普及、最受青睐”的表述材料均无法体现,从材料“富疆之策,全藉铁路

8、交通,亟宜从速兴筑”以及孙中山担任会长,提出修建计划等都说明他对铁路的重视,即体现了铁路建设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8.(2016石家庄调研)近代上海虽然拥有汽车的人数在慢慢攀升,但数量颇为有限,走路或骑自行车依然是大部分中国人的主要出行方式,人们都愿意住在出行方便的市中心。可见这一时期的上海()A.消费观念制约工业化B.是中国近代经济中心C.汽车制造业尚未出现D.城市化发展受到制约解析:D“近代上海虽然拥有汽车的人数在慢慢攀升,但数量颇为有限,走路或骑自行车依然是大部分中国人的主要出行方式,人们都愿意住在出行方便的市中心”反映了消费水平低影响城市化,与消费观念无关,故A项错误;仅从出行方式的变

9、化不能说明上海是中国近代经济中心,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一直没有汽车制造业,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消费水平低人们集中于出行方便的市中心限制了城市化的进程,故D项正确。9.19世纪的蚌埠仅是个隶属于凤阳的偏远小镇,虽每逢集市,偶尔也有出售树木或木制家具的,但无人开设木行;1911年津浦铁路修成后,蚌埠一跃成为皖北水陆交通的枢纽,当地的木制商行鳞次栉比,成为著名的木竹集散地。这最能说明()A.当地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快速发展B.便利的交通是推动近代化的重要因素C.交通的发展促进了蚌埠资本主义的产生D.木竹市场的形成推动了当地的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B材料描述了津浦铁路修成前后,蚌埠商业的经营状

10、况,体现了交通是促进近代商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故B项正确;资本主义的要素为私人投资和雇佣劳动,在材料里没有体现,故A、C两项错误;木竹市场的形成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10.(2015泉州二模)如图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国文教科书的插图,据此判断()A.近代科学技术已经在中国使用B.采纳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C.图中人物是中华民国政府官员D.新式通讯工具在中国广泛使用解析:A插图信息说明近代中国出现当时先进的科技成果,故A项正确;电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B项错误;图中人物留有长辫,不可能为中华民国政府官员,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当时电话在中国使用,但是并未说明当时它在中国是

11、否得以广泛使用,故D项错误。11.中国近代早期通商口岸报刊主要报道地方性的和商业性的新闻。而维新派报纸倾向于关心国家大事的政治文章,关心与其他国家的对比以寻求立国之道。此变化不能反映()A.广大民众的觉醒B.救亡图存成为第一要务C.时代主题的变迁D.西学东渐进入制度层面解析:A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破产,维新派报纸倾向于关心国家大事,寻求立国之道,反映出时代主题的变迁,维新派以救亡图存为第一要务,同时也说明维新派受西学影响,从制度层面寻找救国之路,故B、C、D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A项材料无体现,且维新派也缺乏群众基础,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12.新闻传媒业的发展

12、,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下表信息表明()20世纪初中国报纸杂志的出版发行情况统计类别总量创办主体及数量主要刊行地区及数量报纸167(官办)12(民办)155(上海)65(东京)71杂志84(官办)9(民办)75(上海)46(东京)34A.中国政府已经实施了完全的新闻自由制度B.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C.新闻出版业的发展与近代化进程紧密相关D.中国知识界普遍欢迎日本的近代化模式解析:C表格材料展示出20世纪初中国报纸杂志的出版发行主要属于民办,而且主要刊行地区是在上海,可知这一时期上海的近代化推动了新闻出版业的发展。A、B、D三项在材料中都不能体现。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

13、题:材料一(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材料二中国的家族社会有着古老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并且强调家庭和宗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但清末最后十年里,这一基础摇摇欲坠。儒家思想中诸如家庭忠义、孝道、贞节、三纲五常等观念已被西方思想中的个人主义、自由思想和男女平等观念代替。人们逐渐认识到,个人不仅是家庭的一员,更是社会、国家的一员,而且个人拥有即使是家庭中的长者也不能剥夺

14、的权利。年轻一代的中国人开始宣布从家庭中独立出来,并把儒家教导的各种合理关系,斥之为过时的和封建的,家长的全能地位受到了挑战。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三19822005年南京家庭户规模的构成(%)年份1982年1990年2000年2005年合计100100100100一人户11.858.4612.1214.13二人户12.4314.2723.5128.67三人户20.6733.5039.5837.57四人户23.2224.1014.3111.11五人及五人以上户31.8319.6710.488.52江苏省统计局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的变迁(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大家庭的基本特征。(

15、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家庭发生的变化及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家庭的发展特点及其折射的社会趋势。解析:第(1)问,特征从材料一中“六世同居”等信息可归纳出以血缘为基础世代同居;从材料一中“饮食一道,财产共有”“也同耕共食”的信息可归纳出共同劳动,财产共享;从材料一中“不分彼此”“不曾折箸争吵过”的信息可归纳出家庭关系和睦。第(2)问,“变化”从材料二中“已被西方思想中的个人主义、自由思想和男女平等观念代替”“人们逐渐认识到,个人不仅是家庭的一员,更是社会、国家的一员,而且个人拥有即使是家庭中的长者也不能剥夺的权利”和“家长的全能地位受到了挑战”等信息可归纳出传统家庭价值观念逐渐被替代、公民意识增强、家长制受到挑战;“原因”结合晚清的时代特征,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来分析归纳。第(3)问,“特点”从材料三表格中家庭户规模的构成比例数据可直接归纳出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小家庭式样日益多样化;“趋势”结合当代经济发展的特点来思考,可归纳出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