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9讲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案岳麓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74404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9讲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案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9讲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案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9讲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案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9讲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案岳麓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9讲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案岳麓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9讲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案岳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9讲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案岳麓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9讲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考点1|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曲折发展1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开国大典新中国的成立条件: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赞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开始筹建新中国。筹备: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举行。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还规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等事宜。成立: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政权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意义a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b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c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性质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中国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但并不标志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开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2)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a目的: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b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投票表决的方式通过。c内容: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

3、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d性质: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e意义: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政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确立:1954年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b产生方式:各届人大代表都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c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a合作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

4、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b指导思想: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c主要形式:政治协商。d基本组织:政治协商会议。e历史作用: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民族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含义: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b依据: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c实施:形成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五大省级民族自治区,建立了100余个自治州、自治县(旗)。d意义: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做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数字法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

5、(1)一个目标:实现国家现代化。(2)两个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两次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4)三大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人权被践踏:许多老干部、知名学者、普通知识分子被抄家、批斗,人民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任何保障。社会秩序混乱:全国处于无政府状态,全国各地成立的革命委员会集诸权于一身,公检法系统陷于瘫痪。民主政治制度遭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都遭到破坏,国家的法律形同虚设。中国共产党内

6、部:各级党组织遭到破坏,正常的党内政治生活无法进行。(2)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确立了指导思想。措施a反冤假错案:是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b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c加快法制建设:颁布了1982年宪法,并相继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并于1999年被正式写入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颁布通过了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基层民主选举a目的:落实宪法赋予人民

7、的权利、保障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b内容c意义: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是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进展;是中国政府为贯彻“依法治国”精神、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努力。现代中国民主制度的确立及特征史料一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史料二在全国各地方未能实行普选以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它的地方委员会分别执行全国和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1949年周恩来关于人民政协的讲话史料三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

8、族自治机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学会读史史料一反映出新中国实现了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指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照搬西方代议制。史料二中周恩来关于人民政协的讲话指出了当时政治协商会议的职权。指当时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未彻底完成。指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史料三反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建立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条件。学会用史(1)史料一说明_是新型人民民主政治建立的前提。史料二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_可以代行_的职权。史料三体现了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_。【提示】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人大民族区

9、域自治制度(2)结合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阐述我国“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和根本特征。【提示】主要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本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当家做主。思维拓展1运用多元史观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1)革命史观: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2)现代化史观:为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石。(3)文明史观: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4)整体史观: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

10、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及实质(1)特点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人民代表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实行新型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行新型的民族制度,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依法治国。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和程序化。(2)实质:社会主义民主(人民当家做主)。1(2016南通调研)1954年12月25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人民政协要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

11、的意见和提出建议。这些规定()A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B反映出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C明确了人民政协是国家权力机关D表明人民政协具有参政议政职能【解析】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在1956年,与题干时间1954年不符,故A项错误;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是1949年新政协召开,故B项错误;人民政协不是国家权力机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表明政协职能转变为参政议政,故D项正确。【答案】D2本着“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从1978年到1983年7月,中共在全国复查和纠正了“文革”中30多万件冤假错案、110万件历史遗留案件,为300多万名干

12、部反昭雪,这成为“拨乱反正”的关键一步。此举()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为新时期法治建设奠定基础成为实行改革开放的起点切实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权利ABCD【解析】反冤假错案,为干部反昭雪,给家属一个公公开公正的交代,起到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的作用,故正确;19781983年的法制举措,为新时期法治建设奠定基础,故正确;改革开放主要涉及的是经济领域,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而反冤假错案是政治领域,故错误;“拨乱反正”切实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权利,故正确。故选A项。【答案】A考点2|祖国统一大业1“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形成过程雏形: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周恩来针对祖国统一问题提出

13、“和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酝酿:1981年,叶剑英具体阐述了和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形成:20世纪80年代以后,邓小全面阐述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深刻含义。宪法保证: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上通过的新宪法。定为国策:1984年,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一国两制”方针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2)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2成功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1)条件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条件:“一国两制”构想及各项具体方针政策的完善。(2)过程香港回归:1984

14、年12月,中英双方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澳门回归:1987年4月,中葡双方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3)意义国内:中华民族在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国际: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3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1)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宣布了和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实现了两岸30年来真正停火。(2)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宽,两岸民间交流活动不断增加。(3)1992年在“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问题上两岸达成共识。(4)1995年江泽民就台湾问题提出八项主张,强调“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统一的基础和前提”。(5)2005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以反对和遏制“”势力,促进祖国和统一,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6)目前,民间交流日益扩大,经贸关系不断加强。关于台湾问题的两个易错点(1)“一国两制”首先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而首次成功运用于香港问题的解决。(2)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是中国的内政;港澳问题是殖民主义历史遗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