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0.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提升作业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73083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0.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提升作业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0.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提升作业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0.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提升作业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0.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提升作业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0.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提升作业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0.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提升作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0.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提升作业(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程复习方略】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0.19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时提升作业(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1.(2015湖州模拟)服饰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下列有关鸦片战争后我国服饰变化的情况正确的是()A.西服传入使中国传统服饰退出历史舞台B.长袍马褂和中山装是传统的中国服装C.旗袍是民国十年后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D.西方服饰的传入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解析】选C。西服传入后,中国传统服饰,如长袍马褂等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土洋并存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故A错误;中山装不属于传统服装,故B错误;20世纪20年代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袍进行了多次

2、改革与创新,使旗袍受到广大女性的欢迎,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故C正确;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折射出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故D错误。2.1912年3月,孙中山发布改元剪辫文告:“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限二十日,一律剪除(辫子)净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辫子是剪是留是专制与共和的分歧B.“剪辫”是革命斗争最彻底的表现C.“剪辫”是革命成功的外在体现D.习俗变迁是革命成功的主要标志【解析】选C。材料的有效信息“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阐述了断发的原因是革命成功了。故选C。A、B、D说法都不正确。【拓展延伸】断发易服清朝入关以后强迫所有

3、的男子都要留辫子。服饰方面清朝官员在官场上穿补服、朝服,普通男子多穿长袍、马褂或短衫、袄。(1)清末,受民主思潮的影响,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主张剪掉象征清朝的辫子,改穿西装,即断发易服。前后,这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色彩。(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剪辫易服等法令,大力推行剪辫,结辫陋习至此革除。人们也可根据各自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经济能力,随心所欲地选择和设计自己喜爱的服饰。3.(2015昆明调研)1910年,上海总人口118.6万人,公共租界人口达50.15万人;上海传统的商业繁华区从南市移到美英法租界所在的北市;上海的主要工厂也设在租界内。租界日新月异,成了新上海的主体。材料

4、反映了上海()A.城市日趋半殖民地化的特点B.成为中国新兴城市的排头兵C.外来文明推动其城市化进程D.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桥头堡【解析】选A。根据材料信息租界人口占上海人口的比重大,商业繁华区和主要工厂都在租界内,说明上海城市日趋半殖民地化的特点,故选A。上海不是新兴城市,故B错误;材料主要描述的是上海租界的发展,与上海的城市化进程和列强侵略中国无关,故C、D错误。4.(2015潍坊模拟)有人写打油诗反映清末民初社会上的婚礼仪式:“某市结婚不论谱,大个喇叭小个鼓。半新半旧分不清,好像北京耍老鼠。”据此可知,当时中国()A.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婚礼仪式文明新潮C.传统文明受到冲击D.社会习俗全盘西

5、化【解析】选C。由题干中的“半新半旧分不清”即可明确清末民初婚礼既受西式婚礼的影响,也仍保留中国婚礼习俗,A不能在材料中体现,B、D皆过于绝对化,C符合题意。5.(2015盐城摸底)民国初年各地离婚率上升,夏津县志云“近数年来,结婚、离婚颇尚自由,通都大邑时有所闻”。对上述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分析正确的是()A.婚姻自由蔚然成风B.民主共和深入人心C.社会环境相对宽松D.西式婚礼成为时尚【解析】选C。民国初年婚姻尚未做到自由,故A错误;材料主要论述的是婚姻观念变化,与民主共和思想没有关系,故B错误;材料中“近数年来,结婚、离婚颇尚自由”说明社会对婚姻的限制相对自由,故C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西式婚礼

6、的信息,故D错误。6.新中国女性婚恋观的变化折射时代变迁。以下体现20世纪50年代中期女性婚恋观新变化的是()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B.首选工人老大哥C.斗私批修,革命友谊D.嫁人要嫁万元户【解析】选B。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主要出现于古代社会,故A错误;1953年开始“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人阶级地位提升,故B正确;斗私批修体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故C错误;“万元户”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故D错误。7.19世纪中后期自行车从西方传入中国,成为宫廷贵族的玩具;如今自行车不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交通工具,也是人们健身、休闲的好方式。自行车命运的变迁不能说明()A.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B.人民生活水

7、平的稳步提高C.中国自行车工业世界领先D.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解析】选C。材料没有体现我国自行车生产技术与规模等,故不能说明我国自行车工业在世界上的地位,故C错误,符合题意;自行车从贵族的玩具到普通人使用,反映了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故A、B正确,不符合题意;而材料“也是人们健身、休闲的好方式”,反映出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8.(2015临沂模拟)袁世凯用一万两白银购得一辆“奔驰”送给慈禧,京郊哈德门一个名叫孙富龄的人做御驾司机,孙富龄跪着开车,需要一手压油门一手压制动一手握方向盘两只手的孙富龄不久即畏罪潜逃。因为没能找到“三只手”,慈禧又重新回到了她的

8、16抬大轿上。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有失天朝体统B.专制皇权体制C.司机技术不佳D.坐轿更显威严【解析】选B。主要原因一般与问题实质有关,有失天朝体统和坐轿更显威严都是表面现象,故A、D错误;司机跪着开车体现了等级森严,也就是皇权专制,故B正确;司机跪着开车操作困难,与司机技术无关,故C错误。【加固训练】“自道光二十二年五口通商,九十余年来中国交通事业和以前不同,交通工具之科学化,以机械的力量逐渐代替以前使用的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交通组织逐渐商业化,凡各种新交通工具之利用,均可以普通的交易方式行之,没有阶级上的限制。”材料反映了()近代交通工具逐渐取代传统交通工具交通运输出现近代

9、化商业经营方式近代铁路交通受到列强的操纵和控制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A.B.C.D.【解析】选B。从“机械的力量逐渐代替以前使用的人力、畜力、水力和风力”可知正确;“交通组织逐渐商业化均可以普通的交易方式行之”可知正确;近代交通工具增多,采用近代商业经营方式,可知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故正确;题中没有体现,故错误。9.1861年,由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的中文报纸上海新报在其创刊号上发布启事:“开店铺者,每以货物不销,费用多金刷印招贴,一经风雨吹残,或被闲人扯坏,即属无用似不如叙明大略,印入此报,所费固属无多,传阅更觉周密。”这说明外资报刊促进了中国()A.商品市场扩大B.经济结构转型C.商

10、业广告创制D.推销技术革新【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推销手段的变化,与商品市场扩大没有关系,故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故B错误;在此之前,中国已经有商业广告,“创制”的说法不符合实际,故C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推销手段以前是张贴告示的方式,而外资报刊提供了报纸宣传的新方式,故D正确。10.1890年,上海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报道了美国人蔺茉制造“风舟”的新闻。一位中国画师据此画出“带有4只鸟翼的船”发表在点石斋画报上。对上述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这则新闻是假的B.飞机制造技术传入中国C.该画报以传播先进科学技术为宗旨D.报刊有传递信息、娱乐大众的作用【解析】选D。从材料

11、内容看,无法判断新闻的真伪性,故A错误;飞机发明是在1903年,材料时间是1890年,故B错误;材料只说明该报纸刊登一幅画,无法说明该画报以传播先进科学技术为宗旨,故C错误;点石斋画报刊登“带有4只鸟翼的船”的画,说明报刊有传递信息、娱乐大众的作用,故D正确。11.(2015保定摸底)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的网民规模达到6.18亿,互联网普及率45.8%,其中手机网民达到5亿,人均一天看手机的次数是53次,高端用户人均每天看153次,平均每6分钟看一次手机。腾讯CEO马化腾说:“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电子器官。”这揭示了()A.互联网基本取代了传统的人际关系网B.互联网对人们的价值观

12、念产生了很大影响C.互联网满足了人们的个性需求D.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较强【解析】选D。A、B、C信息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A、B、C错误;根据材料每天看手机的次数和“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电子器官”,可以得出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性较强,故D正确。【拓展延伸】互联网的功能和特点一般认为,以纸质为媒介的报纸是第一媒体,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是第二媒体,以图像为媒介的电视是第三媒体。而互联网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的文化载体,这种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处理和传播,以比特为计量单位的电子媒介被人们称为“第四媒体”。网络媒体具有界面直观、音色兼备、链接灵活和高速传输的特点,是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显著标志

13、。12.电影和电视是当今世界年轻的艺术。下列有关它们的叙述错误的是()A.都诞生于20世纪,与科技进步息息相关B.都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的发展过程C.1905年,国人拍摄首部电影定军山D.北京电视台是中国首家电视台【解析】选A。电影诞生在19世纪,故A说法错误。B、C、D说法都符合史实。【拓展延伸】互联网与其他大众传媒的关系互联网与其他大众传媒都有传播信息的功能,互联网的普及不但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反而出现同时向上发展的趋势。传统媒介纷纷通过网络来获得读者和观者,许多传统媒介机构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争夺网络一席之地。各种媒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互相不能完全取代。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52分

14、)13.(24分)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标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追求飘逸的魏晋风度的形成;二是胡汉服饰的双向互动。从南京出土的“竹林七贤”画像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士人领袖们都穿着十分宽大的衣衫,敞着衣领,袒胸露臂,均流露出鄙视名教、轻蔑法度、崇尚虚无、放达不羁的神情。材料二经历了唐代的绚丽之后,服饰在宋代走向了质朴、洁净和自然。上至贵族、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服饰都以儒雅为尚。男子的日常服饰十分质朴,女装也突出强调含蓄温婉,明理雅致女性气质。华文教学通讯材料三在描写那个时代(20世纪20年代)生活的电视剧橘子红了里面,乡下的秀禾还

15、穿着传统宽衣大袖的袄裙,上海的嫣红已经是一袭及地的西式连衣长裙了。此时的着装可谓是毫无规矩。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女子教育与妇女解放(1)材料一反映了魏晋时期怎样的社会现实?(6分)(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时期服饰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8分)(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20年代中国女性服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服饰“毫无规矩”的原因。(10分)【解析】第(1)题要结合材料分析,注意透过材料一信息看当时的社会状况。从“追求飘逸的魏晋风度的形成”,可见当时形成了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从“胡汉服饰的双向互动”,可见当时民族融合趋势出现,从“鄙视名教、轻蔑法度、崇尚虚无、放达不羁”,可见当时儒学受冲击,佛道思想兴盛。第(2)题第一小问,直接提取材料二中信息,从“经历了唐代的绚丽之后,服饰在宋代走向了质朴、洁净和自然”,即可看出其变化趋势;第二小问,结合宋朝时代背景,联系该时期经济、思想发展状况进行回答即可,其平民化趋势应从商品经济发展方面分析,而“服饰都以儒雅为尚”“明理雅致”的风格明显是受到了理学的影响。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