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阶段综合测评1一-五单元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71157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阶段综合测评1一-五单元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阶段综合测评1一-五单元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阶段综合测评1一-五单元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阶段综合测评1一-五单元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阶段综合测评1一-五单元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阶段综合测评1一-五单元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阶段综合测评1一-五单元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阶段综合测评(一)(一五单元)(时间:100分钟分值:120分)一、基础积累(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知者动,仁者静动:活跃B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克:克服C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著:显露D若住此间,有人害汝 住:停留【解析】B项,克:能够。【答案】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B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C见君子而后厌然 使之然也D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解析】A项,介词,把/介词,因;B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的;C项,形容词

2、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D项,连词,表转折。【答案】D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及其壮也,血气方刚B不忘恭敬,民之主也C少私寡欲,绝学无忧D盖烈士徇名,壮夫重气【解析】A项,及其,古义:等到他;今义:连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后者和前者是从属关系。C项,绝学,古义:抛弃学问;今义:失传的或高明独到的学问。D项,烈士,古义:刚烈之士;今义:为正义的事业献出生命的人。【答案】B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况史之为务A所以事君也B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C提弥明死之D而身处尧舜之安【解析】史:名词作动词,写史。A项,事:名词作动词,侍奉。

3、B项,诚:使动用法,使诚。C项,死,为动用法,为死。D项,安,形容词作名词,安稳的地位。【答案】A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何以知其然也A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B天下莫柔弱于水C唤慧能堂内D何适而无有道邪【解析】D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A项,判断句。B项,状语后置句。C项,省略句。【答案】D二、阅读鉴赏(45分)(一)课内阅读(20分)阅读文本选段,完成610题。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4、;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何必曰“利”必:必然B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有以:有什么方法C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弑:杀害D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遗:丢弃【解析】A项,必:一定。【答案】A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B.C.D.【解析】A项,“而”,都是连词,表修饰。B项,“以”,都是介词,用。C项,“矣”,都是语气词,表肯定语气。D项,“其”,代词,他的;语气词,表婉商语气。【答案

5、】D8下列语句不能直接表现孟子“义利观”的一项是(3分)()A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B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C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D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解析】C项,应该是孟子向梁惠王说明卿大夫权势过重对国家的危害,没有直接谈到“义利观”。【答案】C9下列对原文有关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孟子拜见梁惠王时,梁惠王直言所谈之利,并不完全是一己私利,这从“利吾国”中可以看出。B孟子回答的“大王何必说利?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及时抓住梁惠王的话题,说之以“仁义”之利。C正是因为梁惠王怀有谋利之心,孟子才说以“仁义”之大利,用来消除惠王所贪图的眼前之小利。D孟子

6、认为,讲“仁义”的人不会抛弃父母,不会不顾念自己的君王,因此,“仁义”足以立国。【解析】虽然梁惠王说的是“利吾国”,但这不能证明他不是为了一己之私,因为在封建社会,国家是君主的国家,天下是君主的天下。此项说法不当。【答案】A10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3分)译文:_(2)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2分)译文:_(3)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3分)译文:_【答案】(1)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方法使我的国家得利吗?(2)上上下下互相求取利益,国家就危险了。(3)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

7、(二)课外阅读(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王来,字原之,慈溪人。宣德二年以会试乙榜授新建教谕。六年,以荐擢御史,出按苏、松、常、镇四府。命偕巡抚周忱考察属吏,敕有“请自上裁”语。来言:“贼民吏,去之惟恐不速,必请而后行,民困多矣。”帝为改敕赐之。中官陈武以太后命使江南,横甚,来数抑之。武还,诉于帝。帝问都御史顾佐:“巡按谁也?”佐以来对。帝叹息称其贤,曰“识之”。及报命,奖谕甚至。英宗即位,以杨士奇荐,擢山西左参政。言:“郡县官不以农业为务,致民多游惰,催征辄致已命。朝廷悯其失业,下诏蠲除,而田日荒闲,租税无出,累及良民。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

8、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蚕桑可裨本业者,听其规画。仍令提学风宪官督之,庶人知务本。”从之。来居官廉,练达政事。侍郎于谦抚山西,亟称其才,可置近侍。而来执法严,疾恶尤甚,以公事杖死县令不职者十人。逮下狱,当徙。遇赦,以原官调补广东。来自此始折节为和平,而政亦修举。正统十三年迁河南左布政使。明年改左副都御使,巡抚河南及湖广襄阳诸府。也先逼京师,来督兵勤王。渡河,闻寇退,乃引还。景泰元年,贵州苗叛。总督湖广、贵州军务侯璡卒于军,进来右都御史代之。与保定伯梁珤,都督毛胜、方瑛会兵进讨。贼平,班师。诏留来、珤镇抚。寻命来兼巡抚贵州。奏言:“近因黔、楚用兵,暂行鬻爵之例。今寇贼稍宁,惟平越、都匀等四卫乏饷。宜

9、召商中盐,罢纳米例。”从之。三年十月召还,加兼大理寺卿。珤以来功大,乞加旌异。都给事中苏霖驳之,乃止。来还在道,以贵州苗复反,敕回师进讨。明年,事平。召为南京工部尚书。英宗复辟,六尚书悉罢。来归。成化六年卒于家。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有删节)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B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C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D宜择守长贤者/以课农

10、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初步排除错误选项。“以为”为固定结构,所以排除A、C两项。“听其均分”的意思是“任由他们均分”的意思,排除D项。故选B项。【答案】B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是考取贡士的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参加的人是举人,在乡试后第二年的春天(三月),所以又叫“春闱”或“礼闱”。B“勤王”,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

11、兵救援王朝。C“工部”,三省六部是西汉以来逐步形成的封建王朝的最高政府机构。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D“敕”,中国古代帝王或肱股之臣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解析】本题考查识记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中国古代帝王或肱股之臣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错,原文无“肱股之臣”。【答案】D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来为人正直,中官陈武因受太后的宠幸横行江南,王来多次对陈武进行打击,陈武向皇帝诉说此事,但皇帝并没有怪罪王来。B正统十三年迁河南左布政使。第二年改左副都御使,巡抚河南及湖广

12、襄阳诸府。也先逼近京城,王来率兵护驾。C景泰元年,贵州苗人反叛,王来与梁珤、毛胜、方瑛联合讨伐苗人,平定之后,皇帝下诏,让王来与梁珤一起留下来镇守。D王来一生官职调动升降非常频繁。曾因杨士奇推荐,被提拔为山西左参政;也曾因英宗复辟被罢官。成化六年,死于家中。【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概括分析的能力。“中官陈武因受太后的宠幸横行江南”错,文中并没有提到太后对陈武宠幸。【答案】A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贼民吏,去之惟恐不速,必请而后行,民困多矣。(4分)译文:_(2)而来执法严,疾恶尤甚,以公事杖死县令不职者十人。(4分)译文:_【答案】(1)残害百姓的官吏,铲除还唯恐不迅速

13、呢,一定要请示后再执行,百姓困苦多啊。(关键点:贼,残害;去,除去;困,困苦)(2)但王来执法严苛,非常痛恨恶人,因公事杖死不称职的县令十人。(关键点:疾,痛恨;以,因为;县令不职者,定语后置句)【参考译文】王来,字原之,慈溪人。宣德二年凭会试乙榜的身份被授予新建教谕。宣德六年,因被推荐提拔为御史,出京兼任苏州、松州、常州、镇州四府知府。皇上下令让他与巡抚周忱一起考察属官,皇上敕令上有“请示皇上后再裁决”的话。王来说:“残害百姓的官吏,铲除他们唯恐不迅速呢,一定要请示后再执行,百姓的困苦多啊。”皇帝为他改了敕令赐给他。中官陈武应太后之命出使江南,非常蛮横,王来多次抑制他。陈武回来,向皇帝倾诉。皇帝问都御史顾佐:“巡按是谁?”顾佐回答说是王来。皇帝感慨称赞王来是个贤才,说“记下这件事”。等到回来复命,奖励非常丰厚。英宗即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