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第八章近现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课练20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71043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第八章近现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课练20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8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第八章近现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课练20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8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第八章近现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课练20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8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第八章近现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课练20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8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第八章近现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课练20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第八章近现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课练20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届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第八章近现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课练20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新人教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练20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双基达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广东深圳一调,30)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规定:没收地主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地主兼营的工商业及其直接用于经营工商业的土地和财产,不得没收。这说明当时的政策是()A联合地主阶级 B消灭私有制C搞合作化经营 D保护工商业2(2017湖南十三校二联,30)“改变了几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这场运动()A实现了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 B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C推动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 D极大挫伤

2、了农民生产积极性3右图是“一五”计划期间画家朱宣咸的作品报喜庆祝公私合营。图片反映了()A国家对工商业改造的最高形式是公私合营B国家对私有制经济的改造取得阶段性胜利C当时个人崇拜已经非常突出D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4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不仅不会破坏国家的统一市场,相反地,将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由此可见,这个报告()A有效纠正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B全面总结了“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C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D是针对苏联经济模式的有效反思5(2017山西太原二

3、模,30)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民用企业布置在东北地区的有50个,中部地区有32个,军用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有35个,但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均是空白。这反映了()A便于苏联就近对中国援助 B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C东南地区的工业体系完善 D加强中国工业实力的要求61953年起,我国开始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下表中“二五”计划与“三五”计划出现间隔的主要原因是()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第二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第三个五年计划19711975年第四个五年计划A.开展“大跃进”运动 B发生了较严重的经济困难C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 D着力推进人民公社化运动7195

4、6年中共“八大”肯定了陈云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即国家与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和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个体经营、自由生产和自由市场作为补充。这说明中共“八大”()A已经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B是建设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端C认识到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8(2017江西九校联考)一位英国记者在中国某地参观后说:“这里草草建成了4个奇形怪状的鼓风炉人们有的用筐抬矿石,有的给炉子添火不过,在我看来从炉底掏出的成品,看上去和从炉顶倒进去的原料一模一样,没有变化。”他描述的是()A“一五”计划的成果 B“大跃进”运动的表现C人民公社的特征 D手

5、工业合作化产物9(2017菏泽一模)电视剧老农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由于男劳力全被召去炼铁,眼见地里丰收的地瓜没人收,牛大胆说顾不了了,先让女劳力在地头挖坑把地瓜埋地里,等上面检查完了再说,然而检查通过后,地瓜却烂在了地里。故事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10中国在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经济的绝对产量和政府的税收、征购都上升了,而学者黄宗智却将这一时期中国的农业经济状态称为“没有发展的增长”。这说明这一时期()A劳动生产率没有得到提高 B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C政治运动干扰了农业生产 D农业生产制约了工业发展1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出现过在两

6、年多时间内2600万人浩浩荡荡从城市退回农村的逆城市化现象。导致该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A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上山下乡运动的开展C国民经济政策的调整 D中西部三线建设的需要12从1966年到1976年这10年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7.1%,虽然大大低于1952年至1966年的平均水平,而且隐藏着危机,但总算有所增长。这说明“文化大革命”时期()A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巨大 B政治运动没有影响经济发展C经济发展慢于三大改造时期 D受政治运动影响,经济发展放缓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根

7、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业发展情况年份(年)粮食总产量(万吨)棉花总产量(万吨)比上一年增长(%)上交农业税(亿元)粮食棉花195013 21369.216.755.919.1195114 369103.18.7921.69195216 390130.414.126.527.03材料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

8、了国家的工业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材料三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状况及原因。说明农业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国家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9分)(2)根据材料二及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8分)(3)材料三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8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9、下面为19501980年主要年份中国及世界城镇人口比重表。年份中国总人口(万人)中国城镇人口(万人)中国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世界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195055 1966 16911.228.8196066 20713 07319.733.9197082 99214 42417.437.5198098 70519 14019.438.2改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上表反映了中国及世界城镇人口变化的多种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12分)练高考找规律1(2016课标,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

10、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2(2015课标,3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3(2014课标,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11、4(2014课标,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练模拟明趋势5(2017福州质检)下面是一幅漫画,其描绘的情景最有可能发生在()A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民族企业中B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公私合营企业中C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国营企业中D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中外合资企业中6(2017四川成都三诊,31)据统计,1949年至1952年,山西忻县有8

12、253户农民出卖土地39 912亩;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出卖土地的户数和亩数,1953年比1952年增加五倍多。这一现象()A反映了土改进程的曲折性 B促使中国共产党加快农业合作化C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稳固性 D说明农村城镇化效果显著7(2017广东广州一模,31)1953年4月政务院发出通知,禁止农民随意(或经农村基层政府介绍)流入城市寻找工作,城市公私企业非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不得自行招雇农民工。这一规定()A不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反映了优先发展农业的基本国策C造成了工业化建设的劳动力短缺 D体现了国家对国民经济实施计划调控8(2017南京、盐城一模)下表反映了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

13、,从中可以得知() 行业项目农业轻工业重工业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率(%)4.512.825.41953年农轻重比重(%)52.829.617.61957年农轻重比重(%)43.529.227.3A.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形成 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C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9(2017聊城一模)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在中国经济史上,私营企业在1956年的集体消亡是独一无二的事件。在百年现代化历程中,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导致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直接因素是()A土地改革的进行 B三大改造的完成C“一五”计划的实施 D人民公社的建立10(2017广西适应性测试)

14、195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届六中全会上特别指明,要使“小生产也绝种”。为达到此目的,对小农经济予以种种打击和限制,甚至上升到阶级斗争的高度。这反映出当时经济建设()A不符合中国的时代发展要求 B出现了“左”倾急躁情绪C对农民利益没有予以考虑 D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11(2017甘肃河西五市第二次联考)三大改造完成后,陈云指出:“节制资本,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副作用。特别是1953年以后,对工业实行统购包销,商业自上而下派货,农产品独家收购,市场管理很严格,带来了消极因素。主要是产品品种减少,质量下降。”依据材料可知()A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机已成熟B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C全面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必要性D社会主义改造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12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