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5部分 语言文字应用 专题3 语言表达的连贯(句子的衔接)-理清语脉按序走,前后关联手拉手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71026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5部分 语言文字应用 专题3 语言表达的连贯(句子的衔接)-理清语脉按序走,前后关联手拉手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5部分 语言文字应用 专题3 语言表达的连贯(句子的衔接)-理清语脉按序走,前后关联手拉手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5部分 语言文字应用 专题3 语言表达的连贯(句子的衔接)-理清语脉按序走,前后关联手拉手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5部分 语言文字应用 专题3 语言表达的连贯(句子的衔接)-理清语脉按序走,前后关联手拉手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5部分 语言文字应用 专题3 语言表达的连贯(句子的衔接)-理清语脉按序走,前后关联手拉手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5部分 语言文字应用 专题3 语言表达的连贯(句子的衔接)-理清语脉按序走,前后关联手拉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5部分 语言文字应用 专题3 语言表达的连贯(句子的衔接)-理清语脉按序走,前后关联手拉手(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三语言表达的连贯(句子的衔接)理清语脉按序走,前后关联手拉手本专题根据高考考题情况,从词语复位、语句复位和语句排序三种命题形式来突破。联系虚词的知识使考生掌握词语复位题的解答方法;从“六大思考角度”入手突破语句复位题;对语句排序题,采用解答规范、补充拓展的形式突破。1(2016高考全国卷乙)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_不要依赖译文。_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其实,_肯动脑筋,_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_,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看译文也无妨。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_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A/这如果而且那么也B最

2、好当然一旦/而且就C一定也如果并且因此/D尽量/因为进而所以仍【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关联词、副词等虚词的能力。要分析句间的关系和前后关联词的搭配。第处是针对前一句而言,故使用指示代词“这”。第处是表示假设,第处和第处构成递进关系,第处与第处的“如果”搭配使用的关联词是“那么”。依据这样的方式分析即可。【答案】 A2(2015高考全国卷)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随着雾霾频发,油品质量对环境的影响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测试表明,一些城市空气中PM2.5的20%左右来自机动车尾气,而只要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_。有鉴于此,我国将加快推进成品油质

3、量升级国家专项行动。A即使现有汽车不作任何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也能减少10%B汽车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可减少10%,现有汽车的改造并不是必须的C再加上对现有汽车进行改造,其尾气中相关污染物的排放就将减少10%以上D不管是否改造现有汽车,其尾气中的相关污染物排放都将减少10%【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整个语段叙述的中心是尾气排放量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使用符合新标准的汽油和柴油”、提升“成品油质量”都是为了降低尾气排放量。所以,要填写的句子的叙述重点也应该落到尾气排放量上。B项叙述重点是“汽车的改造”;C项中的“再加上对现有汽车进行改造”与原文中“只要使用和柴油”矛盾;D

4、项“不管都”句式,不如A项的“即使也”语气强烈,更能显示出后文“加快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的迫切性,所以A项更恰当。【答案】 A3(2014高考全国卷)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中国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借助算盘和口诀,通过人手指拨动算珠,就可以完成高难度计算。_,_,_,_,_,_。2013年12月4日,“中国珠算”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即便是不识字的人也能熟练掌握珠算算盘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包含了珠算的所有秘密蕴含了坐标几何的原理用珠算运算,无论速度还是准确率都可以跟电子计算器媲美珠算口诀则是一套完整的韵味诗

5、歌ABC D【解析】 本题从语句排序的角度考查语言的连贯。解答本题要着眼于话题“中国珠算”,围绕“中国珠算”的特点及优点分别从不同方面来解说,再考虑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句承接上句,总说算盘的结构,第句紧接第句,介绍算盘蕴含的原理;第句承接上文,介绍珠算口诀,第句紧接第句说明口诀的作用;第句进一步描述“中国珠算”的优点,第句描述珠算可以与电子计算器相媲美。【答案】 D 考情透析名师帮你分析考情,让你备考有方向1连贯是指句子之间的组合要通顺、流畅,而句子之间的组合,无非两个方面,一是逻辑思维,二是语言组织的规律,即“事理”和“文理”。事理往往表现为“思路”和语段的“中心”,而文理主要体现为虚词、

6、句式等的运用,目的是使句子更加通顺流畅。2从高考题来看,此类题综合性强,是近年来的考查热点,并且近几年又采用单独命题的形式。2014年以前,是给语句排序,2015年变为语句复位(选用句式),2016年再变为词语复位(选用词语)。命题形式一词语复位题(选用词语)2016年全国卷的第15题看似考点变了,由考查句子的衔接改为考查词语,主要是关联词(虚词),但实际上考的仍是连贯衔接,而以往在考查句子连贯的时候也渗透着对虚词的考查,这道题利用排除法做出来并不难。“四步法”解答词语复位题:第一步:通读文段,了解大意,关注标点,划分层次。第二步:结合层次,分析句间的关系,推测应填词语。第三步:结合选项,联系

7、第二步,甄别辨析,灵活排除。第四步:本着简明、连贯、关联词搭配的原则,带入初步选择的答案,确定最终答案。当然解答步骤可以灵活,如二、三步可以综合运用。注意“ 辨”,正确使用虚词正确使用虚词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一个能力点,其考查形式一是辨析句中虚词使用的正误,二是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重点在虚词的用法上。因此,在辨析虚词时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结合词性、词义和语境等方面来辨析一般虚词,二是从句间关系入手来选择符合关系的关联词语。具体辨析方法如下:一辨词性。词性不同,其语法特点与功能也不同,确定了词性基本上就能辨析出该词的用法。如:“忽然”与“突然”,前者是副词,只能作状语,而后者是形容词,可以作状

8、语、补语、宾语。二辨构词语素。词是由语素构成的,辨析时要比同求异,重点辨析相异的语素。如:“逐步”与“逐渐”,重点区分“步”“渐”,“步”是步骤,“逐步”强调一步步,表示动作或情况要经过的过程或步骤。“渐”是渐渐,“逐渐”强调动作行为等变化缓慢。三辨词义侧重点。有些近义虚词表达的角度和意义有差异,辨析时就要抓住其词义的侧重点来辨析。如:“未免”与“不免”,前者表示委婉的否定,侧重于评价。如:你这样做,未免有点太过分了吧。后者表示免不了、不可避免,侧重于叙述。如:他第一次上台表演,心里不免有些紧张。再如:“以致”与“以至”,都可表示结果,但前者侧重于表示由于某种原因而造成的不好的或说话人不希望出

9、现的结果。如:他的腿受了重伤,以致几个月都不能下床。后者则侧重于表示由于程度加深而形成的结果。如:他把书念得非常熟,以至有些地方都能背出来。四辨词语适用对象、范围。这一般是同义虚词表现出来的细微差别,辨析时要注意。如:“一律”与“一概”,都是范围副词,表示没有例外,有时可以通用。但前者强调“全部一样地”,既可以用于人的动作、行为,也可用于事物。如:非本机关工作人员,不经允许,一律不得入内。而后者强调“概括全部”,多用于概括事物。如:他们的事情,我一概不清楚。五辨语气。主要指表示语气的副词和助词。如:“难道”与“莫非”,前者用来加强反问语气,如:过去有多少难关都闯过来了,难道不能克服眼前的这点困

10、难吗?后者多用于揣测语气,有时也用来加强反问语气,但不如前者强烈。如:今天他没来,莫非生病了不成?再如:“简直”与“几乎”,前者表示完全如此,语气带有夸张。如:我简直不能相信。后者只表示接近于、将近于,无夸张语气。如:我几乎不相信。六辨感情色彩。有些虚词也带有感情色彩,从感情色彩上易于辨析。如:“径自”与“径直”,前者表示自作主张、擅自行动,多含贬义。如:他没等会议结束就径自离去。后者表示动作行为一直进行、不绕弯、不费周折,无贬义色彩。如:你径直写下去吧,等写完了再讨论。七辨语体色彩。主要指书面语与口语的差别,书面语庄重,口语通俗。如:“反而”与“反倒”,都表示跟前面说的相反或出乎意料、违反常

11、情,在句中起转折作用,但前者一般用于书面语。如:有个别人对犯错误的同志不但不给予帮助,反而幸灾乐祸,这是非常错误的。而后者一般用于口语。如:她姐姐不但没有生气,反倒亲切的笑了。再如:“究竟”与“到底”,都表示追究,但前者多用于书面语,后者多用于口语。八辨句间关系。有怎样的句间关系,就需要怎样的关联词语,因此在弄清分句间关系的基础上就可以确定选用的词语。如:“进而”与“从而”,前者一般表示递进关系,用于递进关系的分句之间,而后者一般表示因果关系,用于因果关系的分句之间。再如:“只要”与“只有”,前者用于充分条件,后者用于必要条件。九辨词语搭配。主要指关联词语的搭配使用,许多关联词语的搭配都是固定

12、的,不能交叉。如:表示并列关系的是“不是而是”,表示选择关系的是“不是就是”,表条件关系的“只有”与“才”搭配,“只要”与“就”搭配,不能随意调换。典例试做 1再VS又例1 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图上飞快地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_(再、又)看了一阵。【解析】 “再”和“又”都是副词,表示一个动作或一种状态的重复或继续,但“再”多用于未实现或经常性的动作。而“又”则表示已实现的动作或行为。【答案】 又2从而VS进而例2 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的小算盘,_(从而、进而)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解析】 二者都是连词,用来连接两个分句,“从而”用以引

13、出下文的目的或结果,“进而”则表示在前一行动的基础上进一步行动,表示递进关系。【答案】 从而3一再VS再三例3 中美关系_(一再、再三)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解析】 二者都是副词,有时可以互换使用。在表示人的主动动作行为的动词前面用“一再”和“再三”都可以。但在不是表示人的主动动作行为的动词前面就只能用“一再”,不能用“再三”。【答案】 一再4终于VS终究例4 你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不按科学规律办事,_(终于、终究)会犯大错误的。【解析】 二者都是副词,“终于”表示预料和期望中的某个事件(情况),或肯定要发生的事件(情况),在经历了一个过程以后,毕竟发生了。“终究”用在助动词前边,表示预

14、料、期望或肯定要发生的事情必将发生。“终于”只能用于已经发生的情况,“终究”没有这个限制,而且更多用于未来。【答案】 终究5由于VS因为例5 他没能参加这次考试,_(由于、因为)他的工龄还不到半年。【解析】 二者都可以用在复句中表示原因。但“因为”既可以用于前一分句,也可以用于后一分句;而“由于”只能用于前一分句,也就是只能放在表示结果的分句之前,不能放在后面。【答案】 因为6由VS由于例6 一个人的个性不是天生的,是_(由、由于)他的家庭和社会环境所决定的。【解析】 “由”作介词表示动作的起点和行为的施动,一般侧重强调由来;而“由于”是表示原因,常用在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里,可以与“才、所以、因此”等词相呼应。【答案】 由7只有才VS只要就例7 无数的事实说明,_(只有、只要)把全部身心投入进去,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不畏劳苦,百折不回,_(才、就)有可能攀登科学高峰。【解析】 二者都是连词,表示条件关系。但“只有才”表示必要条件,缺少了前句的条件,就不能产生后句的结果;而“只要就”表示充分条件,具备了前句的条件,就一定能产生后句的结果。【答案】 只有才8只是VS不过例8 (1)面对鲜花和掌声,他_(只是、不过)谦虚地笑笑,他知道成功凝聚着的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汗水和智慧。(2)早春二月,南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