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明辨设误类型突破得分瓶颈学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69658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明辨设误类型突破得分瓶颈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6-2017学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明辨设误类型突破得分瓶颈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6-2017学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明辨设误类型突破得分瓶颈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6-2017学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明辨设误类型突破得分瓶颈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6-2017学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明辨设误类型突破得分瓶颈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明辨设误类型突破得分瓶颈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2017学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明辨设误类型突破得分瓶颈学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1明辨设误类型,突破得分瓶颈【学案略语】高考对论述类文本的考查,主要是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精确性、整合信息的周密性和把握文意的准确性,是对考生理性思维素养和分析概括能力的考查。命题者往往会在这类题目上设置几个常见的陷阱,而各个陷阱的特征又相对稳定。本学案就几种常见类型作重点讲解,以方便考生更简捷有效地识别命题陷阱,答解题目。 (2016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

2、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两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

3、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

4、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

5、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吉凶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解析:根据选项表述在文本中找出相应

6、语句,将选项和文本仔细比较,确定选项正误。D项,原文是“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并非“所载内容”。答案:D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学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

7、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解析:B项,以偏概全,原文只是说“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并非泛指旧史学。答案:B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实商王朝的存在。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解析:原文是“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

8、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D项,“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曲解文意。答案:D一轮知识回顾:六大命题方式需明确1.删减删减句子中的定语或状语等修饰成分可能使语意发生改变,造成对内容的曲解2.添加添加定语或状语或某个中心词或其他内容,使原文内容发生改变3.调换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从而改变句意4.改变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使原文意思发生变化,从而形成错误选项5.遗漏看似保留了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6.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胡拼乱凑,使信息随意组合,

9、形成错误选项(对应学生用书P4)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讲中国历史,是讲960万平方公里幅员内、由56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国家的历史。中国史前史是中国通史的史前部分。与有文献记载的历史相对,史前史是指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历史。具体来说,中国史前史是指商代以前的历史;同时不限于中原,不限于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凡960万平方公里以内的古人类遗址和原始文化遗存,都属于中国史前史的范畴。史前时代大部分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原始社会史主要内容是讲生产方式、婚姻、家庭形态、社会组织结构,侧重于阐述原始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其他阶段的历史研究亦是如此。按学科分,属于

10、历史唯物主义教程性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运行的机制,这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发展法则,构成历史的核心内容。但除此之外,各国历史有各国的特点,各民族历史有各民族的特点。特点就是差别,主要包括民族和文化传统两方面,其中既有体质特征的差别,也有非体质特征的差别,诸如生活习惯、民族气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于是,我们看到一些国家虽社会性质、发展阶段相同,但政体、文化、生活方式又千差万别,一国一个样,古今都如此。有些文化传统可能随社会性质、生产方式的改变而淡化、消失,或被新形式的传统取代;唯有构成民族特性的传统精神,往往可世代相传,其根源甚至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史前史的史源主要来自史前考古学。考古学所研究的

11、对象是具体的遗址、遗迹、遗物,这些古代物质遗存无疑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但素材不等于历史,依考古文化序列编排出的年表也不等于历史。不要以为考古的工作对象是实物资料,只要加以客观报道,自然而然的就是唯物主义的,就能从中阐发历史规律。自然规律、社会历史规律是客观存在,无时无刻不在运转并制约着人们的活动。但规律又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认识规律不那么容易。不然,为什么自然界的进化经历了亿万年,直到达尔文才提出进化论?对历史的认识也是这样。世界各国出现过许多史学名家,留下了不少史学著作,但直到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做出科学概括,使社会历史规律同宇宙运转的

12、自然法则统一起来,把历史学变为科学。对史前史研究的目的即是为此。历史上依次更替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暂时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对它所发生的时代和条件来说,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同样是要走向衰落和灭亡的。史前史的研究就是要揭示史前时代消亡的原因,由于史料的匮乏,史前史的研究还显得很年轻。1下列关于“中国史前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史前史是一门科学,指文字产生之前的中国历史,是中国通史的史前部分,具体表现为商代

13、以前的历史。B中国史前史的空间范畴广,凡960万平方公里以内的古人类遗址和原始文化遗存,都属于中国史前史的范畴。C史前史的历史时代大部分处于原始社会阶段,但原始社会阶段不能等同于史前时代,史前时代时间跨度更长。D中国史前史的研究目的是把社会历史规律同自然法则相统一,把历史学变为科学;史源主要来自史前考古学。解析:A项看似与原文相同,实则不同,原文是“史前史是指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历史”,而选项则为“文字产生之前的中国历史”,“产生”早于“记载”,把“史前史”的时间范围给扩大了,本题通过比对时间范围即可解答。答案:A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历史学的主要内容是讲不同历史阶段的

14、生产方式、婚姻、家庭形态、社会组织结构,从而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B一个民族的某些文化传统可能会随社会性质、生产方式的改变而淡化、消失,但构成民族特性的传统精神非常稳定。C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遗址、遗迹、遗物,以唯物主义的态度对这些历史素材加以客观报道,就能阐发历史规律。D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只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暂时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存在都有其必然的原因,但终将被替代。解析:C项,第一个逗号前的语句在第三自然段,就比原文语句少了“所”字,表达意思是一样的;第二、三两句在第四自然段的开头句,作者的观点是否定的,选项是肯定的,就能确定C选项混淆是非了。答案: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

15、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社会一个共同的发展法则就是生产方式决定社会运行机制,同时这也是构成人类历史的核心内容。B自然规律、社会历史规律是客观存在,但规律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因而认识历史规律不容易。C就历史发展的内部而言,低级阶段都不得不让位于高级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研究史前史就显得过时。D文化传统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国家历史的差别,一些社会性质、发展阶段相同的国家其历史也千差万别。解析:D项,语句中的大部分词语出自原文,但表意却不一样。选项的相关信息在文章的第二自然段的后半部分,可通过比对数量来确定选项,原文是“特点就是差别,主要包括民族和文化传统两方面”,其历史差别表现在两方面,选项只说了“文化传统”,并且“文化传统”只是“差别”的表现形式,也不是“决定”“差别”。答案:D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导学号 53700003)“微时代”,读什么?信息技术时代有更替,近两年来,微信成为很多人的移动聊天室,用户已超过6亿。君不见,候机室内,人人运指玩手机;地铁车厢,茫茫一片低头族。对许多人来说,“微信阅读”业已成为重要的阅读方式。订阅号渐渐增多,“选择”的问题也浮出水面。将各种内容推送给我的公共号,的确是我订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