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古典馨香学业水平检测题新人教版必修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68938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古典馨香学业水平检测题新人教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古典馨香学业水平检测题新人教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古典馨香学业水平检测题新人教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古典馨香学业水平检测题新人教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古典馨香学业水平检测题新人教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古典馨香学业水平检测题新人教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古典馨香学业水平检测题新人教版必修(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学业水平检测题(测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过关(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B长乐王回深父C悟言一室之内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解析:A项,“冯”通“凭”,乘;B项,“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C项,“悟”通“晤”,面对面。答案:D2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惠风和畅 (舒畅)B举酒属客 (嘱托)C纵一苇之所如 (任)D于是余有叹焉 (感慨)解析:属:劝人饮酒。答案:B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舞幽壑之潜蛟 B侣鱼虾而友麋鹿C泣孤舟之嫠妇 D引以为流觞曲水解析:B项为名词的

2、意动用法,A、C、D三项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答案:B4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均为介词,在。B项,指示代词,那/副词,表示反问语气,难道。C项,结构助词,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D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却。答案:A5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月出于东山之上B不求闻达于诸侯C徘徊于斗牛之间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解析:D项为被动句,A、B、C三项均为介宾短语后置句。答案:D二、阅读探究(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2分)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

3、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是亦皆罢去。独犹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备之气。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几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其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

4、,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时,辙

5、亦迁海康迁:搬家B渊明临终,疏告俨等 疏:奏章C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忤:感触D其必有以处之矣 处:立身解析:A贬谪;B.(写)书信;C.抵触,违逆。答案:D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B.C.D.解析:A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B.介词,从;介词,对于。C.连词,表目的,用来;连词,表转折,却。D.代词,那些;语气副词,表诘问,难道。答案:A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B独喜为诗,精深华妙C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D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解析:A古:古代的一种器乐合奏,即“鼓吹乐

6、”,在文中代指音乐;今:宣扬提倡,吹嘘。B.古今义同,指学问或理论精密深奥。C.古:在文中指得意之作,感到满意的作品,用作名词;今:感到非常满意,用作形容词或动词。D.古:推辞世事,指隐居不仕;今:去世,谢世。答案:B9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为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

7、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解析:“性刚才拙”非苏轼的评价。答案:C参考译文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在儋耳,他住的是用茅草、竹子修的房屋,每天吃的是苦菜和芋头,心中没有那种住室堂皇、食物精美的想法。子瞻平日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史地著作当作园囿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乐来欣赏,到了这时也全都停下来了,只是喜欢写诗。他写的诗精深华妙,并未显出老年人的那种衰弱疲惫的精神状态。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道:“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

8、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得很,看上去清瘦而实际上肥美得很。即使是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一定会给你们留下祸患

9、。 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我现在真的有了他这种毛病,由于自己没有早早知道这种毛病,做了半辈子官,却招来了世间的灾祸。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一点长处的原因。”唉! 陶渊明不肯为了五斗米而穿戴整齐去拜见乡里小人。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监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才想起在晚年从渊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虽然是这样,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或升或降的原因还是可以考究出来的。后世君子,一定会从中总结出一些立身处世的教训来。我年轻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以后,学问也有成就了,先父便要我向他

10、学习。子瞻曾经称赞我的诗具有古人的风格,我自己认为比不上古人。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学问日益长进,如同河水奔流般充沛盛大,他的诗和杜子美、李太白比起来,是要超过他们的,于是就和陶渊明相比。我虽然随着他奔驰不已,总是落在他的后面。对于他追和陶渊明的诗,我又跟着写了一些和诗。(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14分)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

11、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逝者如斯逝:往B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

12、适应C方其破荆州 方:当D固一世之雄也 固:本来解析:B项,适:享有。答案:B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A.B.C. D.解析:A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指示代词,这样;B项,介词,在;C项,句末语气词;D项,结构助词,的。答案:A1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的句式特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与相同,与不同B与相同,与也相同C与不同,与相同D与不同,与也不同解析:都是宾语前置句,是被动句,是状语后置句。答案:A1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第1自然段“方其”以下八句,先从曹操兵力的强大和势力的扩张写出了声势和气派,然后以“酾酒临江,横槊

13、赋诗”八字勾画曹操“一世之雄”的形象。从文意看,这八句都是为“而今安在哉”一句蓄势。B第1自然段紧承上段的泛舟赏景之“乐”展开,突显一个“悲”字。悲的原因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C第2自然段中作者以“变”与“不变”两者相提并论,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实际上作者要阐明的主要是“不变”这层意思,并以此表现豁达乐观的态度。D第2自然段,作者结合景物特征,巧妙地批判了“客”的观点。但仔细看来,作者所阐述的“不变”只是宇宙万物无穷无尽,并未涵盖人生,以此来驳“客”的观点,稍显牵强。解析:D项,作者“不变”的观点也涵盖了人生,从“物与我皆无尽也”可以

14、看出来。答案:D14把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3分)译文:_(2)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3分)译文:_答案:(1)何况我与你在江边捕鱼打柴,与鱼虾结伴,以麋鹿为友。(2)耳朵听到的成为声音,眼睛看到的成为美景,取用它们没有人禁止,享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20题。(14分)游龙鸣山记 (明)陶安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霁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蠲,相距百步,绵亘东趋。 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山外崇峰复嶂,杳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万章,夹路北转。涧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曰“禅寂”。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