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同步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68563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同步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同步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同步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同步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同步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同步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同步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5课 苏轼词两首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沦陷 轮流 伦理道德 羽扇纶巾B墙壁 蔷薇 不稼不穑 帆樯如林C俊俏 讥诮 刀剑出鞘 春寒料峭 D木槿 觐见 怀瑾握瑜 谦虚谨慎 2.下列词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浪淘尽,风流人物 淘:冲刷B樯橹灰飞烟灭 烟:像烟一样C竹杖芒鞋轻胜马 马:骑马D一蓑烟雨任平生 任:担负 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回首向来萧瑟处B千古风流人物C便纵有千种风情 D同行皆狼狈 4.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

2、笔,气势磅礴,感情饱满。B.“浪淘尽”三字,含蓄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也蕴含了“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意思。C.“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写“小乔初嫁”,意在以美人衬英雄,赞颂周瑜年少得志。D.这首词在“怀古”的基础上“伤今”,词作最后回到现实,抒发自我的感伤,感情沉郁而又悲慨。 5.下列对定风波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B.这首词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作者苦乐随缘、开朗乐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C.“莫听”“何妨”两句是作者的人生写照,也是全词的主题,以下词情都是由此而发。D

3、.“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表达了词人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对仕途风浪无所畏惧的精神。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汪国真有诗曰:“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环境可以影响心境, 。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做到洒脱,且行且歌。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 ,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答: 7.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三组排比句。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4、是一道风景; ,是一道风景; ,是一道风景。可是你知道,聪明的你就是一道风景:虽然你没有惊涛拍岸的雄浑, , ,但是你有青春的活力, , 。 二、拓展阅读(一)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 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叶梦得云峰横起,障吴关三面,真成尤物。倒卷回潮,目尽处、秋水粘天无壁。绿鬓人归,如今虽在,空有千茎雪。追寻如梦,漫余诗句犹杰。闻道尊酒登临

5、,孙郎终古限,长歌时发。万里云屯,瓜步晚、落日族旗明灭。鼓吹风高,画船遥想,一笑吞穷发。当时曾照,更谁重问山月。【注】这首词是作者兼知建康府时,登镇江北固山有感而作。孙郎,即孙策,曾经常携酒登临此山游宴。穷发:指遥远的北方,词中指金人的后方。8.“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了怎样的意境?答: 9.这两首词有诸多相似之处,请从思想感情的角度分析其相似点。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临江仙苏 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注】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这首词是苏轼被

6、贬黄州时所写。縠纹:比喻水波细纹。縠,绉纱。10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上阙首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寄情于纵饮的心境。B“归来仿佛三更”句,一方面表明作者回寓所的时间之晚,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当时酒醉的情态。C上阙后三句写家童已鼻息如雷导致作者无法进门,只好转而谛听江涛汹涌的声音,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奈。D下阙前两句写出词人的叹息:遗憾自己总是身不由己,没有办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总免不了劳苦奔波。E一叶小舟从作者眼前的江面飘逝,不由得让作者感慨万千,希望能将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这广阔的江海。11.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

7、,而实不可离。”这首词中也有这样的词句,请指出并简要分析。答: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西江月苏 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注】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作者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次年贬黄州团练副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这首词写于元丰三年(1080)。1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概括。答: 13.这首词在抒情上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答: 人教版必修4 第5课 苏轼词两首参考答案与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 1.C【解析】A项,“羽扇纶巾”中的“纶”读“gun

8、”,其余均读“ln”;C项,“不稼不穑”中的“穑”读“s”,其余读均“qing”;C项,均读“qio”;D项,“觐见”中的“觐”读“jn”,其余均读“jn”。 2.D【解析】任:任由,听任。 3.D【解析】“狼狈”古今义均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A项,古义:刚才;今义:从来,一向;B项,古义:杰出的;今义:轻浮放荡等;C项,古义:指流露出来的男女相爱的深情;今义:情怀,意趣;景象,情况;风土人情。 4.B【解析】“浪淘尽”三字,没有蕴含“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意思,这是为下文“怀古”作铺垫,以表明自己对古人的追怀。 5.D【解析】“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对仕途风浪无所畏惧”理解不正确。词句表现了苏

9、轼坦然面对人生风雨,淡然处世的态度。 6.人生道路难免坎坷曲折 心境同样也可以影响环境 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解析】通观整个文段,谈论的是应该像苏轼那样面对人生的风雨,第处应填入一个过渡句,由前两句话过渡到“心晴”“心雨”。第处应与前句构成辩证的分析,强调心境的重要。第处要紧承前面的比喻。 7.参考示例:东风裁柳,碧如丝绦小荷初露,涓涓清泉没有东风裁柳的多情没有小荷初露的恬美你有抵御艰难的柔韧你有碧澈的心灵【解析】要引用或化用古人的写景诗句,要注意所给语句前后的照应关系。二、拓展阅读 答案:8.这几句诗运用乱石、惊涛、江岸等意象,集中写出了赤壁雄奇壮观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壮美的画面,把读

10、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倾心动魄的奇险境界,表达了作者豪迈奋发的精神。【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境。解答这类题目,首先从意象入手,概括景物描写的特点,然后根据景物特点结合内容分析意象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9.都抒发了对眼前大好山河的赞美。两首词写景壮阔,赞美之情溢于言表。都抒发了岁月日增、功业无成的感慨。叶词中,作者写了自己“空有千茎雪”的感叹;苏词中,作者也有“早生华发”之叹。都抒发了虽处逆境而又豁达乐观的豪迈之情。叶词中,作者虽然“空有千茎雪”,但依然希望能够直捣敌方老巢;苏词中,作者虽然贬谪黄州,但依然能够“一尊还酹江月”。【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一道比较

11、型题目,解答该题,要根据两首词的内容进行分析,找其共同点。一首诗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多方面的,这就需要立足具体诗句进行分析。两首词的上片都有写景,这些景物描写的特点都十分雄奇壮阔,是对眼前大好河山的一种赞美;苏词的下片的“的早生华发”与叶词上片的“绿鬓人归,如今虽在,空有千茎雪”都写出了词人年华空逝、功业无成的感慨;苏词“一樽还酹江月”、叶词“一笑吞穷发”都体现了人生逆境中的豁达豪迈之情,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答案:10.CE【解析】C项中“内心的无奈”理解有误,此处恰恰表现的是作者进退悠然的豁达情怀。E项中“小舟从此逝”并非实写,而是词人超脱现实的浪漫主义想象。11.上片叙述词人夜饮归

12、来,敲门无应而“倚杖听江声”,词人置身于宁静、旷阔的大自然中,人世的得失荣辱仿佛被一笔勾销,令人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其中充满超然物外的理趣。下片中“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既是写的夜深风停、水面平静之景,也是词人所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的一种体现,是词人渴望生活自由、希望精神解脱的愿望的一种表达。【解析】解答这道题首先要理解题意,弄清楚“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的意思,这句话实际上就是要求回答本词是如何做到情景结合的。本词写景的句子有二:一是“倚杖听江声”,一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倚杖听江声”是词人人夜饮归来,敲门无应后的所为,体现了苏轼旷达超脱的情怀;“夜阑风静縠纹平”写的夜深风停、水面平静之景,也是其心态的一种体现,表达了其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