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6琵琶行讲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68320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6琵琶行讲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6琵琶行讲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6琵琶行讲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6琵琶行讲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6琵琶行讲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06 琵琶行(讲)【学习要点】1概括诗歌内容和主旨。温故知新【自主学习】文体简介:“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南宋王灼碧鸡漫志解释说:“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云:“体如行书曰行。”从唐人歌行体的风格来看,所谓“行”,是指那些流走自然、可歌可唱的诗篇。写作背景:琵琶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其创作背景作者在诗序中已经大体说明,需要补充的是作者被贬的原因。唐宪宗元和十年(815)6月3日,在河北拥兵自重的藩镇李师道、王承宗派遣刺客刺杀主张用武力平息叛乱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首先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犯,以雪国耻。没想到却遭到了一些朝臣的嫉恨

2、。白居易当时是太子左赞善大夫,已经离开了谏官的位置。那些人说他不该越职言事,并诬称白居易写过“新井”和“赏花”的诗(其实是子虚乌有),不顾忌他母亲是因看花坠井而死的,大逆不道。其中真实的原因是,白居易在前此任左拾遗、翰林学士期间,屡向皇帝上书言事,剖析朝政,还写了大量讽刺社会政治的诗歌,像卖炭翁等,得罪了很多权贵。这一次政治打击在白居易的一生中是最为沉重的。从此,他虽然也不失关心国计民生的赤子之心,但干预政治的热情却大大减退。只有了解这一政治背景,才能理解这首诗中诗人所表现出的压抑和苦闷。课堂探讨要点一:梳理诗意,探究主旨。【探究活动】1诗前小序的作用。【教师释疑】答题时要明确序的作用,首先答

3、出内容,然后看和整个诗歌的关系。【讨论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琵琶女身世点明写作动机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探究活动】2从故事情节、音乐描写、景物描写和情感描写的角度本诗的叙事脉络?【教师释疑】这是一道概括诗歌的情节的题目,注意题干给出的角度,答题时从文章中找到这些角度的描写,叫要进行概括,此题重在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多元的解读。【讨论明确】(1)故事情节,这首诗的情节不算复杂:首先是送客,其次是听乐,然后是琵琶女的自述,最后是诗人的独白。需要注意的是,这首诗叙事详略处理非常恰当。略写送客,详写听乐;略写诗人自己,详写琵琶女。这样就突出了重点,深化了主题。仔细吟味,写琵琶

4、女的自述,也是从诗人转述的角度道来,却无一不是她的心绪神情;写自己的贬谪之苦,虽然是直抒胸臆的独白,但又时时隐现出同病相怜的意味。写琵琶女,详昔而略今;写诗人自己,则略昔而详今。两相映衬,更见互补之妙。(2)音乐描写。这首诗的音乐描写是贯穿全诗的,从开头的“无管弦”,到后来的“转轴拨弦”,到“四弦一声”,到“却坐促弦”,诗情随着乐律而变。琵琶女的演奏,可分前后两段,先是“自选曲目”霓裳六幺,后是“规定曲目”,即专门应诗人之请弹奏的乐曲。可以说音乐是双方交流的“第一语言”,假如没有这一媒介,也就不会有这一沦落天涯叹知音的故事了,更不会有“江州司马青衫湿”了。(3)景物描写。全诗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

5、开故事情节,创造出一种苍凉凄清的气氛。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论这首诗是“以江月为文澜”,确实很有见地。如“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明月江水寒”都是以静衬动:前者接住水面上飘忽而来的琵琶声,次者凝固了琵琶曲的强大感染力,后者映射出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无限感慨。(4)情感描写。全诗以送客的离别之情为序曲,重点写了琵琶女和诗人相遇相知之情。如“未成曲调先有情”,写出了琵琶女初试才艺表现出的一段天然风韵;“梦啼妆泪红阑干”,写出了琵琶女感伤身世的悲苦之情;诗人的“叹息”和“唧唧”,写出了听乐的心领神会和听言的深深感慨;“江州司马青衫湿”,则是诗人情感的总爆发,如开闸之河水,一

6、时俱出。【探究活动】3白居易在谈诗歌创作时说:“事物牵于外,情感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你怎样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诗的意蕴?【教师释疑】答题时找出这两句诗的所在段落,结合段落上下文以及整篇文章来思考;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为感遇抒怀之作,并让学生找出诗人与琵琶女的情感共鸣点,从而理解这首诗的主脑诗句和中心思想;解题思路,从两个人物形象入手,找出二者的共同点。此题是课后习题,侧重文本思想。【讨论明确】在这首诗中,生动地刻画了两个“天涯沦落人”的形象,一个是历尽繁华、美人迟暮的琵琶女,一个是被贬江城、孤独苦闷的闲职司马。两个人同是从长安沦落天涯,一曲一词,合演了一曲千古绝唱。【课堂提升】结合语境,分析下列诗句的表达效果。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4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答案】1写琵琶女出场时的矜持、腼腆,也写出了诗人急于与琵琶女相见相识的心情。2既写出了乐曲因幽咽低沉而暂停,也写出了琵琶女情感的极度压抑,还写出了诗人听乐的入迷和欣赏水平的高超,到了“直把无声作有声”的境界。3写周边环境的寂静,来表现音乐的强大魅力。上句写人,下句写景,情景相生,境界全出。4写琵琶女沦落天涯后的悲苦:华年不再,青春已去,只有在梦里回味往昔的“荣光”,梦醒时分,跌回现实中来,无限伤感。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