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5杜甫诗三首讲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68216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5杜甫诗三首讲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5杜甫诗三首讲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5杜甫诗三首讲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5杜甫诗三首讲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5杜甫诗三首讲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专题05杜甫诗三首讲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05 杜甫诗三首(讲)【学习要点】1梳理诗意,明确主旨。2探究诗歌的艺术特色。温故知新【自主学习】写作背景: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咏怀古迹五首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

2、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登高也是杜甫在夔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课堂探讨要点一:梳理诗意,探究主旨。【探究活动】1前人评秋兴(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后两联“触景伤情”。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怀的?2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

3、做具体分析。【教师释疑】这是一道探究诗歌主旨的题目,答题时注意联系前面介绍的写作背景,同时注意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参照古人的评点。【讨论明确】1这两句是清人仇兆鳌的评语(见杜诗详注),应该说对这首诗的结构和意境的把握是对的,只是言之过于简略。诗的前两联不能理解成仅仅是为了“托兴”服务的,写景本身也很重要;后两联也不能理解为空泛的抒情,诗人还是选取了典型事物,如“丛菊”“孤舟”等作为陪衬。 2对王昭君寄予了深厚的同情,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这里有去与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

4、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3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曾就这两句诗分析出八层意思,原文是:“盖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对学生的分析,可参考上面古人的意见评判。学生能就其中的几点谈出自己的见解即可。【课堂提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杜甫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注释】奉济驿,在成都东北的绵阳县。严公,即严武,

5、宝应元年代宗即位,六月,召严武入朝。1诗的前两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传达作者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拟人。“青山空复情”一句,把无知无情的青山写成有情有意,似乎是要挡住严武的去路,多情地挽留,一如作者此时心情。虚实结合。第二联既写“何时”(虚),又写“昨夜”(实),诗人想到“昨夜”相送的情景,自然憧憬起重逢的情景。对比。第二联把过去和将来进行对比,加重对严武不舍之情。【解析】卜,能否再会还是个未知数。诗人送别时极端复杂的感情,凝聚在一个寻常的问语中。以上这四句倒装,增添了诗的情趣韵致。前人说得好:“诗用倒挽,方见曲折。”首联如果把“青山”一句提到前面,就会显得感情唐突,使人不知所云;颔联如

6、果把“昨夜”一句放在前面,便会显得直白而缺少情致。现在次序一倒,就奇曲多趣了。这正是此诗平中见奇的地方。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这首诗语言质朴含情,试分析尾联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答案】抒写诗人送别后的心境。“独”字见别离之后的孤单无依;“残”字含风烛残年的悲凉凄切;“寂寞”则道出知遇远去的冷落和惆怅。这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人对严武的真诚感激和深挚友谊,依恋惜别之情溢于言表。(答对一点2分) 【解析】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要点二:探究诗歌的艺术特色。【探究活动】1从情景结合的角度赏析秋兴八首。2从用典的角度赏析咏怀

7、诗。3登高是如何写景的。【教师释疑】这是一道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题目,诗歌的艺术手法从抒情方式的角度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即事感怀、怀古伤今和直抒胸臆,从变现手法的角度有对比、衬托、动静、虚实、用典等,修辞的角度有对偶、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写景鉴赏注意从顺序、切入点和艺术手法。【讨论明确】1首联从秋景写起,“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出了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凋伤”本来寓衰飒之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漂零。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

8、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最后一联,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2对王昭君寄予了深厚的同情,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这里有去与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3登高按着从由近及远的顺序,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夔州的风景。【课堂提升】阅读下面这

9、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夜杜甫露下天高秋水清,空山独夜旅魂惊。疏灯自照孤帆宿,新月犹悬双杵鸣。南菊再逢人卧病,北书不至雁无情。步榈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注】此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的秋天。此时诗人正寓居在长江边的夔州西阁。双杵:古代女子捣衣的用具。步榈:檐下的走廊。凤城:指长安。1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答案】前两联描写了一幅夔阁秋夜图。夜晚露水凝结,天空高远,江水清澈;江两岸的山寂静如空。江面上零星地闪烁着几点渔火;新月高悬于夜空之中。(3分)景物描写呈现出一种凄清、空寂的氛围,为下四句的抒情做了铺垫。(2分)【解析】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

10、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案】表达了诗人流落他乡,病卧山城,无限悲凄的心境,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分)诗人“卧病”江边,因时局动乱,音书难至,孤独凄凉;诗人走到室外,在走廊上仰观星斗,由银河想到长安,思念故乡。(4分)【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第一要注意题目要求的是只分析诗的第三、四联,第二要注意,分析诗人情感应着重根据诗句内容,同时结合注释内容。诗的第三联写诗人卧病,而根据注释,诗人此时正寓居夔州,好久未接到北方家中书信,因此表达了诗人流落他乡,病卧山城,无限悲凄的心境,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