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5滕王阁序学业分层测评新人教版必修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67945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5滕王阁序学业分层测评新人教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5滕王阁序学业分层测评新人教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5滕王阁序学业分层测评新人教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5滕王阁序学业分层测评新人教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5滕王阁序学业分层测评新人教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5滕王阁序学业分层测评新人教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5滕王阁序学业分层测评新人教版必修(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滕王阁序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B.C.D.【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D项,“区”在文中的意思是“天空”,“趋”的意思是“快步走过”。【答案】D2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雾”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雄州雾列,俊采星驰A敢竭鄙怀B襟三江而带五湖C四美具,二难并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解析】例句与D项,都为名词作状语;A项,使动用法;B项,意动用法;C项,形容词作名词。【答案】D3下列各句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童子何知,躬逢胜饯B时运不齐,命途多舛C千里逢迎,高朋满座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解析】B项,古今义相同,指命运。A项,古义:谦辞,后

2、生,晚辈。今义:儿童。C项,古义:迎接。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D项,古义:狂放,不拘礼法。今义:狂妄而放肆。【答案】B4下列对加点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39370027】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宾主尽东南之美臣之壮也,犹不如人A相同,不同 B相同,相同C不同,不同 D不同,相同【解析】连词,反而,却;副词,将要;结构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答案】C5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孟学士之词宗B童子何知,躬逢胜饯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解析】B项,“何知”应为“

3、知何”,属宾语前置句,其他均为定语后置句。【答案】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欧阳行周文集序唐李贻孙欧阳君生于闽之里。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何如,要恐不为汩没之饥氓也。未知为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忠孝之际,唯

4、恐不及。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遂大振耀,欧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至之日,比君为芝英。每有一作,屡加赏进。游娱燕飨,必召同席。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泊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伏之。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一命而卒,

5、天其绝邪!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于外氏为一家。故其属文之内名为予伯舅所著者,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皆可征于集。故予冲幼之岁,即拜君于外家之门。大和中,予为福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福州,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请序。予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就。价微有文,又早死。大中六年,予又为观察使,令访其裔,因获其孙曰澥。不可使欧阳氏之文遂绝其所传也,为题其序,亦以卒后嗣之愿云。【注】窅(yo):怅惘。汩没:沦落。欧:通“瓯”。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盖其性所多也多:超过B由是振发于乡里之间 振发:显扬C宜其司当代文柄 司:职掌D皆可征于集 征:验证

6、【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多”,原意是“赞许、称赞”,这里引申为“欣赏、喜爱”。【答案】A7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B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C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D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解析】先从句意上进行分析,断开明显的位置,再根据虚词和特殊句式进行

7、必要的切分。【答案】B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叙述欧阳行周的成长历程,评定其文章特点,最后交代为文集作序的缘由,有借作序为其立传之意,读此可知欧阳行周为人为文之一斑。B欧阳行周年少时酷爱山水与读书,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父母也为他的将来忧心忡忡,但他天资聪颖,文笔超群,终于成为福建最著名的文士。C欧阳行周写文章语词清秀,思维敏捷,能言人所未言,说理精辟,立论周密详尽,擅长抒情,叙事委婉曲折,是韩愈、李观等人的同道。D作者痛惜欧阳行周英年早逝,未能充分施展才干,又叹其身后萧条寥落,将敬仰、追念故人的深情寓于叙事、议论之中,颇能感人。【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

8、的把握。根据“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可以推翻B项中“乡人都不喜欢他”的观点。第一段中“里中无爱者”的意思是“乡中没有他喜欢的人”。【答案】B9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若家之宝也,奈何虑之过欤!译文:(2)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译文:【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1)句要注意“若”“奈何”“过”等词的解释。(2)句要注意“诱进”“寒素”“不及”等词的解释。【答案】(1)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2)(他)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荐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参考译文:欧阳行周出生在福建的

9、乡村。他年幼时,就不和一般的儿童亲近戏耍,行为举止多为独处。他十多岁时,乡里面没有他喜爱的人。每当他看见河边、山边有可以撷取的美景时,就一个人享受,他经常手中拿着一本书,在那一带流连忘返。等到风清月朗之时,有时他直到傍晚还留在那里,茫然无法释怀,自己都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大概那是他的性情中所喜欢的景致吧。他不怎么认识文字,跟着他人询问文章字句,偶然有一句话和他内心契合,过了几天仍然自得其乐,长久高声地吟啸,不知道何时才会停止。他的父母不懂得他的志向,常常对乡里人说:“不知道这个男孩子在想些什么,希望他不会沦落为荒年的饥民。不知道这些到底是吉是凶?”有一些阅历丰富并且对一些见闻较为熟悉的乡里人,

10、都恭贺他的家人说:“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从此以后,欧阳行周每天只是读书,叹服圣人的教诲,仰慕孝悌感化,通达君臣父子的礼节,追求忠孝,唯恐自己达不到。他拿起笔来写文章,言辞优美,思想丰富,但凡人们所不曾写过的,他写起来都轻松易懂,由此他的名声显扬于乡里。建中、贞元年间,欧阳行周的文词修养因在社会上受重视而崛起振兴,于是欧阳行周有了更大的显扬光耀的机会,瓯闽一带的乡村在文学造诣上都只知道他的名声而不知道其他的人。恰逢前任宰相常衮来担任福州的观察使,在文学上有很高的名声,又加上(他)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荐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常衮)到任之日

11、,把欧阳行周看作灵芝般德行高尚的人。欧阳行周每次有了新的作品后,常衮都对他加以赏赐和鼓励。常衮游玩娱乐、宴会饮酒时,一定会召见欧阳行周同席。欧阳行周又表现出谦逊的美德,行为上不超越礼节的限制,常公对他的了解,一天天地变得深刻了。欧阳行周的声名渐渐传到江淮并且一直传到了京城里。人们都说常公能识别有真才实学的人。不久以后,宰相陆贽掌管贡举考试,搜罗天下的文章,获得名士的盛况,与前世相比是无与伦比的,因此欧阳行周的姓名也得以列入榜单中。平常和欧阳行周志同道合而且水平不相上下的人,有恃郎韩愈、校书李观,到欧阳行周为止,他们都是数百年来杰出的人物,人们直到现在还是很佩服他们。欧阳行周的文章新颖而没有抄袭

12、的内容,他的才学从来没有陷入困境过。他精于文理,所以言辞多显得详细周到;情感表达深切,所以叙事反复渲染;他职掌当代的评定文章的权威是理所当然的,那可以使社会成就文雅之风。然而他就这样死了,上天难道想断绝这文风吗!欧阳行周对我提起作为旧交的职分,在外祖父母这一边我们是一家人。所以他编的文集里的文章大多是我的伯舅写的,有南阳孝子传,有韩城县尉厅壁记,有与郑居方书,都可以在文集里得到验证。所以我在年幼的时候,就在外祖父母家门之中拜慕欧阳行周了。大和年间,我担任福建团练副使的那天,他的儿子欧阳价从南安到达福州,进献给我欧阳行周以前写的文章一共十编,首尾加起来总共有若干篇诗文,他哭泣跪拜着请求我写篇序。

13、我答应了他的请求,但是我的文字最后没有写成。欧阳价也是有一些文才的,却又死得早。大中六年,我又担任观察使,派人探访他们家的后裔,于是找到了欧阳行周的孙子欧阳澥。我不能让欧阳氏的文章失去流传后世的机会,就为他写了这篇序,也当是用来完成他子孙后代的志愿吧!10下面是关于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新闻,请你根据下面的文字和自己的理解,谈谈你自己的看法。【导学号:39370028】近日,有江西“滕学”专家公布,根据日藏唐本研究成果,滕王阁序中传唱千古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恐怕要改写。根据日藏唐本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日本文武天皇庆云四年即公元707年抄本

14、,一些专家认为,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中,可能是“孤雾”而不是“孤鹜”。此名句,自北宋文苑英华本以来,两宋、明、清,历代官、坊诸本均作“孤鹜”,唯见此日藏唐本作“孤雾”。 日藏唐本写于唐景龙元年(公元707年)七月,距王勃滕王阁序面世不足32年,应最接近王勃原著原始面貌。【解析】既可赞成,也可反对,但要联系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景象来加以分析,指出写作手法,说出表达效果。【答案】(示例1)赞成。因为落霞、秋水、长天等都是自然景观,冒出动物“孤鹜”一词来,不那么对仗,从意境上来说也不是十分协调。(示例2)反对。静态的秋水、长天加上相对动态的落霞、孤鹜,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相比略显呆板的“孤雾”,更加生动形象。11一群香港学生来南昌游学观光,参观滕王阁时,在一副前人题写的楹联前驻足观赏。假如你是带队的导游,你打算怎样向他们介绍这副楹联呢?请写一段解说的话,不超过150字。滕王阁楹联滕王何在?剩高阁千秋。剧怜画栋珠帘,都化作空潭云影。阎公能传,仗书生一序。寄语东南宾主,莫轻看过路才人。【解析】表达方式可以多样,但必须包括对楹联的解释。解释要正确,得体,有文采。【答案】这副对联的意思是:滕王不在了,可怜画栋珠帘化作了空潭云影,唯有滕王阁还留在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