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2诗歌垫基熟知诗歌常考九大题材为解答试题垫实根基教师用书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67505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2诗歌垫基熟知诗歌常考九大题材为解答试题垫实根基教师用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2诗歌垫基熟知诗歌常考九大题材为解答试题垫实根基教师用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2诗歌垫基熟知诗歌常考九大题材为解答试题垫实根基教师用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9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2诗歌垫基熟知诗歌常考九大题材为解答试题垫实根基教师用书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9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2诗歌垫基熟知诗歌常考九大题材为解答试题垫实根基教师用书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2诗歌垫基熟知诗歌常考九大题材为解答试题垫实根基教师用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2诗歌垫基熟知诗歌常考九大题材为解答试题垫实根基教师用书(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文坛奇葩诗词曲,彩笔写就断肠句鉴赏诗歌时,我们总能发现有些诗歌题材相同。由于题材相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为此,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羁旅思乡诗、爱情闺怨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几种类型。当然,这些诗很难有清晰明确的界限。阅读时,既要把握诗的大致题材,更要把功夫花在对各种题材诗词内容情感、形象、技巧、语言的准确把握和理解上,进而把握一定的规律,为准确、快速突破后面的各个考点打好基础。一、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

2、技法内涵登临古地、凭吊古迹、追念往事,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所感内容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衬托,作者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标志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情感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对接相关篇目: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赤壁(杜牧)、登幽州台歌(陈

3、子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例1(2018山西省重点中学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问题。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杨万里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1)下列对诗歌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诗题中的“九日”与“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一词描述的是同一个节日,古人喜在此佳节登高远望,啸咏骋怀。B.本诗首联点明来秋浦的时间和自己对这里的向往,以实为梦,以新游为旧游,写出对此地的亲切感情。C.颈联中,“谪仙”诗风豪放,“小杜”放荡不羁;前者写出过“直挂云帆济沧海”“风雨不动安如

4、山”等名句。D.颔联“风月不供诗酒债”,风月,指自然景物,作者意指留恋山水、纵情美酒会让人消磨意志,不思进取。E.作者登临杜牧曾登高之处,运用拟人、用典等手法,既详细描绘了池州的美好风光,又表达了对先贤的景仰与追思。解析:选AB。C项,“前者写出过直挂云帆济沧海风雨不动安如山等名句”说法错误,“风雨不动安如山”是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D项,诗句指自然风景不能偿付诗酒之债,言下之意是,诗人们为这里的美好景物所吸引,经常把它作为灵感的源泉和诗材的渊薮,以致供不应求;E项,作者并未详细描绘池州胜景,且并未表达对先贤的景仰之情。(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答案:杨

5、诗记叙初游池州,却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写出对此地的喜爱和向往;就池州美好的风月山水抒发感慨,见证古今人事变换,表达了风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感;池州州民浑然不知李、杜两位大诗人当日的风流文采,使作者徒生寂寞苍茫之感。二、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通过描绘自然之物,寄托作者思想感情内容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从表现手法看,主要是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标志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

6、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情感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对接相关篇目:咏柳(贺知章)、卜算子咏梅(陆游)、石灰吟(于谦)、望岳(杜甫)例2 (2018安徽省百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竹李贺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喜。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织可承香汗,裁堪钧锦鳞。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注】李贺:唐代诗人,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属“

7、王孙”,但系远支,与皇族关系已很疏远。三梁:古人帽中横的硬衬,用竹制成。汉唐冠帽有五梁、三梁、两梁的制度。天子戴五梁进贤冠,太子诸王戴三梁进贤冠。(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第一句描写竹子倒映水中的情景,倒影随水波荡漾,泛起错杂的波光。B.第二句是倒装句,意思是说,春天来了,在空地上的竹子绿叶婆娑,倩影斑驳。C.“露华”,就是露花,即露珠。“华”通“花”。以露衬竹,间接写竹。D.第四句意思是青苔接近竹根,表示笋已长成竹。竹根似霜白粉,故称霜根。E.“香汗”“锦鳞”都运用了借代手法,前者借代辛勤劳动,后者借代鱼。解析:选BE。B项,“抽空”是写竹子拔空而长。E项,“前者借

8、代辛勤劳动”理解错误,“香汗”借代美女。(2)这首诗中,“竹”比喻什么?最后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 答:答案:以竹子的长成,比喻人才的养成;以竹子的用途,比喻人才的作用。最后一联表达了诗人渴望像竹子可用做三梁冠的衬里一样得到朝廷的重用。三、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内容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送别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

9、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情或反衬)。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标志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诗中出现)情感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对接相关篇目: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雨霖铃(柳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10、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例3(2018江西省五市八校联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送梁六自洞庭山作注张说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注】此时诗人谪居岳州,友人潭州刺史梁知微,时途经岳州入朝。(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句写景不渲染,不着色,只是简淡,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因友人入朝由衷高兴,故毫无凄婉之意。B.“孤峰”虽不说是诗人自譬,但物必着我之色彩,因此,由峰之孤见人之孤,有意无意中当有此一层意。C.“浮”有动态感,是视觉错觉加上想象的产物,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浮”有异曲同工之妙。D.第三句由虚转实,由写景转抒情,

11、以神仙“不可接”暗指入朝如登九重天,流露出一种难以追攀的莫名惆怅。E.尾句写友人的征帆已“随湖水”而去,暗合上句“不可接”,诗人心潮自是随湖水一样悠悠不息。解析:选AD。A项,“毫无凄婉之意”过于武断。D项,应是由实转虚。(2)从诗题上看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全诗无一字直接提到送别,诗人的送别意是如何体现的?试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答:解析:诗人目睹孤峰,心接传说,不禁神驰。第三句遂由实写转虚写,由写景转抒情。从字面上似离送别题意益远,然而,“闻道神仙不可接”所流露出的一种难以追攀的莫名惆怅,与离别之情应当有微妙的关系。答案:首句,谪居送客,征帆远去,满目秋色,秋上心头,自有一股离别意。次句,“孤

12、”因送别而生,“浮”因友人离开而生虚幻之感,送别后之孤独感油然而生。第三句,帝宫高入九重天,友人前往之地就如仙境一样难以接触,而诗人如同被贬入凡尘,送别时惆怅之情顿生。尾句,“言有尽而意无穷”,心如潮水,随帆而逝,浓厚的别情与那一江之水融为一体,可谓满江送别意。四、爱情闺怨诗心有灵犀情无限,明月孤灯梦难圆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内涵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苦内容可分为爱情诗、宫怨诗和闺怨诗。其中宫怨诗主要描写帝王后宫中与世隔绝的大量女性的精神痛苦;闺怨诗多是抒写闺中女子对丈夫的思念或独居闺中的孤独等情感。闺怨诗有两类: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类是对易

13、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幸福生活的向往。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比兴(托物起兴)。先从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引出所要表达的事情或情感,物的描写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衬托。具体分为正衬和反衬。寒月孤灯、冷衾泪枕、月落星稀、凄风苦雨、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正面衬托主人公的孤寂与幽怨,青青杨柳、斜燕双飞、春风浩荡等充满活力生机之景更能反衬闺中思妇的悲伤与幽怨。先扬后抑标志标题中多含“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闺怨”“幽恨”或直接用“无题”等字眼。常见意象:“眉锁”“翠楼”“碧纱”“白发”“秋风”“夜雨”“寒月”“寒衣”“残梦”“泪如

14、雨”“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对镜”“喜鹊报枝”“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情感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思妇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对接相关篇目:无题(李商隐)、涉江采芙蓉(佚名)、一剪梅(李清照)例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瑶 瑟 怨温庭筠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注】冰簟:凉席之美称。潇湘:水名,在今湖南省。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如何通过写景来表达本诗的思想感情。答:解析:要求通过分析写景来把握情感,首先要明白所写之景,诗中描写了冰簟、银床、碧天、轻云、雁声、潇湘、十二楼、明月等景物,描绘出一幅孤寂凄凉的图画,为“梦不成”作了传神的注解,虽无“怨”字,然怨自生,含蓄委婉。答案:全诗通过冰簟、银床、碧天、轻云、雁声、潇湘、十二楼、明月等景物,描绘出一幅凄凉的秋夜图,来表现女子别离的悲怨之情。五、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