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课时规范训练 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67187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课时规范训练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课时规范训练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课时规范训练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课时规范训练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课时规范训练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课时规范训练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课时规范训练 新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课时规范训练 新人教版一、选择题1(2017山东烟台联考)(南宋临安)御街中段的酒楼茶坊之间,“有珠子市、花市、方梳市、销金行、冠子行、鲞团等。”最引人注目的是五间楼至官巷口的“金银盐钞引交易铺”,它是南宋新设立的交易所,所谓“盐钞引”是政府发给商人的证券,是运销盐茶之类管制商品的凭证。这段材料表明当时的临安()A坊市界限已被打破B货币经济居主导地位C草市贸易出现繁荣景象D商品市场具有专业化特点解析:选B。从材料“最引人注目的是五间楼至官巷口的金银盐钞引交易铺,它是南宋新设立的交易所”可以看出当时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故选B项。A、C两项本身是正确的,但是材料

2、未体现;D项是明清时期。2(2017山西太原六校模拟)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C都城人口急剧增长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解析:选B。新唐书中对唐朝街鼓的记载反映了当时坊市有着严格的界限,市的经营时间有着严格的限制,南宋陆游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说明坊市制度已经崩溃,故B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城市管理、社会治安和人口方面的变化,故排除A、C、D三项。3(2017吉林名校调研)“自大街及诸坊巷,大

3、小铺席,连门俱是,既无虚空之屋”;“大抵杭城是行都之处,万物所聚,诸行百事,自和宁门杈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材料反映的是()A唐都长安商业繁盛的景象B北宋都城东京的商品交流的情形C南宋都城杭州突破坊、市的限制D杭州是宋代商品交易的主要场所解析:选C。从材料“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大抵杭城是行都之处,自和宁门杈子外至观桥下,无一家不买卖者”获得信息。杭城应该指杭州,故A、B两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商业突破空间限制,故C正确,D项错误。4(2017山东济南调研)在古代中国商业史上,下列各组历史事物或现象之间有深刻的内在联系的一组是()A徽商等商帮的形成与会馆的出现B重农抑

4、商政策与“市署”机构的建立C丝绸之路的繁荣与“交子”的出现D“海禁”政策与官营制度的产生解析:选A。会馆是明清时期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会馆的出现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故A项正确;“市署”是唐朝设置的商业管理机构,重农抑商政策与“市署”机构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故B项错误;丝绸之路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交子”在北宋时期的四川出现,丝绸之路未经过四川境内,由此可知丝绸之路与“交子”联系不大,故C项错误;明清王朝严禁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称为“海禁”,且官营手工业不会到市场上交换,由此与官营制度无必然联系,故D项错误

5、。5(2017河北唐山一模)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发展繁荣,唐诗“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就描写了夜市的繁荣景象。当时夜市的繁荣表明()A其对当时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B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重心C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D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解析:选A。题干材料反映了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发展的繁荣景象,说明原有“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重心,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故D项错误。6(2017山东济宁

6、联考)明末清初文人叶梦得在阅世编中记载,苏、淞地区“地产木棉,纺绩成布,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以济,故种植之广,与粳稻等”。从这段史料中我们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不包括()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工商税与农业税持平C区域间长途贩运较为发达D农业经济形成区域特色解析:选B。“松江棉花纺织方便了全国衣饰被服、提高了国家税收、推广了棉花种植面积”是材料隐含的有效信息,但并不能得出“工商税与农业税持平”的结论,故答案选B。7(2017广东韶关一模)明清时期,景德镇的瓷器“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江苏南浔的“湖丝”不仅远销国内边远市镇,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的铁器“大江南北咸仰赖”。这一历史现象

7、反映出()A资本主义萌芽促进私营手工业的发展B商品流通突破了狭隘的地方市场C商业繁荣促进工商业市镇兴起D海禁政策松动促进海外贸易发达解析:选B。本题考查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强调雇佣关系,材料与雇佣关系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景德镇的瓷器“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江苏南浔的湖丝不仅远销国内边远市镇,而且大量出口;浙江桐乡的铁器大江南北咸仰赖”说明商品的流通突破了狭隘的地方市场,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故C项错误;本题与海禁政策无关,故D项错误。8(2017湖北宜昌一模)清朝官员姜宸英说:“民内有耕桑之乐,外有鱼盐之资,商舶交于四省,遍于占城琉球诸国。凡藏山隐谷方

8、物、镶宝可效之珍,毕至阙下,积输入于内府,于是恩贷之诏日下可谓极一时之盛。”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大臣的溢美之词不可信B体现“闭关锁国”政策C说明海外贸易日渐发展D反映“天朝上国”观念解析:选C。本题考查清代海外贸易。材料对当时海外贸易的介绍不能完全断定是溢美之词,故A项错误;“商舶交于四省,遍于占城琉球诸国”,反映出当时海外贸易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海外贸易日渐发展,故C项正确;“恩贷之诏日下”,强调经济效益而不是政治影响力,没有反映“天朝上国”观念,故D项错误。9(2017河南洛阳一模)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而宋代出现了富商大贾“榜下捉婿”的现象。这种现象的

9、出现()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B深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C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D反映社会阶级结构的调整解析:选B。本题考查商人地位的变化。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产生了一定冲击,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故B项正确。10(2017四川乐山一模)礼记王制中有西周“田里不鬻(卖)”的记载。后在周恭王三年(公元前920年)制作的卫盉上发现“贮”字,并释意为“贾、价、租典、特殊的土地易手”等。该现象()A丰富了井田制研究的视角B质疑了礼记王制的真伪C进一步证实铁犁牛耕的成因D证实了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存在解析:选A。本题考查井田制。礼记王制中有西周“田里不鬻(卖)”的记载,但在卫盉上发现“贮”字,

10、即出现土地买卖的证据,这就丰富了井田制的研究视角,故A项正确;新出土的证据不能质疑礼记王制的真伪,它只是对井田制研究的补充,故B项错误;材料与铁犁牛耕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与宗法制、分封制无关,故D项错误。11(2017河南郑州模拟)生产力水平低下是中国古代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原因的有()“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兵强”“舍农桑,趋商贾本末何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A BC D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重农抑商政策。主要说明发展农业能够富国强兵,体现了农业

11、的重要性,并未涉及生产力水平低下,故不符合题意;均体现出生产力水平低是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重要原因,故B项正确。12(2017河北唐山质检)明代以及清代有些时期,曾经短暂地实行所谓对外开放,但是条件极为严格。如雍正时期虽曾一度“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然而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就又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只准外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这种“开放”实质上()A完全开放民间贸易B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C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反映D体现了重商主义政策解析:选B。本题考查海禁政策。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严格限制民间对外贸易,“完全开放”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从“雍正时期虽曾一度

12、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然后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就又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只准外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可知当时的对外开放是官方控制的,具有官方垄断性质,故B项正确;由于明清时期统治者继续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中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然而中国古代商业在特定时期仍取得长足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兴,海内为一,开关粱,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唐代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

13、客,酒馔丰溢。每店肆皆有驴,赁客乘,悠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至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通典食货七历代盛丧户口材料三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商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

14、原因。(2)结合材料一、二,概括唐代商业与汉代相比有何发展?(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朝商业发展的新气象,分析其出现的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有利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信息来概括作答;第二小问从材料一中“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来归结答案。第(2)问,依据材料二“夹路列店肆待客”“每店肆皆有驴,赁客乘,悠忽数十里,谓之驿驴”等信息来概括。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市镇逐渐兴起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这些市镇作

15、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等信息来概括答案;第二小问从江南经济以及交通发展概况等方面思考作答。第(4)问,依据上述材料围绕商业视角从国家统一、政府政策以及农业、手工业发展等视角回答。答案:(1)状况:商业活跃,富商众多,交易广泛。原因:国家统一,疏通交通,允许有限度地开发山林川泽。(2)发展:具有较为健全的商业保障措施(交通发达、店肆众多)。(3)新气象:出现数量多且分布密集的商业市镇;形成城镇网络。原因:江南经济的发展;水陆交通便利。(4)因素:国家统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利润的刺激;政府政策的影响。14(2017湖南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2013年9月7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图二),这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尽管“丝绸之路经济带”目前来看还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构想,但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