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2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2章群落的稳态与调节第1节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学业分层测评中图版必修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65643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2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2章群落的稳态与调节第1节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学业分层测评中图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2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2章群落的稳态与调节第1节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学业分层测评中图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2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2章群落的稳态与调节第1节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学业分层测评中图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2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2章群落的稳态与调节第1节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学业分层测评中图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2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2章群落的稳态与调节第1节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学业分层测评中图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2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2章群落的稳态与调节第1节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学业分层测评中图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2017学年高中生物第2单元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第2章群落的稳态与调节第1节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学业分层测评中图版必修(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单元 生物群体的稳态与调节 第2章 群落的稳态与调节 第1节 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学业分层测评(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下列各项中,属于群落的是()A一块稻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他生物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C一块棉田中的全部幼蚜、有翅和无翅的成熟蚜D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解析】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区城内的所有生物种群;而选项B、C、D中的生物只是其中的一类或一种生物,不是所有生物。【答案】A2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A给海龟安装失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乌尔黄鼠的丰(

2、富)度【解析】丰富度是群落水平的概念,指的是生活在某区域的生物的种类数量;乌尔黄鼠是一个物种。【答案】D3为了降低一种真菌对果树的毒害,园艺家引入一种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原真菌相似,但毒性较低的真菌,从而使果树增产,园艺家利用的原理是()A寄生B竞争C捕食D共生【解析】本题考查群落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为了降低一种真菌对果树的毒害,引入另一种真菌从而使果树增产,新种的真菌与原来的真菌争夺资源和空间,可以得出这两种真菌之间是竞争关系。【答案】B4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A田鼠和杂草B豌豆和杂草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解析】一

3、块农田中的田鼠与杂草属于捕食关系,A错误;豌豆和杂草会竞争水肥和光照等,B正确;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C错误;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属于寄生关系,故D错误。【答案】B5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温度 食物 B温度 光照C温度 湿度D光照 食物【解析】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而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也对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答案】D6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衣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

4、有一定的()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D物种组成及比例【解析】信息中可以看出,森林群落中垂直方向上分布着不同的植被,水平方向上植物种类也有差别,这体现了群落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答案】A7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导学号:07950038】A种群“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B繁殖季节里,成年鲈鱼吞食幼小鲈鱼的行为属于捕食C捕食和竞争等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解析】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是种群在一个资源有限的环境中的

5、数量增长方式。捕食一般指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的食物关系,成年鲈鱼吃幼小鲈鱼,属于种内斗争。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而丰富度指的是物种数量的多少。【答案】C8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B该实验调查的指标是动物种类的丰富度和数量丰富度C样土塑料袋上应标明取样的地点和时间D可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分析所收集的数据【解析】有较强的活动能力的土壤动物,不适于用样方法;身体微小的动物,不适于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手拣法或网筛法进行采集、调查。【答案】A9科技人员选取

6、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处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下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纯茶园里只有茶树一个物种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C梨茶间作园的物种丰富度在6月份时最大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里的物种数目【解析】据图,纯茶园里物种有20个左右,A项错误。据图可知,10月份的杉茶间作园的物种数量多,但并不能说明各物种在此时的种群密度最大,B项错误。据图可知,6月份时梨茶间作园的物种数最多,C项正确。人类对茶园除草和喷施农药等活动能减少茶园中的物种数,D项错误。【答案】C10如图表示在烧杯中加入一些稻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放入大草

7、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如图中A、B、C曲线所示。根据图示分析回答问题。(1)枯草杆菌与草履虫之间构成_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又构成_关系。(2)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_的数量变化情况。(3)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_。(4)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_。【解析】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是不同的两种生物,它们都以枯草杆菌为食,因此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是竞争关系,枯草杆菌与草履虫之间是捕食关系。根据题意可知曲线A为枯草杆菌在浸出液中的增减情况,曲线B为双小核草履虫在浸出液中的增减情况,曲线C为大草履虫在浸出液中的增减情况。从曲

8、线B和曲线C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争夺食物,前者占优势,适者生存,后者被淘汰。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在大草履虫加入后大量繁殖,以枯草杆菌为食,导致枯草杆菌减少。【答案】(1)捕食 竞争 (2)枯草杆菌和双小核草履虫 (3)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争夺食物,前者占优势,适者生存,后者被淘汰(4)大草履虫加入后大量繁殖,以枯草杆菌为食,导致枯草杆菌减少能力提升11下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其中表述正确的是()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CM、N将呈现“J”型增长Ddb时,M与N种间竞争激烈【解析】仅

9、从食物关系来看,曲线不重叠时,M与N无竞争关系,但是二者在其他生存资源上可能会发生重叠而产生竞争关系,所以仅凭曲线是否重叠不能确定二者是否存在竞争关系。b越大,说明该生物的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适应能力越强。“J”型增长的发生是以没有生存斗争为前提的,显然,M与N存在竞争关系,不可能满足“J”型增长的发生条件。当db时,两种生物的食物种类重叠部分增多,竞争会加强。【答案】D12在控制条件下将生态和生理特性十分相似的两种农作物(甲和乙)混种在一起,对实验数据统计处理后,得到如图结果。预测当播种比例为甲乙55时,种群竞争能力将表现出的趋势是 ()A甲、乙均增加 B乙强甲弱C甲强乙弱D甲、乙均减弱【解

10、析】柱形图中甲乙46时,甲就已经表现较强竞争力,结合后两图即可判断。【答案】C13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品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 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池塘编号捕食者数量/只蝌蚪存活率/%甲乙丙1087740225830253442321148203710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最后可能导致乙消失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解析】随着池塘捕食者数量的增加,

11、甲、丙蝌蚪存活率降低,乙存活率升高,说明捕食者的食物主要是甲和丙,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增加,A正确、D错误;三种蝌蚪由于有相同的食物来源和生存空间而构成竞争关系,但捕食者的介入改变了它们原有的竞争,B正确;无捕食者时,乙蝌蚪的存活率最低,说明无捕食者时乙的竞争力最弱,乙可能消失,C正确。【答案】D14下表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被农药污染的废水对农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影响的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离污染河流的距离(km)0.10.51.02.04.0动物类群数(类)2023375058动物个体总数(个)3656657501 9832 490(1)许多土壤中小动物的活动能力_,而且身体_

12、,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通常采用_进行采集、调查。(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距离污染源_,农药污染物的浓度_,土壤中小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越多。结论:_。(3)该研究小组的同学在田中划出了5块面积和土壤肥力都相同的区域,分别种植了数量不等的大豆。每一区域内的植株分布是均匀的,待成熟后,统计数据如下表,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区域号区域植株数荚果数/株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1208.36.02406.85.93603.96.24802.75.951002.16.0请用生态学原理,简要解释各组大豆随植株数增多而平均每株植株上的荚果数减少的原因:_。通过分析表中数据,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_。

13、【解析】(1)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采用的方法是利用手拣法或网筛法进行取样,然后再统计并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2)观察表中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知,离污染源越远,污染物的浓度越小,对动物生存的影响也逐渐减弱。(3)大豆所能利用的资源一定,种群数量越多,平均每株可利用的资源就越少。分析表中信息还可以发现,随大豆种植密度的增加,每株所结的夹果减少或大豆的种植密度对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基本没有影响。【答案】(1)较强 微小手拣法或网筛法 (2)越远 越低 农药污染会降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 (3)种植密度大,种内斗争激烈,平均每株大豆占有的资源(如水分、光、矿质养料等)少,所结荚果就少 大豆的种植密度对每个荚果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