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永昌镇和寨九年制学校九年级物理全册 19.3 安全用电练习(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65185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永昌镇和寨九年制学校九年级物理全册 19.3 安全用电练习(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永昌镇和寨九年制学校九年级物理全册 19.3 安全用电练习(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永昌镇和寨九年制学校九年级物理全册 19.3 安全用电练习(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永昌镇和寨九年制学校九年级物理全册 19.3 安全用电练习(新版)新人教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3节 安全用电姓名_ 得分_1.经验证明,对人体的安全电压是( )A.一定等于36V B.一定小于36V C.一定大于36V D.等于或小于36V2.家庭电路的两种类型的触电(1)触电原因:家庭电路触电事故,都是人体直接或间接与 连通造成的。(2)触电形式:双线触电:一只手接触 ,另一只手接触 (如图1)单线触电:人站在地上, (如图2)。3.高压触电的两种类型分别是 、 4安全用电原则:不接触 压带电体,不靠近 压带电体。图2 图15.雷电是大气中剧烈的放电现象。云层之间、云层和大地之间的电压可以达到几百万伏至几亿伏,放电时的电流可达几万安至十几万安,产生很强的光和声。高大的建筑物上安装

2、可以避雷。当有雷电时,电流会从_传入大地,从而避免电流通过建筑物产生破坏作用。6.当有人触电或电器设备着火时,下列哪一种做法是正确的( )A.立即将触电人拉开 B.立即用身边的小刀或剪刀将电线剪断C.电器设备着火,立即用水灭火 D.有人触电时,应先拉断电源开关或用绝缘物将电线挑开,再进行抢救7.鸟儿两脚站在高压输电线上,输电线上的电流上百安,电压高达数万伏却不会触电致死,这是因为( )A.鸟儿的脚是干燥的 B.鸟儿的脚是绝缘的C.鸟儿两脚之间的电阻非常大 D.鸟儿两脚之间的电压很小8.不用湿手触摸用电器的原因是( )A.湿手的电阻非常大 B.湿手的电阻比干手的电阻小C.湿手触摸用电器易打滑 D

3、.以上说法都不正确9.下列情况中可能会引起触电事故的是( )(多选)A.用12 V的蓄电池做实验 B.用手碰到一节干电池的正负极C.见到有人触电,赶忙用手把触电人拉开 D.雷电天气时,站在高大树木下避雨10.实验中学积极开展STS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双休日组织初三学生到集镇上宣传安全用电知识。在学生自制的展板上有如图所示的两幅宣传画,请你任选其中一幅为它配上解说词:(填在图下面)11.下列图示现象中,符合安全用电的是( )12.下列防止发生事故或处理事故的措施中正确的是( )A.发现高压线断头落地时,应立即将它捡起 B.当电器设备失火时,应选用泡沫灭火器C.家庭电路中的保险丝熔断时,可换用不

4、易熔断的铜丝或铁丝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13.人体对电流的反应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种电器设备的数量急剧增加,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触电事故,因此,安全用电被人们所重视。人们往往认为:触电危害的原因是接触了高压,而触电危害的真正原因是有较大的电流通过人体。人体受到电击时,电流对人体的伤害程度主要与流过人体电流的大小有关,当手触及50 Hz交变电流时,人体的反应如下表所示:电流(mA)人体反应0.61.5手轻微颤抖23手指强烈颤抖57手部肌肉痉挛810手难摆脱带电体,但还能摆脱,手指尖到手腕剧痛2025手迅速麻痹,不能自动摆脱电源,手剧痛,呼吸困难5080呼吸麻痹,心房开始震颤90100呼吸麻痹,

5、延续3 s就会造成心脏麻痹除电流大小的原因外,触电的部位、电流经过人体的时间也会影响触电的伤害程度。如果电流长时间通过人体,人体电阻会下降,即使电流很小,也是比较危险的。请回答:(1)根据欧姆定律可知:对于同一个人,电压越_,电流就越_,电流经过人体造成的伤害就越大。(2)通过阅读,在防止人身触电事故方面你还学到了_14.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日子里,某村民到大树底下躲雨,不幸被雷电击中造成重伤,此后村内谣言四起,说什么“魔鬼缠身”,什么“前世没有修行好”等等,家里人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不但不送病人到医院医治,反而求神拜佛,导致病人耽误治疗。(1)文中所述的观点对吗?正确观点是:_。(2)如果你遇到这种雷雨天气情况,你的做法是( )。A.躲在大树下避雨B. 在露天游泳池里游泳 C. 避免使用手机D. 撑着金属杆的雨伞回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