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书愤》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64272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书愤》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书愤》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书愤》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书愤》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书愤》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书愤》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书愤》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愤教学目的: 1、了解陆游及其诗歌创作。 2、深刻领悟这首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陆游及其诗歌创作。 2、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难点: 1、深刻领悟这首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2、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一、导入课文: 出示教学目标。 二、诗人及背景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

2、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杨慎谓其词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并且在政治上一再打击排斥陆游。在山阴闲居了6年的陆游,看到“扫胡尘”“雪国耻”的志向化

3、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三、诗意理解: 1、出示诗文,学生自读诗文,把握诗歌节奏,教师作诵读技法指导。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结句降调) 2、 题解: 书:写愤:愤懑,悲愤。 3、 诗歌的感情基调: 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一语提挈全诗,须重读;“楼船夜雪” “铁马秋风”写诗人的向往,要用炽热的感情读出。

4、后两联侧重写现在。“塞上”两句集中表现了诗人的悲愤;“出师”两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 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四、诗歌赏析: 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1、“世事艰”指什么? 直接道出诗人早年经历的辛酸与坎坷;也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阻挠北伐,使诗人抗金复国的历程是如此的艰难。这也是诗人“愤”的根源。 2、“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正确语序是什么?这句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通过这句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北望中原气如山” 欲图收复失地。 诗人以为驱逐侵略者,收复失地,指日可待。这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早年的形象:雄心勃勃、意

5、气风发、豪情满怀的爱国青年。 小结: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是暗写他欲图恢复失地。“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1、颔联写到了两次战斗,是哪两次? 一次是在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一次是大散关失而复得。 2、诗人写这两次战斗是要表明什么? 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也表明了诗人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这也是上联“气如山”一个表现。 3、颔联既是叙事,也

6、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用了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小结: 这一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这两次胜利的战斗,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这两次战斗都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当时诗人才36岁。 首联、颔联: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叙事) 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1、颈联是写过去还

7、是眼前? 眼前。 2、“塞上长城”实际上是运用了一个典故,一个什么典故?诗人用这个典故有何作用?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你)自毁汝(你的)万里长城。” 表达了诗人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的决心。 3、这一联中的“空”字和“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塞上长城”只能“空自许”,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诗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产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 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壮志未酬,岁月蹉跎的悲愤之情。这种“愤”多么强烈,多么令人痛心疾首,扼腕长叹。 小结:此联说现在,抒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塞上长

8、城”,点明诗人之志。“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 我们结合出师表的内容来看,诗人为什么大力赞赏出师表?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诗人以此自勉的精神。 2、诗人在尾联运用这个典故有什么用意? 暗讽统治者是“阿斗”,朝中又没有诸葛亮;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小结: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

9、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颈尾两联,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探究主题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五、拓展: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有哪些可“愤”之事?这些“愤”的根源是什么? 所愤之一:“愤”于金人占我河山。 所愤之二:“愤”于投降派把持朝政,朝廷“主和”,阻挠北伐。 所愤之三:“愤”于壮志难酬、请缨无路。(诗人年轻时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千军万马。可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壮志难酬、请缨无路。) 所愤之四

10、:“愤”于岁月蹉跎,年华空老。(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 所愤之五:“愤”于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无人领军。 这五“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六、本诗主要表现手法。 对比手法: 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自以为是“塞上长城”,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借古讽今: 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