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课时作业42 孔子、老子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岳麓版必修3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63244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课时作业42 孔子、老子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岳麓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课时作业42 孔子、老子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岳麓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课时作业42 孔子、老子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岳麓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课时作业42 孔子、老子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岳麓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构想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课时作业42 孔子、老子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岳麓版必修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作业42孔子、老子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41页一、选择题1(2017哈尔滨高三月考)春秋战国时期能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A社会经济政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B国家处于分裂状态C“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D诸子百家逐渐形成解析:思想是时代的反映,一定时代的思想文化是由这个时代的经济政治发展状况所决定的。A项正确。B、C项也都有一定的理由,但不是根本原因;D项是表现。答案:A2(2017菏泽模拟)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相似之处是()A都处于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的铁器时代B矛头都指向奴隶制残余C都在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方面提出了新内容D都在思想领

2、域中重视人的作用解析:注意比较的是两者的相似之处,即找他们的共性。A、B、C三项都不符合文艺复兴运动。答案:D3(2017哈尔滨模拟)有位先秦思想家认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由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C以民为本 D依法治国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读懂材料中的文言文的意思是做对此题的关键所在,而该段文言文意在强调“圣明的君主管理黎民的生产所得,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至于饿死”,

3、所以材料体现了统治者“君”对“民”的爱护,即以民为本的思想,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C,其他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答案:C4(2017贵阳高三十校联考)荀子曰:“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材料反映出荀子认为()A后天的修养对性情具有改造作用B以礼乐规范可使人们的行为向善C道德规范对性情的改造非常重要D通过法治权术迫使人性转恶为善解析:本题考查准确阅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的含义是:本性这种东西,是我们所不能造就的,却可以通过教育来改变;学习的积累,不是我们固有的,却可以造就。这些都是努力追求以后才得到的,努力做了以后才成功的

4、,不断积累以后才高超的,尽善尽美以后才圣明的。结合“可化”“可为”看出荀子强调后天的修养,所以荀子认为后天的修养对性情具有改造作用,故A项正确;礼乐规范题干中没体现,故B项错误;道德规范与题干无关,故C项错误;法治权术是法家的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A5韩非子载:“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可见韩非子认为治天下应特别重视()A人情关系 B道德规范C法制建设 D礼仪秩序解析:材料中“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的含义是只要实行严格的法令就能治理好国家,因此韩非子认为“治天下”应重在依靠法律,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是儒家倡导

5、的治国理念,故A、B、D三项错误。答案:C6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A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B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C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D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解析:结合儒学主张可知儒家思想也能起到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故A项错误;主张国家统一是法家的思想,但从材料中“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可知诸侯国采用法家思想是为了变法图强,没有体现要求国家统一的内容,故B项错误;结合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兴起,诸侯争霸的政治军事形势,

6、可知法家加强君主权力、变法革新、实现统一等主张更适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是其被官方采用的原因,故C项正确;建立和谐社会是儒家的主张,不是导致官方采用法家思想的原因,故D项错误。答案:C7(2017湖南五市十校模拟)吕思勉先生说:“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如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思想。先秦诸子回归三代的复古情绪,主要反映了()A先秦诸子开历史倒车的落后思想B社会的进步与付出的代价之间的矛盾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解析:材料中仅列举了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老子幻想回到“小国

7、寡民”的社会去,墨子主张“兼爱”思想,而韩非子等法家思想家主张社会是向前发展的而不是开历史倒车,故A项错误;社会进步有时导致社会秩序遭到破坏,道德沦丧,因而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等主张,说明社会的进步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二者在短时间内是矛盾的,故B项正确;材料中主要体现的是对三代时期的向往,并未体现出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潮流的观点,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讲述了对三代向往的思想家的主张,并没有体现先秦诸子的各派主张,没有反映出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故D项错误。答案:B二、非选择题8(2017永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

8、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材料二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

9、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观点。(3)根据材料三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解析:第(1)问根据儒家对君民关系的思想主张进行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围绕着财富与道德的关系概括孔子的主要观点。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不同诸侯国盛行不同的思想,这体现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第二小问回忆所学知识,结合思想解放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回答即可。答案:(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理想的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2)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要以符合道德的途径获得富贵;道德比富贵更重要(“仁”是道德的根本,要坚守“仁”)。(3)特点: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