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58464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5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5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5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5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目标】1.体会、探究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特点。2.揣摩品味语言,体会泼辣、犀利语言特点。3.领会课文内容,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教学重点】1揣摩语句,理解深层含意。2掌握反驳论证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关键语句,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魅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读到鲁迅先生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是的,鲁迅先生是一位毕生追求中华民族独立自由、兴盛、腾飞的坚强战士。1936年,鲁迅先生去世时,上海民众在他的遗体上覆盖了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布,以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敬仰。鲁迅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今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今天,

2、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再次聆听先生的教诲。二、预习查评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2、学生说出自己搜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材料。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著名作品集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华盖集坟等。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社戏,选自呐喊;雪,选自野草;阿长与选自朝花夕拾;风筝,选自野草;故乡,选自呐喊。毛泽东称“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3、时代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

3、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他们这样做只能瓦解斗志,甘做亡国奴。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4、字词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诓骗:哄骗。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渺茫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5、驳论文知识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

4、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无内在逻辑关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6、有关杂文杂文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地说理,而是用文艺性的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特点: 1、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2、敏锐迅

5、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 3、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4、说理生动、议论生动。三、默读课文明白文意1:对方的论据和论点各是什么?敌方论据是:“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敌方的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得到了一个怎样的结论?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四、再读课文,梳理结构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摆敌论,树靶子。第二部分(3

6、-8):驳敌论,打靶子。分两层:一层(3-5):针对敌论,直接反驳。二层(6-8):树立观点,间接驳论。第三部分(9):得结论,立观点。第二课时一、回顾文章思路,探究批驳特点1、思考:作者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论证垫定基础。、思考:敌论点与论据中论述对象有什么变化?说说敌论证过程中的错误在哪儿?敌论点中:“中国人”, 指全体中国人民,范围大。敌论据中: “我们” ,仅是国民党反动派等一小部分中国人,范围小。偷换概念,以偏概全。二、小结:本文论证特点一:由驳论证入手驳倒论点本文论证特

7、点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本文论证特点三:立正确观点,间接驳敌论。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注意加点词语的作用,揣摩句子的表达效果。(1)说说第1自然段中三个副词“总”“只”“一味”的表达效果。 (2)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第8段)2、分析语句蕴含的内容,领会其中情感。(1)课后习题二:分析文中“中国人”在不同句子中的具体含义。(2)“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请你根据自己的了解为第7段中“的人”举例。四、探究及拓展延伸1、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只有称得上“脊梁”的人才算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评价中国人应该去评价这部分人,在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抗日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梁”,而不是开头提到的哪些人。2、从文中加点的文字说说你对鲁迅的一点看法。从加点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3、历史新时期,我们应该怎样做好“中国的脊梁”?五、达标检测六、作业运用事实和道理论证驳斥以下论点: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读书不如经商打麻将益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