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7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教案岳麓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57526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7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教案岳麓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7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教案岳麓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7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教案岳麓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7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教案岳麓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7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教案岳麓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7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教案岳麓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7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7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教案岳麓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7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考点1|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1服饰的变化(1)原因:西式服饰传入中国;清政府和国民政府的推动。(2)表现晚清: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后来,清政府对官定服饰制度进行改革。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的形制,新服饰走向中下层民众。洋装流行与传统服饰并行,并促成服饰改良,中山装和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2习俗(1)断发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发的法令。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革除。(2)不缠足: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正式成立“不缠足会”,不缠足运动开展起来。3报刊与电影(1)中国报刊的发展历程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

2、。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民众开始有了“新闻”的观念。1892年创刊的申报是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1884年,申报馆创办点石斋画报,开新闻画报之先河。小说林月月小说绣像小说新小说号称清末四大小说期刊。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2)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传入中国:19世纪末期。第一部影片:1905年摄制的定军山。第一部故事片:1913年摄制的难夫难妻。第一部有声片:1931年摄制的歌女红牡丹。(3)大众传媒的作用:及时传播时事信息,娱乐生活,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4礼仪(1)礼节:民国初年废除跪拜

3、、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显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2)婚姻婚姻风俗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的变革进程。(3)丧葬: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简洁的丧葬礼仪传入中国。(4)影响反映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折射出人文精神和民主意识,有些还成为妇女解放的标志。发展不平衡,广大内地农村相对闭塞和落后。社会生活变迁的易错点(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3)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4)近代中国社

4、会生活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状态,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史料一光绪中叶以后,机厂林立,丁男妇女赴厂做工生计日多,而专事耕织者日见其少矣。随之而来的是世风人心离古道越来越远,“妇女贪上海租界拥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史料二古都北京步入民国时期第一个鲜明的标志,就是废除帝王纪年,改用世界通行的公历。新年伊始,依公历确立元旦,“双十节”为全国国庆日,但是双节的庆典主要流行于政界,一般民间较为冷漠。传统的春节与中秋节盛况依旧。传统色彩浓郁的

5、京都庙会,在日益发达的商业网络中,仍有一席之地。许多新式商场相继兴建,东安市场、新罗天劝业场等纷纷崛起。民国初年,已经出现新式婚礼,北京俗称“文明结婚”典礼仪式简单,证婚人宣布结婚者姓名,新人相对三鞠躬,交换饰物,证婚人致词颁发证书,新婚夫妇向来宾鞠躬,礼成。旧式婚礼仍然保持着强大惯力,在民间流行。习五一民国时期北京社会风俗的变迁史料三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研读史料史料一中

6、的都体现了自然经济解体,农村人口大量进城,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史料二反映了民国初期北京社会风俗的特点。据可知新旧习俗并存。史料三反映了天津开埠后,社会风气由“扬气”变为“洋气”的表现。据史料可知“洋气”指的是,即生活方式的西化。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应注意史料中所蕴含的时代背景。史料运用(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道:“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最大一个问题乃是传统社会不容产生现代型的经济体制。”综上所述,论证此观点。【提示】社会现象:农村人口大量进城;传统观念受到冲击。论证:中国传统社会未能实现生产的机械化;中国向近代转型是受西方的冲击。(2)根据史料二,指出民国初期

7、北京社会风俗的特点。简要分析北京地区社会风俗发生变迁的背景。【提示】特点:传统习俗与新习俗并存。背景: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中华民国建立;经济上,近代商业的出现与发展;思想文化上,西方思想与生活方式的影响。(3)史料三中的“洋气”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提示】洋气:西方式生活时尚。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4)综上所述,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提示】时代潮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外来影响;思想观念。思维拓展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

8、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1鸦片战争是西方先进工业文明对中国落后农业文明的一次冲击。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中国自然经济日益解体,为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逐渐沦为殖民地社会西学传入,旧思想、旧观念受到冲击中西合璧是中国

9、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ABCD【解析】材料观点为西方先进工业文明对中国落后农业文明的冲击,经济上表现为自然经济解体,思想文化上表现为思想解放,社会习俗方面出现中西合璧,故正确;工业文明冲击在政治上应当表现为中国制度改革,沦为殖民地社会是一般特征,故错误,D项符合题意。【答案】D2民国成立后,在服制上明确规定“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服装已不按职位、身份加以区别,而只是按性别不同、场合不同加以区分。这一变化表明()A服饰不再表现等级划分,体现平等原则B西方服饰在中国服饰领域占据主导地位C传统服饰对新式礼服提供了重要的借鉴D社会习俗变化缓慢,带有鲜明政治色彩【解析】“服装已不按职位、身份

10、加以区别”说明服饰不再表现等级区别,“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体现了平等原则,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西方服饰,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传统服饰及新式礼服,故C项错误;民国建立引起服饰的变化,说明社会习俗变化快,故D项错误。【答案】A3民国初年各地离婚率上升,夏津县志云:“近数年来,结婚、离婚颇尚自由,通都大邑时有所闻。”对上述材料现象分析正确的是()A婚姻自由蔚然成风B民主共和深入人心C社会环境相对宽松D西式婚礼成为时尚【解析】民国初年尚未做到普遍婚姻自由,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论述的是婚姻观念变化,与民主共和思想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近数年来,结婚、离婚颇尚自由”说明社会对婚姻限制相

11、对自由,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西式婚礼的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C考点2|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1交通的变化(1)铁路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开平至胥各庄铁路建成通车。1888年,宫廷专用铁路落成。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列强激烈争夺在华铁路的修筑权。1909年,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民国以后,各条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但铁路建设始终未入正轨。(2)水运: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3)航空:1918年,福建马尾造船厂开始研制水上飞机:北洋政府拟订五大民航线路。2通讯的变迁(1)邮政业务清朝后期:1896年设“大清邮政局”,后设邮传部。民国时期:

12、1913年裁撤全部驿站,1920年参加万国邮联大会,后撤销外国在华开办的“客邮”。(2)电报电信清朝后期:1877年,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民国时期: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所改观。3交通和通讯变化的意义(1)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2)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便捷。正确认识铁路在中国的发展最早在中国兴建铁路的不是清政府,而是英国在19世纪70年代修筑的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京张铁路是中国自行设计修建的第一条铁路。近代交通事业的曲折发展史料一1879年,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

13、。李鸿章的奏请最初得到清政府的批准,随后便遭到顽固的王公大臣的群起攻击。他们说什么火车会“烟伤禾稼,震动寝陵(清朝皇陵)”,会“惊耳骇目,鬼神呵谴”。他们的结论是,铁路“为祖宗所未创,应当立予停止,以维国本而顺舆情”。面对强大的守旧势力,清政府的当权者撤销了原议,决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史料二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之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_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_200公里,只占14%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运经济、带动繁荣同时还

14、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周积明最初的纪年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研读史料史料一反映了洋务运动时期发展铁路交通的原因和艰难历程。由史料信息可知,此时洋务派兴办民用工业以解决军用工业资金、燃料不足等问题,李鸿章奏请开设铁路以解决运输燃料的问题;由可知传统观念和封建顽固势力阻碍近代铁路的兴建。史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特点。由史料二中可得出,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投资修筑的铁路长度大大超过了中国人自建铁路长度;86%的铁路控制在帝国主义国家手中,说明帝国主义国家控制了中国的铁路修筑权。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分析修建唐胥铁路的原因。简要分析近代阻碍我国铁路建设的主要因素。【提示】原因: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军事工业面临能源运输的困难。因素:传统观念和守旧力量的阻碍;清政府顽固派的迂腐守旧和政局动荡;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特点及认识。【提示】特点: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投资兴建的铁路长度大大超过了中国人自建的铁路;帝国主义国家控制了中国铁路修筑权。认识:铁路是世界科技进步与工业革命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改变落后的局面,推动中国经济走向近代化;便于帝国主义对中国输出资本和掠夺财富,加深了中国经济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