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8咬文嚼字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5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55850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8咬文嚼字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8咬文嚼字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8咬文嚼字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8咬文嚼字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5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8咬文嚼字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8咬文嚼字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8咬文嚼字课时演练促提升 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婵娟(chn)垂涎(xin)援例(yun)咬文嚼字(jio)B.憎恶(zn)蕴藉(ji)剥啄(zhu)锱铢必较(z)C.岑寂(cn)尺牍(d)灞桥(b)不胜枚举(shn)D.斟酌(zhn)付梓(z)没镞(c)下乘作品(shn)解析:D项,“镞”应读“z”,“乘”应读“chn”。答案:D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在那荒唐的十年中,说谎的艺术发展到了的程度,谎言变成了真理,说真话倒犯了大罪。(2)自三代以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宋,鞭挞扬马,只有你一人而已。(3)孔子弟子者七十多人,其

2、中谁是最贤能的呢?A.登堂入室登峰造极千古独步B.登堂入室千古独步登峰造极C.登峰造极千古独步登堂入室D.千古独步登堂入室登峰造极解析:“登峰造极”,登上峰顶,到达最高处,比喻水平达到最高点。“登堂入室”,学识、技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千古独步”,指独具风格,无与伦比,形容造诣之深。可以从三个成语使用对象的角度辨析。答案:C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由于古籍善本页数繁多,出于保护文物的需要,使观众只能隔着玻璃柜观看由布展人员事先翻好的一两页,不能随意翻阅浏览。B.在相对开放自由的话语空间中,新词集调侃、讽刺、揶揄于一体,是民间智慧的大爆发,体现了公众在公共事件中

3、的情感和意愿。C.感恩节在中国魅力尽失,是因为它没有契合中国消费者的购物的热情,而这同样也是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日渐式微的重要原因。D.假期安排是否能够让公众满意,关键不在于是否借调周末形成黄金周末,而是在于保障现有法律制度规定下的带薪假期落实到位。解析:A项,成分残缺,删除“使”。C项,搭配不当,“热情”改为“需求”。D项,不合逻辑,一面对两面。答案:B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朱光潜在谈美一书中还谈论了美感与快感的区别, ,。,它不包含功利目的,它使人暂时忘记自我而专注于欣赏对象。所以说,艺术可以使人出世。那么这只是快感而不是美感区分了这两种极易混淆的

4、感觉指出“美感经验是直觉的而不是反省的”当我们感觉到高兴而联想到自身的欲望时美感不是普通的感官刺激用“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这一生动的比喻A.B.C.D.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比较选项入手。从横线后的句子“它不包含功利目的”看,只有句与之衔接最恰当,这样可以排除B、D两项。再看A、C两个选项的语句组合,为一组,为一组。能与前文连接的是。答案:A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谈读书(节选)朱光潜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是获得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是全人类的事。每门学问到了现在的阶段,是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被湮没,

5、全靠书籍记载才流传下来。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我们就现阶段的文化学术求前进,必定以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为出发点。如果抹杀过去人类已取得的成就,我们说不定要把出发点移回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纵然能前进,也还是开倒车落伍。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短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有了这种准备,一个人才能在学问途程上作万里长征,去发现新的世界。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拖累,可能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

6、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肤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个图书馆,其中真正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的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柏

7、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的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耗战”。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可以作为每个读书人的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

8、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选自社会科学论坛,有删改)5.下列关于“书籍”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书籍使读者重温了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受用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B.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C.书籍是记载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使其不被湮没的工具。D.书籍是一种可以帮助人的学习工具,但也可能变成我们研究学问的障碍。解析:A项,第段原句“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短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人辛苦获

9、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表述的是“读书”,而非“书籍”。答案:A6.下列关于“学问”和“读书”的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要获得学问,不一定只靠读书,但读书是获得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B.一个人通过读书,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从而获得必要的学问。C.要想在文化学术方面求得发展,就必须研究过去人类已得的学问。D.读书可以帮助人获得学问,但如果缺少正确的方法,也可能阻碍人获得学问。解析:C项,这是文化学术与学问的关系,而非读书与学问的关系。答案:C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因书籍难得,所以我国古代学者一生只能研究一部经书,但由于读得专而精,因此取得

10、了巨大成就。B.现在每种学问的书籍都非常多,但必须读的著作只有几部,初学者不能贪多求全而放弃了基本要籍。C.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因此我们必须选择经典作品仔细阅读并深入研究。D.书既可以多读,也可以少读,不能以读的数量的多少来衡量读书的质量。少读如果彻底,对人的作用也很大。解析:A项,原文第段“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并不是一生只研究一部经书;B项,第段“其中真正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并不是说必须读的著作只有几部;C项,所读之书要选得精,并不代表一定要选择经典作品阅读。答案:D三、语言运用8.请仿照画线语句,另写两个句子,

11、与原句构成排比。凡是艺术家都不宜只在本行小范围内用功夫,须处处留心玩索,在别种艺术之中玩索的一种意象,让它沉在潜意识里去酝酿一番,然后再用他的本行艺术的媒介把它翻译出来。书法家可以从剑的飞舞之中得到一种特殊的筋骨来宣泄情感,。解析:从画线的语句和要填写的文字在文段中的位置看,所写文字是举例并诠释“再用他的本行艺术的媒介把它翻译出来”,所给示例为“书法家”,就此可以联想到画家、雕刻家、舞蹈家、音乐家等。答案示例:画家可以从黄钟大吕之中得到一种特殊的胸襟来增进气势雕塑家可以从霓裳羽衣中得到一种特殊的神韵来传达思想9.下面是关于“白居易的诗歌理论”的材料。请根据上下文,在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

12、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每句不超过20字)白居易一生不仅留下近3 000篇诗作,。他把诗歌比作果树,提出了“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著名论点。情是诗的内容,义是诗的社会效果。他分析了诗歌创作中的感情活动,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又说:“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认为情感活动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要密切联系当时社会的“政”。解析:解答这个题目,可以抓住语段的前后照应处。根据“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和横线前后的内容,第一空,应从理论角度思考;第二个空应填“言和声是诗的”,苗和华(花)是一个果树最明显的部分,所以说言和声是

13、诗的表现形式;第三个空也有照应处,前文有“大凡人之感于事”,据此可揣摩出应填的大致内容。参考答案:还提出了一整套诗歌理论言和声是诗的表现形式而是缘起于社会生活中的“事”10.清代学者褚人获坚瓠集载:一天晚上,云淡风轻,苏东坡和黄庭坚对月赏梅。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亦在。于是,苏小妹、苏东坡、黄庭坚三人论诗,小妹言:“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若联作五言句,各于中间加腰,以何为妙?”东坡沉吟捋须,哦曰:“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佳。”小妹笑云。黄庭坚思忖良久,拱手试云:“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亦不佳。”小妹又笑云。东坡、山谷(黄庭坚号山谷道人)转向小妹,看小妹小妹又是一笑,轻轻吟道:“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东坡、山谷复吟、品鉴,皆叹神妙。请问苏小妹填的这两个词神妙处何在?请简要加以分析。(100字左右)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可以从苏东坡、黄庭坚两人的用词和苏小妹的评价入手体会其“不佳”的原因。比较“扶”与“摇”“舞”的区别,体会“失”与“映”“隐”的表意效果。答案示例:“扶”“失”是两个动词。因为一个“扶”字将无形的微风人格化,微风恰似一个美女,依扶细柳,婀娜多姿;梅花朵朵,消失在如水如银的月光中,突出了月光的皎洁迷人。“扶”“失”二字,与“云淡风轻”的情境相符,创造了一种似乎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