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12 苏武传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55679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12 苏武传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12 苏武传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12 苏武传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12 苏武传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12 苏武传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12 苏武传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12 苏武传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 苏武传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鉴赏:首联着笔就写苏武突然见到汉使,得知他已经获释可以回国时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魂销”二字栩栩如生地描绘出苏武当时内心与外在的非常情态。这句是苏武生前事迹的一个特写镜头。接着写苏武庙中的建筑与古树本是无知物,它们都不知道苏武生前所历尽的千辛万苦,寄寓了人心不古、世态炎凉的感叹。颔联是用逆挽法来追忆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怀念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从广阔的空间角度来写苏武留胡时内心与外在动态、环境。颈联两句是从相隔遥迢的时间的角度上写苏武出使和归国前

2、后的人事变幻。苏武出使是汉武帝为之赐节饯行,他自己那时也正在壮年,可是归汉之“回日”,汉室江山虽然依旧,然而人事却迥然有异于前了,这里面包含了极其深沉的感情。尾联是说苏武归汉后,倍加怀念汉武帝,因为派他出使的汉武帝已寝居茂陵作古,不能亲眼见他完节归来,表彰其爱国赤心。这样就使他更加为岁月的流逝而伤叹。1注音厩监(ji)姊妹(z)弓弩(n) 地窖(jio)仓廪(ln) 车辇(nin)啮雪(ni) 喟然(ku) 2写对字形 写法归纳(1)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苏武留胡19年,经历坎坷曲折,汉与匈奴的关系错综复杂。作者抓住苏武经历中的关键之处,运用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使苏武这个人物跃然纸上。

3、作者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2)对比手法的运用。为了突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着重写了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副使张胜,一个是为虎作伥的卫律,一个是曾为朋友的李陵。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拜倒在敌人脚下。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动人的、高大的民族英雄形象。(3)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苏武的语言也具有典型意义。如卫律逼降时,说:“副有罪,当相坐。”苏武斥责说:“本无谋,又非亲

4、属,何谓相坐?”使卫律哑口无言,只得无耻地“举剑拟之”,但苏武岿然不动。又如,李陵劝降,苏武仍然不为其情所动,表示“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表现出至死不屈的品德。写法精讲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小说、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同样,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成功的细节描写会让读者印象深刻,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微写作训练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

5、、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小说、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同样,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成功的细节描写会让读者印象深刻,提高文章的可读性。请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写一个熟悉的场景,刻画一个人物的形象。_答案:(示例)老人在安静的环境里琢磨着他的手艺。拿起一块木料,先是顺着纹理仔仔细细地端详,用指腹摩挲着纹路,然后刨木。桶身处宽长,桶沿窄短,疏密有致。上墨线时,老人的手一下一下有规律地摆动,一道黑色渐渐成型,不用尺量,那定是精准的。可谓“超乎技而近乎道”。在满地盛开的刨花与原木清香中,老人指点着自己的

6、江山。如梨园戏骨,一个转身便做到了极致。老人手中的箍桶,不是商品,而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艺术品。课内素材 两千年前,他在北海边上,杖节牧羊,坚守着热爱祖国、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在饥寒交迫中艰难地生存着,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其气节,令人肃然起敬。这就是苏武,其英名永载史册。延伸阅读遥想苏武在匈奴凌厉的风,从遥远的后方吹向遥远的前方,从未停歇。随风飘摇的草叶,青了又绿,绿了又黄,在一遍遍的轮回中承受着沉浮。使命犹存乎?这又是第几个年头了呢?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倚着一块饱经风雨的石头,凝视一望无垠的草原,在心里轻轻地问。苍苍茫茫,在这荒无人烟的塞外

7、,没有人回答,也没有人能回答。只有他手中紧握着的节杖上,那没了旄牛尾的丝绦,随风摇曳,似在轻声应和着:很多年了,已经很多年了啊这个名叫苏武的孤独者,从前拥有锦缎织就的坐席,也拥有舒适温暖的家。但是,在许多年前的一个日子里,至高无上的大汉天子选择了他,持旌节奔赴屡起战火的荒蛮之地寻找可能的和平。于是,当年的中郎将苏武毅然上路了,以正使身份出使匈奴,去做一件天子期待,有利社稷,造福百姓,泽被四方的事情。出发的那天,送行的场面真是盛况空前。长安城内,十里长街鼓乐喧天,大汉天子执手相送这是多么大的恩宠!百官把酒相贺,亲朋吟诗唱和这是多么高的荣誉!百姓自发相送,妇孺含泪祈祷和平这是多么神圣的使命!认识的

8、、不认识的送行者,溢于言表的期盼、艳羡或嫉妒,犹如长安街官道上新铺的黄土,一一掠过他的眼帘。车里,他静静地坐着,任凭车身颠簸摇晃,任凭思绪随风飞扬,却依稀看到了阳关之外,前路丛生的荆棘和险隘。节杖被牢牢抱在怀中,那是皇帝托付给他的代表国家使命与责任的象征;一簇簇蓬松轻柔的旄牛尾仿佛重若千斤,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车别长安,转头回望,天是湛蓝的,只有几缕缠缠绵绵的云缭绕在长安城门金碧辉煌的飞檐上,依依不舍,像他的一怀离愁,欲言又止,欲去还留;一出阳关,毕竟难觅故乡、故土、故人啊黄鹄一远别,千里顾徘徊。当时是怎样的心情?时隔太久,连他自己也说不清了“咩咩”调皮的小羊羔,在快乐地跳跃着,试图追逐过往

9、的大雁。那人字形的一列大雁,可是冬去春回的大雁?是否来自我日思夜想魂牵梦萦的长安?他们是否看到了我的国,我的君,我的家?是否栖息过大汉天子红色的宫墙?是否看到了长安街上歌舞升平的景象。雁,无言,落寞地飞走了,而那寒风激起的千万思绪,却久久地萦绕在他的心头。我的君王,我的家人,我的朋友,你们是否还记得,在这遥远荒蛮的塞外,还有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在眺望家乡?从出使到被扣留,劝降的人来了一拨又一拨,威逼利诱了一次又一次。降,也许仅需一种态度,就意味着自由;而守,需要舍身求义的凛然,结局则将是客死他乡。一进一退之间,天壤之别呀!然而,身为大丈夫,贵为和平正使,苏武岂可舍义求降?死又何足惧?只是,对于常

10、人来说,也许选择生容易,选择死难;而对苏武而言,慷慨赴死易,不辱使命难啊!在这远离故土、人迹罕至的流放之地,如何像晏子使楚那样完成使命?这种去国怀乡的愁绪,如久降不歇的飞雪,染白了他的眉须;这种日思冥想的胸臆,似岁岁枯荣的野草,生长在他的残生;这种壮志难酬的痛苦,像关外的严寒,折磨得他生不如死我的君王,我的家人,我的朋友,你们是否知道,在这遥远荒蛮的塞外,还有一个默默守着使命的人,在渴望着达成心愿?饥寒交迫的冬夜里,世交故友李陵来了。听到一声长安乡音,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风开始呜咽,草也会抽泣。他乡遇故知啊,白眉苏武像婴儿般失声恸哭,老泪纵横。“人生如朝露,你又何必如此啊!”李陵的眼眶湿润了,

11、“你还在坚持什么?你被选出来,又被遗弃,你还要选择毫无希望的忠诚吗?”原来李陵也是来劝降的。“那是他们的选择,我无法改变。我所能做的是,坚守一个游子对故国的信念,坚守人臣对使命的承诺。我宁可玉碎,也决不瓦全!”牧羊人的心或许已经破碎,但依然坚如磐石。李陵羞愧啊,仰天长叹:“嗟呼,义士!”风停下匆匆的脚步,草歇息了飘浮的摇摆,黎明的曙光虽然迟缓,却终于来临。苏武目送渐行渐远的故友的背影,掉头凝视南方,依稀看见了前方逶迤而来的故国疆边。一、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初,霍氏(指西汉权臣霍光子孙)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之。霍

12、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书三上,辄报闻。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人为徐生上书曰:“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官防绝之。乡使福说得行,则国亡裂土出爵之费,臣亡逆乱诛灭之败。往

13、事既已,而福独不蒙其功。唯陛下察之,贵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发灼烂之右。”上乃赐福帛十匹,后以为郎。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霍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后车骑将军张安世代光骖乘,天子从容肆体,甚安近焉。及光身死。而宗族竟诛。故俗传之曰:“威震主者不畜。霍氏之祸,萌于骖乘。” (节选自资治通鉴)【注】突,烟囱。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A霍氏秉权日久秉:执掌B天下害之 害:陷害C客有过主人者 过:拜访D威震主者不畜 畜:容解析:B项,害:痛恨,忌妒。.2下列句子全为“霍氏诛灭”的原因的一项是(C)霍氏奢侈在人之右,众必害之霍氏秉权日久徐生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大将军霍光从

14、骖乘福独不蒙其功A BC D解析:说的是徐生上书说要抑制霍氏,说的是徐生没有蒙受皇恩。都不是霍氏诛灭的原因。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A徐生认为,人君倘若爱护臣子,就不该让臣子生活奢侈,并且不许他们长时期秉权。B霍氏诛灭后,徐福上书朝廷,说明自己察微知著,建议皇上抑制霍氏,论功更应受赏。C在文中“焦头烂额为上客”一语喻指揭发霍氏变乱的人受到封赏。D“贵徙薪曲突之策”的喻义是应该重视那些带预见性的意见,防患于未然。解析:B项,应是另外一人上书朝廷,而徐福是在霍氏被诛之前上书皇上抑制霍氏的。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译文:_(2)乡使福说得行,则国亡裂土出爵之费,臣亡逆乱诛灭之败。译文:_答案:(1)人奢侈就不谦虚,不谦虚就一定玷辱皇上;玷辱皇上也就是背叛天道。(2) 假如当初按徐福所说的做,那么国家不用分割土地出卖官爵,大臣也不会因叛乱而被诛灭了。参考译文:当初,霍氏奢侈,茂陵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