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感悟自然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粤教版必修3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55668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感悟自然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粤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感悟自然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粤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感悟自然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粤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感悟自然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粤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感悟自然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粤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感悟自然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粤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感悟自然单元综合检测(含解析)粤教版必修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达标检测(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A.模具/模样珊瑚/姗姗来迟差可告慰/差强人意B.牲畜/畜养瑕疵/龇牙咧嘴押解犯人/解甲归田C.颈联/脖颈花茎/不胫而走拾级而登/俯拾即是D.水泊/湖泊诧异/叱咤风云半身不遂/遂心如愿解析:读音分别为:A项,m,shn,ch;B项,ch/x,c/z,ji/ji;C项,jng/gng,jng/jng,sh/sh;D项,p,ch/zh,su/su。答案:A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翠峰一滴三江水,珠流万里入南洋。”珠江,孕育了无数的风流人物,见证了中华

2、民族的沧海桑田,叙说着一个又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思想的飓风一直激荡着广袤的华夏大地,珠江流域成为众望所归的近现代革命策源地。A.风流人物B.沧海桑田C.脍炙人口D.众望所归解析:D项,“众望所归”指众人的信任与希望归向某人,不能用来修饰“策源地”。答案:D3(2011大纲全国高考)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B.历时三年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一次成功的国情大盘点,其数据将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政府的相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C.失眠是指因睡眠时

3、间不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而出现的不舒服的感觉,应对失眠需要了解相关的睡眠卫生知识,进行自我调护。D.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教风和学风建设,而中小学是人生品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这样的活动应着力于中小学就要抓紧抓好。解析:A项,“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特色的风格”中“呈现”缺宾语;C项,“失眠是感觉”,主宾搭配不当;D项,句式杂糅,应去掉“就要抓紧抓好”或把“着力于”改为“在”;“中小学”与“重要时期”搭配不当。答案:B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也许是由于狭窄弯曲的加查峡谷把顺谷而上的印度洋暖湿气流断然截住,翻过布达拉山,放眼一望,景色发生了很大

4、的变化。村庄和小镇散落其间,到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东一堆西一堆的沙丘散布在宽阔的河谷里,如同一个个令人头疼却又无奈的脓包。很多村子里还保留了许多刷了白灰的土坯老房子,低矮而狭小,简洁而朴素,一如“西藏”在人心里的印象。一块块田地铺在河谷里,田埂上高大的柳树一排排纵横林立,为这些珍贵脆弱的耕地防风护沙。山上的灌木更少了,山坡上薄薄地覆盖着一层干黄的草皮。宗教建筑已经遍地皆是了,不经意间寺庙的鲜艳红墙就鹤立鸡群般从灰白、低矮的藏式民居里脱颖而出,以极大的反差显示出了自己地位的尊崇。A.B.C.D.解析:注意作者观察景物的角度和顺序,由上到下,由面及点。作者站在布达拉山从上往下看,首先看到的是从“

5、山上”到“山坡”的景色,然后是凸起在田地上的“沙丘”,再是沙丘下的“田地”;写田地上的村庄和建筑,其中句是总写,句写民居,句写散在民居中耀眼的宗教建筑。答案:D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22分)走向大自然王充闾“人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这句诗因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阐发而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在海德格尔那里,“诗意”已远不只是一种艺术追求,而成为解决人生价值和意义问题的重要依据,成为生命的哲学,它的终极思考是人生的诗化,是使有限的生命寻得永恒的家园。悠悠万物,生息繁衍,无始无终,而每一个人只是这世界上的短暂的过客,人在大地上的居住只是匆匆过客的短暂居停,而要使这短暂的存

6、在超越瞬间而走向永恒,走向自由,就理应把存在审美化,使之与自然和谐,融为一体,用海德格尔的话讲就是“通过原一,大地和天空,神圣者和短暂者统一于一”。由此便产生了原根意义上的诗性。其实,在中国,从庄子、屈原到李白、杜甫、王维、苏轼,从诗经、乐府到唐诗、宋词,诗人们一直行进在寻求存在的诗化和诗化的存在的漫漫长路上。这些诗哲留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一幅幅风景画,它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情绪,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它是人“诗意地居住”的情怀,是对自然的审美观照。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能与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虔敬与敏锐的审美感受力相比。我走过许多名山大川,游过不少奇观胜境,每当徜徉于大自然赐予我们的这一片敞开的大地

7、上,前人对于自然的盛赞之情便从心中涌出。这些美的诗文往往成为我精神上的导游,引我走向那些人与自然互相交流互相融合构成的审美境地,从古老的文明中寻求必然,探索内在超越之路。这时,我也总会产生一种生命还乡的欣慰与生命谢恩的热望。我把这种感觉写下来,于是有了那些渗透生命体验和人生归宿感的写景抒情的文字。曾经游黄山,走西湖,看绍兴禹陵,追长岛诗踪在那些留着千百年来许许多多诗心墨痕的所在,我往往是因“蜜”寻“花”,并不想按照景点导游图的指点挤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为“到此一游”而排队拍照,而宁愿在景深人静处长久伫立,脚踏在实实在在的自在的敞开的大地上,一任尘封在记忆中的此一景的诗文涌动起来,与那些曾经在这

8、里驻足的诗人对话,心中流淌着时间的溪流,在冥蒙无际的空间的一个点上,感受着一束束性灵之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山水间,大自然与那一个个易感的心灵共同构成了洞穿历史长河的审美生命、艺术生命,“天地精神”与现实人生结合,超越与“此在”沟通。大自然,成为人们的生命之根、力量之源、艺术之泉。我也曾经来到许多前人未曾涉足的山水之中。在那些未经开发的、原始粗犷的自然景观中,蕴藏着一种野性的力量,一种蓬蓬勃勃的生机,并且总是在熏染着、启迪着、暗示着人们,给人以旺盛的、健朗的生命活力,给人以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给人以冬春相继的乐观信念。千里瀚海、万顷荒原、巍巍高山、莽莽苍穹,这样一些在时间上悠远,在空间

9、上浩大的景物,往往成为可以与之直接对话的生命之灵。“保护、保存”大自然给我们的恩赐,是我们“诗意地居住”的前提,是我们以性灵之光驱逐黑暗,让大地不再被遮蔽的路径。然而,作为自然之子的人类却往往忽视和忘却了大地的恩泽,野蛮地践踏它,当大自然失去了青春、活力和平衡时,它会痛苦而愤怒地对人类实行报复,这种报复又立即会使人类陷入尴尬的困境。我曾经对践踏和破坏大自然的行为表示愤怒,为那些戕害大地也贬低自己的人感到沉重,有时,我甚至想,假如工业文明的物欲满足是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那么,宁愿让自然美景再沉睡百年,直到人类的“居住”真正成为诗意的居住。无论如何,山水万物与我们同在。诗人何为?诗人使人达到诗意

10、的存在。似乎读懂了庄子,也读懂了海德格尔。又似乎与荷尔德林长谈,吟着他的诗,“我们每人走向和到达/我们所能到达的地方”。(有删改)5在第段中,“存在的诗化”和“诗化的存在”的含义各是什么?(6分)解析:联系第段中的“诗意已远不只是一种艺术追求,而成为解决人生价值和意义问题的重要依据”和第段中的“而要使这短暂的存在超越瞬间而走向永恒,走向自由,就理应把存在审美化,使之与自然和谐,融为一体”这两句话来作答。参考答案:“存在的诗化”指人类生存的审美化,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诗化的存在”指在艺术创造中关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6在第段谈到,作者往往是因“蜜”而寻“花”,联系上下文,谈谈“花”“蜜”各

11、指什么。(6分)解析:联系第段和第段,“蜜”与“花”就是“艺术、自然与人生”。参考答案:“蜜”指古老文明中那些体现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艺术创作,“花”指大自然与心灵共同构成的审美生命、艺术生命。7作者在第段中是从哪些角度来表达文章主旨的?根据文章的主旨,假如作者“在新疆,行进在茫茫瀚海之中”,你认为作者会想到什么?(6分)解析:从人和自然的关系这个角度作答。参考答案:(1)第段从历史人文的角度表达出自然的审美意义和价值。第段从时空的角度揭示出自然是生命之灵。(2)个体有涯的生命,融入无涯的天地之中,走向大自然。8下列对这篇文章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作者从人类生存价值和意义的角度来探讨

12、人与自然的关系,“原根意义上的诗性”是指人类应超越瞬间,走向自由,实现“诗意地居住”。B.自古以来,中国历代文人一直在追求着人类生存的终极目标,在他们所留下的“一幅幅风景画”中就体现出审美观照的自然和自然的审美观照。C.作者认为对自然的践踏、破坏的行为,其实质是对人类生存价值和意义的反动。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真正实现“诗意地居住”。D.“我们每人走向和到达/我们所能到达的地方”在文中的意思是指个体价值的实现应该与人类的生存意义结合在一起,“走向大自然”,回归到永恒的精神家园。解析:A项,“原根意义上的诗性是指人类应超越瞬间,走向自由,实现诗意地居住”有误。答

13、案:A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2题。(26分)岳桦第一次去长白山,是1995年的夏天。也只有从那时起,才知道岳桦是一种树的名字。那是一种只在长白山上才有的树。那时的长白山,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所以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景点”,许多人去长白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去看天池。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所以一爬上汽车,人们的心和飞旋的汽车轮就达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直奔峰顶。尽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树、好景色层出不穷,似乎都与我们无关。过后,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还算清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糊的虚影,如一张张焦距没有对准的照片。只

14、有那些岳桦树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惊奇。接近山顶时,我无意中将疲惫的目光从嘈杂的人群转向车外,突然,我感觉到,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那些树,纷纷地沿着山体将身躯匍匐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树梢吃力地翘起。在透明的,微微颤抖的空气里,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强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这些树的名字,就叫做岳桦。本来,树与树并立于一处时应该叫做林或森林,但许许多多的岳桦树并存一处时,我们却无法以“林”这个象形字来定义这个集体。因为它们并不是站立,而是匍匐,像一些藏在掩体下准备冲锋或被火力压制于某一高地之下的士兵那样,

15、集体卧伏于长白山靠近天池的北坡。如果非给它们一个词汇不可的话,或许叫做“阵”及“阵营”更合适一些。那么,构成这个巨大阵营的,到底是怎样的一支队伍?它们到底肩负着怎样的使命?我不知道白桦和岳桦在血缘上有什么联系,不知道它们到底是不是同一种植物,但我坚信,它们彼此是迥然不同的,就算当初它们的生命基因都来自同一棵白桦树上的同一颗种籽。白桦树生在山下,与溪水、红枫相伴,过着养尊处优、风流浪漫的日子,风来起舞,雨来婆娑,春天一顶翠绿的冠,秋日满头金色的发,享尽人间的艳羡,占尽色彩的风流,如幸运的富家子弟,如万人追捧的明星。而岳桦却命里注定地难逃绝境,放眼身前身后的路,回首一生的境遇,却是道不尽的苍茫、苍凉与沧桑。有人断言:“性格决定命运。”暂不说这句话用于人是否准确,但用到树上,肯定是不准确的,实在讲,应该是命运决定了性格。岳桦之所以看起来倔强而壮烈,正是由于它们所处的环境的残酷。想当初,所有的桦都是长白森林里白衣白马的少年,峰顶谷底任由驰骋。后来,那场声势浩大的火山喷发,将所有的树逼下峰顶,就在向下奔逃的过程中,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