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复习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27510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复习试题(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复习试题(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复习试题(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复习试题(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复习试题(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复习试题(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 23《愚公移山》复习试题(新版)新人教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愚公移山复习试题2011年精选题1. 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惩(chng)山之之塞(s) 遂率子孙荷(h)担者三夫 B.京城氏之孀(shung)妻 始龀(chn),跳往助之 C.高万仞(rn) 曾(chng)不能损魁父之丘 D.河曲智叟(su) 一厝(cu)朔东2. 下列加横线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杂然相许(赞同) 寒暑易节(交换) B.何苦而不平(愁)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C.而山不加增(加大) 惧其不已也(停止) D.方七百里(周长) 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3. 下列句中加横线的“之”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笑而止

2、之 B.跳往助之 C.惩山北之塞 D.操蛇之神闻之4. 与“河曲智叟亡无应”中“亡”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B.甚矣,汝之不惠 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一厝朔东5. 给下列各句找出正确的译文。 (1)帝感其诚( ) A.天地感到了他的诚心。 B.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A.于是率领子孙和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B.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 (3)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A.一直通向豫州南部,达到江水南边 B.一直通向豫州南部,达到扎水北边6.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3、:“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读下列文句,体会加横线的虚词,哪些可读得稍重些,哪些只宜轻轻带过。将重读的在括号内注明“重”字。 (1)北山愚公者( ),年且( )九十,面山而( )居 (2)以君之( )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2.解释下面加横线词的词义。 (1)聚室而谋( ) (2)投诸渤海之尾( ) (3)始一反焉( ) 3.“如太行、王屋何?

4、且焉置土石?”这两个疑问句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意思是 ? 4.试用原文中的有关语句填充下面这段分析性文字。 愚公虽到了“ ”的高龄,但还要率全家人去“毕力平险”,这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首先有着明确的目的和远大的抱负:要解决“ ”这一交通不便之苦,要实现“ ”的明确目标。他不冒然行事,能先与家人商议。当提出移山的主张后,立即得到了子孙们“ ”的反应。这时其妻“献疑”,又促使他考虑得更周全。最后得到了“ ”的主意才开始行动。愚公不顾年迈力衰,亲自参与“ ”这样的艰苦劳动,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精神可嘉,令人深受启发。5.有人认为愚公的确很愚,智叟的确很智,你赞成这种说法吗?

5、请谈谈你的观点。 7.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 )。 A.有不可动摇的决心 B.有无穷无尽的子孙 C.这两座山不会再增高 D.有操蛇之神的帮助 2.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

6、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果由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3.对下面句子理解错误的一句是( )。 A.曾不若孀妻弱子 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B.虽我之死 虽然我死了。 C.无陇断焉 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 D.惧其不已也 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4.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填写) 。5.说明愚公驳倒智叟的一句是 。6.结尾说天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

7、诚”指的是什么? 。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桓公观于厩,问厩吏曰:“厩何事最难?”厩吏未对,管仲对曰:“夷吾尝为圉人矣,傅马栈最难:先傅曲木,曲木又求曲木;曲木已傅,直木无所施矣。先傅直木,直木又求直木;直木已傅,曲木亦无所施矣。” (管子小问篇) 注厩:马房。夷吾:管仲的表字。圉人:养马的人。 1.解释下面加横线词。 (1)桓公观于厩( ) (2)傅马栈最难( ) (3)曲木又求曲木( ) 2.翻译下面句子。 直木已傅,曲木亦无所施矣。 3.请你概括这一篇寓言的寓意。 9. 有位花匠院子里的葡萄藤结了不少叉大又甜的葡萄,他高兴极了,很想与人分享这些果实,便摘了一些送给邻居。首先,他送给一

8、位商人,商人一边吃一边说:”好吃,好吃!多少钱一斤?“花匠又把葡萄送给一位干部,那干部接过葡萄后沉吟良久,问:”你有什么事要我帮忙吗?“花匠又把葡萄送给一位少妇,她有横线意外,而她的丈夫则在一旁一脸的警惕。花匠回到家很纳闷:“我只是想让大家尝尝鲜,怎么就会产生那么多的误会?” 你有过类似的经历、感受或见闻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以“我们需要理解”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300字。10.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庄公以为文弗过也,使之钩百而反。颜阖遏之,入见曰:“稷之马将败。”公密而不应。少焉,果败而反。公曰:“子何以知

9、之?”曰:“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庄子外篇达生 1.解释下面加横线词语。 (1)使之钩百而反( ) (2)稷之马将败( ) (3)公密而不应( ) 2.翻译下面句子。 (1)东野稷以御见庄公。 (2)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3.概括这一篇寓言的寓意。 1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悠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 (孟子万章上) 注子产: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校人:管理池沼的

10、小吏。圉圉:疲乏的样子。罔:欺骗。 1.解释下面加横线词。 (1)反命曰( ) (2)始舍之( ) (3)少则洋洋焉( ) (4)悠然而逝( ) (5)孰谓子产智( ) (6)得其所哉( ) 2.翻译下面句子。 (1)少则洋洋焉。 (2)故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 3.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12. 和谐就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一支曲子因和谐,便格外悠扬动听;一幅图画因和谐,便特别赏心悦目;一席谈话因和谐,便让人如沐春风温馨的家庭、美丽的校园都因和谐而让你倍感亲切。请以“走进和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来表达你对家庭或校园中和谐美的体验。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题白拟。不少于300字。1

11、3. 愚公移山选自 ,体裁是 ,本成语故事说明了 的道理。作者 ,名 ,郑国人,战国前期 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14. 给加横线字注音始龀( ) 穷匮( ) 厝 ( ) 万仞( ) 魁父( ) 亡以应( )15. 用原文回答问题:、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愚公认为移山能够成功的理由是: 16.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与河曲智臾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17. 仔细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

12、曰:“汝心直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敢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1、指出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甚矣,汝之不惠。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D、河曲智叟亡以应。2、为下列句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河曲智叟:A、老人 B、妇女 C、男子 D、老头汝心直固:A、心里 B、思想 C、做法 D、言论何苦而不平:A、苦于 B、痛苦 C、愁 D、怕曾不若孀妻弱子:A、竟然 B、并、乃 C、曾经 D、可曾3、选出翻译有错误的一项 ( ) 甚矣,汝之不惠。译文:你可太不聪明了。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