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生物复习 阶段综合检测二 第四单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26643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生物复习 阶段综合检测二 第四单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考生物复习 阶段综合检测二 第四单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考生物复习 阶段综合检测二 第四单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考生物复习 阶段综合检测二 第四单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考生物复习 阶段综合检测二 第四单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生物复习 阶段综合检测二 第四单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生物复习 阶段综合检测二 第四单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阶段综合检测(二)(第四单元)(6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5盐城学业考)在森林古猿进化成人的过程,发生的最显著变化是()A.直立行走B.使用工具C.群居生活D.脑容量增加【解析】选A。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越来越发达、语言的产生。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直立行走是人类脱离森林束缚,开拓新家园的标志,是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基础。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故选A。2.(2014枣庄学业考)“请不要在孕妇身旁吸烟”,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会通

2、过孕妇影响胎儿。孕妇和胎儿之间联系的“纽带”是()A.卵巢B.胎盘C.子宫D.输卵管【解析】选B。本题考查胚胎的发育及女性生殖器官的作用。精子与卵细胞在输卵管里融合为受精卵,在由受精卵分裂发育成胚泡的过程中,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卵细胞的卵黄;胚泡进入子宫植入子宫内膜后,胚泡中的细胞继续分裂和分化,逐渐发育成胚胎,胎儿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是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体外的。因此烟中的有害物质会通过胎盘、脐带进入胎儿体内,影响胎儿健康。3.人都是从“哇”的一声啼哭来到世上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胎儿在母体内已开始了呼吸运动B.人自出生后

3、体内的血液才进行循环C.婴儿出生时神经系统已发育完善D.出生后吸食母乳能增强婴儿免疫力【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对人的生殖的认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母体的乳汁中含有一些抗体。胎儿在母体内需要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是通过胎盘进行交换得到和排出的,在母体内已经进行血液循环,人的神经系统在出生后才逐渐发育完善。【知识拓展】为什么婴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1)胎儿的身体在母体内处于蜷缩状态,胸腔很小,肺内没有空气。(2)婴儿刚出生时,由于环境的变化,胸廓突然扩大,肺也随着扩张。这时候,婴儿才第一次吸入空气。(3)吸气之后,与吸气有关的肌肉舒张,胸廓就缩小,肺随着回缩,迫使肺内的部分

4、气体排出体外。(4)当气体由肺排出,经过喉部,冲击喉腔中的声带时,引起声带的振动而发出声音婴儿的第一次“啼哭”。4.(2014株洲学业考)人体新生命诞生于图中的哪个结构()A.B.C.D.【解析】选C。本题考查新生命的形成。新生命的起点是受精卵,受精卵形成于输卵管,因此,新生命诞生于输卵管中。5.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身体发育发生了明显变化,其特征不包括()A.大脑开始发育,并出现区分男女性别的特征B.性器官迅速发育,性激素分泌增多C.身高突增,心脏和肺等器官功能也明显增强D.心理上出现从疏远异性到对异性产生好感的变化【解析】选A。本题考查青春期的发育特点。青春期性器官迅速发育,性激素分泌增

5、多,开始出现第二性征;青春期身高突增,心脏和肺等器官功能也明显增强;青春期心理上出现从疏远异性到对异性产生好感的变化;在胚胎时期大脑就开始发育,并出现区分男女性别的特征。6.小强没吃早饭,接近中午时感到头晕,你建议他补充什么食品以最快获得能量()A.面包B.鸡蛋C.火腿D.花生【解析】选A。本题考查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鸡蛋和火腿中富含蛋白质,花生中脂肪较多,面包中糖类比较多,而人体的能量主要来自糖类的分解,小强没吃早餐,接近中午时感到头晕,是能量供应不足引起的,所以吃面包较好。7.下列食物成分中,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A.蛋白质B.糖类C.脂肪D.维生素【解析】选D。本题考查食物的营养成分在

6、人体中的作用。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包括: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等,其中,糖类、脂肪、蛋白质能为人体提供能量,又是人体细胞的组成成分;水和无机盐是细胞的组成成分,但不供能;维生素既不供能,也不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原料,但是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缺乏时甚至会患病。8.吃饭时随意谈笑,食物可能误入气管,原因是()A.会厌软骨盖住了食道入口B.会厌软骨未盖住喉的入口C.两条声带之间有裂隙D.软腭未盖住喉的入口【解析】选B。本题考查呼吸和吞咽的关系。咽是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呼吸时,会厌软骨像抬起的盖子,使空气畅通无阻;吞咽时,又会像盖子一样盖住喉口,以免食物进入气管。若吃饭时随意谈笑,会厌

7、软骨会来不及盖住喉的入口,食物会误入气管,引起剧烈咳嗽,严重时还会堵塞气管,导致生命危险。9.法医判断死婴是否为产前死亡的方法之一是将死婴的肺剪下一块,投入水中,下沉者为产前死婴,因为()A.肺泡内充满了痰液B.肺泡被血块堵塞C.肺未吸入空气呈实体状态D.婴儿肺的质量大【解析】选C。蜷缩于子宫中的胎儿,胸腔的容积很小,肺内不含有空气而仅有少量的液体,出生后,躯体伸展,胸廓扩张,同时呼吸肌开始收缩,使胸腔容积增大,肺也被动扩张,空气才进入肺,由于产前婴儿未进行呼吸,所以肺未吸入空气呈实体状态,因此将其肺投入水中时下沉,如果是产后死婴,其肺就会浮于水面。10.呼吸时,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的原因是()

8、A.肺泡内有氧气,血液里没有氧气B.肺泡收缩产生的压力C.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产生的压力D.肺泡内氧气浓度高于血液中氧气的浓度【解析】选D。本题考查气体交换的原理。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一直到平衡为止,肺泡内氧气浓度高于血液中氧气的浓度,呼吸时,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11.空气中PM2.5的含量是监测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人体吸入后经呼吸道进入肺,甚至进入血液,引发疾病。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公布PM2.5指数能引导公众关注空气质量B.PM2.5指数越高说明空气质量越好C.咽喉炎、咳嗽、哮喘等

9、是由病原体引起的,与PM2.5无关D.PM2.5自肺泡进入血液只需穿过一层细胞【解析】选A。本题结合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考查空气污染的危害等。PM2.5可引发咳嗽、哮喘等疾病,PM2.5指数越高说明空气质量越差,因此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肺泡壁和毛细血管的管壁都是由一层细胞构成的,PM2.5由肺泡进入血液需要穿过两层细胞。12.贫血患者常常表现出精神委靡、食欲缺乏、心慌气短、面色苍白等症状,主要原因是()A.血液运输氧的能力降低,影响体内各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B.血液运输营养物质的能力降低,影响体内各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C.血液中动脉血过少,血液运输氧的能力降低D.血液中静脉血过少,血液运输氧的能力降低

10、【解析】选A。本题考查红细胞运输氧的功能和贫血的原因。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贫血是红细胞数量过少或者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含量过少引起的。红细胞是通过其中的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来运输氧的。贫血患者血液运输氧的能力差,影响体内正常生理活动,而出现头昏、乏力等症状。13.如图为人的胃部血液循环示意图,若A、B、C为对应血管中的血流速度,则下列血液流速关系式表述正确的是()A.AB=CB.A=CBC.BACD.ACB【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三种血管内的血流速度。由图可知,血液由A流向B,再由B流向C,所以A为动脉,B为毛细血管,C为静脉。动脉管内血流速度最快,毛细血管管内的血流速度最慢,静脉

11、介于二者之间。14.如图是人的血液循环系统某个部分的结构示意图,箭头表示血流方向,甲代表肺静脉,则乙是()A.左心房B.左心室C.右心房D.右心室【解析】选A。本题考查人体血液循环途径。肺静脉与人体的左心房相连,将肺部经过气体交换形成的动脉血送回到心脏,因此图中乙为左心房。15.(2014连云港学业考)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由血管、心脏和血液组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血液由血清和血细胞组成B.心脏的四个腔中,左心室壁最厚C.体循环始于右心室D.动脉里流的都是动脉血【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循环系统组成的认识。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心脏分为四个腔,心室壁较厚,其中左心室壁最厚,收缩有力,能

12、把血液送到全身各处;体循环始于左心室,肺循环始于右心室;肺动脉内流动的是静脉血。16.某人患有下肢静脉曲张,若其内的血栓脱落,随血液流动,最有可能滞留的部位是()A.下肢静脉B.右心房C.肺部毛细血管D.肺静脉【解析】选C。本题考查对血液循环的运用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下肢静脉的血栓随血液循环经过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处的管腔较大,血栓不易滞留;肺部毛细血管的管腔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栓最有可能在此滞留。17.在某一时刻检测某一器官的动脉和静脉中的血液成分,结果其氧气、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如图所示,该器

13、官是()A.脑B.肺C.肾脏D.小肠【解析】选B。本题考查综合分析能力。动脉是将心脏的血液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流入该器官;静脉是把全身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由该器官流出。根据图示,由该器官流出的血液中氧气增加,二氧化碳减少,全身各器官中,只有在肺部发生这样的变化。【知识拓展】血液循环系统18.流经肾脏的血管中所流血液为静脉血的是()A.肾动脉B.肾静脉C.入球小动脉D.出球小动脉【解析】选B。肾动脉的血液来源于主动脉,所流血液为动脉血,入球小动脉与肾动脉血液成分相同,也为动脉血,入球小动脉中的血液经过肾小球时没有进行气体交换,出球小动脉内的血液仍为动脉血;肾静脉中的血液是经过了肾脏气体交换后

14、的血液,为静脉血。19.下列哪种不是舌能分辨的基本味觉()A.甜B.酸C.咸D.辣【解析】选D。本题考查舌分辨的味觉。舌的上表面和两侧有许多对味道十分敏感的突起,能辨别“酸、甜、苦、咸”。辣是痛觉,不是食物的味道,故选D。20.保护好眼和耳有利于青少年准确地获取信息。下列有关眼和耳的叙述错误的是()A.近视眼可以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B.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C.人的视觉是在视网膜上形成的D.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解析】选C。本题考查眼、耳的结构及功能。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通过曲度的调节能使人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视觉形成过程中,物像是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视觉是在大脑的特定区域形成的;若物像落在

15、视网膜的前方,则看不清远处的物体,为近视眼,近视眼可以通过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耳的结构中,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感受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知识拓展】照相机与眼睛的关系照相机就是根据人眼的结构和成像原理制造的。(1)成像原理:外界景物首先进入瞳孔(镜头),之后通过晶状体(相当于相机镜头的凸透镜)的折射之后在视网膜(底片)上形成图像。(2)成像特点:在视网膜上成的像是倒的,因为凸透镜成的像都是倒的,然后再通过神经发送到大脑处理。21.(2015郴州模拟)“中风”患者四肢没有任何损伤,但表现一侧肢体不能活动,受损结构是()A.骨头B.血管C.大脑D.脊髓【解析】选C。本题考查大脑的功能。患者四肢没有任何损伤,但表现一侧肢体不能活动,是大脑另一侧躯体运动中枢受损伤。22.(2015苏州模拟)右下图所示为用麻醉剂阻断神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