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总结课件人民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12360 上传时间:2019-03-25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4.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总结课件人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总结课件人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总结课件人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总结课件人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总结课件人民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总结课件人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总结课件人民版(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总结(一),角度一 “家国一体”的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精要归纳】 西周时期,以分封制为基础、宗法制为核心,辅之以礼乐制度,共同构成了“家国一体”的社会等级权力结构。早期政治制度呈现“家国一体”的特点,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等级森严;中央尚未建立起对地方的绝对集权。秦朝时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考题例证】 (2017江苏如皋模拟)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者,乃传子法之精髓,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材料表明宗法

2、制( ),A.注重任人唯贤,维护贵族政治 B.约束兄弟子女,迫求政治平等 C.维护等级关系,强化封建专制 D.强调尊卑有序,稳定社会秩序,解析 根据材料“由传子之制而嫡庶之制生焉所以息争也”得出尊卑有序,稳定社会秩序,故D项正确。 答案 D,角度二 封建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相结合的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精要归纳】 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演变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两对矛盾。君主通过调整中央机构与地方管理体制、监察中央与地方官吏、改革官员的选拔与任用及加强思想控制等方式,导致了两大演变趋势: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废除丞相;中央的权力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削弱,中央对

3、地方控制不断加强。,【考题例证】 (2017南京期中)刘海峰先生在科举学导论中说:“古往今来科举考试一再起死回生的历史说明: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与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防止人情的泛滥,使社会不至于陷入无序的状态,中国人发明了考试,以考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的调节阀。悠久的科举历史与普遍的考试现实一再雄辩地证明,考试选才具有恒久的价值。”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宗法制是中国人情社会的历史根源 B.科举制具有公平调节社会秩序的特点 C.科举制的实施有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D.考试选才打破了特权阶层对仕途的垄断,解析 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据“悠久的科举

4、历史与普遍的考试现实一再雄辩地证明,考试选才具有恒久的价值”,可见材料重心和主旨强调的是科举制的深远影响及长久的价值,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有依托,不符合题意。 答案 C,史料史学研究史料鉴别研读论证,通常所说的史料,就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具体说就是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史料是研究历史、获取历史结论的直接或者间接依据,在历史研究与学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鉴别运用史料,解读获取信息,加强处理史料的能力,也是高考考查目标中属于“解读和获取信息”能力范畴,正确处理史料,要求对史料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

5、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处理,从而获取有效信息,为解答试题提供必要的帮助。,一、史料分类鉴别 1.史料的分类,(1)按表现形式分:文献史料(指文字形式记载的史料)、实物史料(历史上人类活动的各种实物、遗存)与口述史料(口头叙述并记录下来的资料)。 (2)按资料价值分: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发生时代流传下来的材料,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第二手史料:经过后人转述、记录或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的材料,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这类史料跟三类史料的关系是: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的;文献史料中第二手居多;口述史料辗转相传,需要仔细甄别。,(3)其他史料分类:分为

6、有意史料(官方组织编写)与无意史料(官方无意遗留下的档案、文件及私人日记等);“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私家编撰史书或民间记载);从史料价值看,无意史料多为第一手史料。,2.鉴别原则,(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2)坚持正确的史学观。 (3)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4)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 (5)搜集更多的史料,利用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考题例证】 (2017江苏沛县模拟)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

7、料更真实 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解析 本题以甲骨文证实史记记载商王世系的真实性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描述阐释和论证问题的能力。“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属考古发现,史记对商王世系的记载及对其后世长期的不确定属于历史研究的范畴;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其证实,说明了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D项正确;实物资料可用来验证文献资料记载的真实性,A项所述不确切;B项通过材料信息无从体现;考古的主要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历史记载中当事人的文字记述、社会遗存等不一定非要经过考古发现来证实,排除C项。 答案 D,二、研读论证史

8、料 1.捕捉时空要素,历史指的是过去发生的事件,所以必须依托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时间的表示方法主要有公历纪年法,朝代纪年法,皇帝年号纪年法,民国纪年法,干支纪年法;注意公元前后,某世纪或者年代的初期、中期、末期等;历史事件发生的某洲、某国、某地区、某城市等。抓住这些要素,可以帮助考生对材料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2.抓关键词、关键句,历史试题所提供的史料,并非所有文字都是有用的,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起铺陈、解释作用的,真正对解题起关键作用的,往往是某个词或句子。只有抓住了关键词、句,才能正确理解材料,正确解答题目。关键词、句一般都具有如下特征的一种;历史概念(如工农武装割据);历史事件名称(如辛亥

9、革命);历史人物(如康有为);特有历史名词(如租界)等。关键词、句或是上述历史要素本身,或是对这些要素的解释。,3.“论从史出”的方法,“论从史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学历史教学要求遵循的基本原则。历史研究的任务就是依据史料发现隐藏在史料背后的历史事实。因此,根据史料推出历史结论在高考试题中较为常见。破解这类试题的最佳策略就是始终坚持“充分条件”的原则,即“如果有A(史料),则必然有B(结论)”,就像胡适所说:“有一份证据说一分话”。这对于史料的解读非常关键。,【考题例证】 (2016江苏单科,2)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山东嘉祥武氏

10、祠的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下图)再现了这一场景。史记记载和这块画像石在( ),A.描绘上是一致的 B.形式上是一致的 C.风格上是一致的 D.主题上是一致的,解析 史记的记载和汉画像石的描绘不完全一致,史记的记载相对比较详细,而汉画像石只是描述荆轲刺秦王的瞬间,故A项错误;史记是通过文献记载,汉代画像石是通过图像形式表述,描绘形式不一致,故B项错误;史记站在官方立场,汉代画像石从民间立场,风格不一致,故C项错误;两则史料都是描述荆轲刺秦王的史实,内容一致,故D项正确。 答案 D,1.宗法制的历史遗存及影响,观点一 姜义华教授认为:“渗透于全社会的同族、同宗、同姓血缘网络系统,同乡、同县、同省地

11、缘网络系统,族田、义仓、义塾等经济共同体,同学、同科、同一方言、同一宗教信仰等文化认同,为大一统奠定了极为广泛而深厚的社会与文化基础。” 观点二 陈永平、李委莎在宗族势力: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中说:“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族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2.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优劣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优劣的争论,从秦汉到明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宋代以前辩论焦点,主要围绕着两者的优劣比较。如魏晋时陆机(西晋文

12、学家)认为分封“使万国相维,以成磐石之固”,而认为郡县下,一处有乱则天下大乱。唐朝争论则一边倒,皆主郡县制。如柳宗元:“有叛国无叛郡”“有叛将无叛州”等。 (2)宋元时期,学者认为两种制度并没有绝对的优劣,必须根据客观环境来决定选用哪一种制度。李纲(抗金名臣)提出两制应因地制宜选用其一超脱了分封制和郡县制之争。,(3)明代,有些学者认为两种制度各有利弊,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不把分权和集权放到绝对对立的两极。黄宗羲认为应兼采分封制与郡县制两者之长处,使其并存互补,达到振兴国家的目的。顾炎武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案,即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3.关于军机处与君主专制关系的争论,观点一 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

13、权 李治亭清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通过分析军机处机构特点得出军机处设立使皇权加强的结论,如官员人数根据皇帝需要增减,军机大臣互不隶属,各自直接对皇帝负责;具有高度机密性,非有特召不得擅入,军机大臣必须与皇帝保持垂直联系,办公地点亦随皇帝行止而定;军机大臣地位虽高但无实权,实际上只是充当皇帝的侍从秘书;,印信用毕随时缴还,分程序管理以防私自动用等。王超中国历代中央官制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比较军机处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不同,指出议政王大臣会议对军国大政有一定决策权,军机大臣则仅供传述缮撰;并且认为军机处侵夺了内阁票拟批签的职权,甚至有权修改内阁票拟,政府实际重要政令的发出都在军机

14、处而不是内阁,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大部分不经内阁,直接密封发给地方督抚,内阁已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从军机处与清代其他机构关系的角度论述军机处设立对皇权的加强。,观点二 军机处并非为了强化专制皇权而设立,高翔也论军机处、内阁和专职皇权对传统说法之质疑,兼析奏折制之源起(见清史研究1996年第2期)对清史学界的“传统说法”,即雍正时设立军机处主要是为了通过削弱内阁以及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以强化专制皇权,以及军机处的设立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了一个空前阶段”观点提出了质疑,并对清初内阁、奏折制等问题作了分析。该文认为军机处的出现具有较大的偶然性,雍正采取这项政治措施并非出于强化皇权的目的,而是为了处理西北军务;,其次,雍正即位七、八年后,其统治已经非常稳固,不需要采取特殊措施强化皇权;就权力分配体制而言,在军机处设立以前,专制皇权早已臻于登峰造极,最能保障皇帝独裁权威的许多制度、措施等均已相继推行。军机处的出现确实标志着清代君主独裁政体的完善,但它并非为了强化专制皇权而设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