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第36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809067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6.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第36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第36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第36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第36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第36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第36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第36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课件(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与社会生活变迁及科教文艺,本单元主要阐述了两方面内容: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曲折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二是鸦片战争后,东西方文化碰撞融合,在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迁。 【主要表现】 (1)社会主义建设 过渡时期:19491956年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新中国制定并实施了“一五”计划,初步建立工业化的基础,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曲折发展:19561976年是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20年。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另一方面,出现了“大

2、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严重的“左”倾错误,社会主义建设遭受巨大损失。 改革开放新时期: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实施,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融入全球化潮流,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2)社会生活变迁 近代:鸦片战争后,国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和习俗发生了较大变化。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运输、大众传媒等伴随着西方文明渗透而逐渐走向近代化。 现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吃、穿、住和风俗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交通工具快速发展;报刊、影视和网络技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3)新中国科教文艺:从“两弹一星”到“神舟五号”,我国在科技领域取

3、得重大突破。科教兴国战略推动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双百”方针推动科研与文艺事业发展。,第36讲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考纲考情分析,主干知识整合,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考点即时演练,考纲考情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 整合知识夯实基础,抓主干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经济恢复(19491952年) (1)背景 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的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交通落后,通货膨胀极其严重,人民生活十分困苦。,(2)措施 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打击投机商人。由中央集中

4、统一管理经济,以解决中央财政困难;合理调整工商业,调动私营工商业的积极性,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 农村:1950年夏,颁布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 (3)意义: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2.“一五”计划(19531957年) (1)条件:政权巩固、经济恢复,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援助。 (2)任务 优先发展 。 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 进行改造。 (3)特点: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并举,优先发展重工业。 (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

5、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 奠定了初步基础。,重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工业化,3.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1)内容 农业:农民参加 ,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2)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 。 (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社会主义公有制,二、探索与失误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956年) (1

6、)背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2)内容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 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由落后的 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工业国,农业国,2.探索失误 (1)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主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2)“大跃进”: 要求 、大办农业,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违背客

7、观经济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建立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 ,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4)“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大办工业,人民公社,3.政策调整 (1)1960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从1962年起,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2)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3年出现国民经济的复苏。 (3)1975年 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邓小平,重理解 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

8、)从现实需要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2.过渡时期(19491956年)我国社会的特点 (1)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 (2)经济结构: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有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 (3)阶级结构:由多种阶级成分(工人阶级、农民

9、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并存到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 (4)社会主要矛盾: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5)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3.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和实质 (1)特点 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强调“一大二公”。 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 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强调自给型经济,取缔集市贸

10、易和家庭副业。 (2)实质: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企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所谓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但这只是一种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空想,给中国社会带来重大消极影响。,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521957年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的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解答】 (1)明问题,找方向:第(1)问“变化”,要通过分析表格变化得出结论。“原因”要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经济发展方针和规划回答。“影响”要从对经济发展变化特别是对工业发展的影响思考。第(2)问“特点”结合材料的内容分析即

11、可。 (2)定时空,找关联: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突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方针,1953年制定了以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一五”计划。 (3)提信息,找关键:图片显示重工业比重上升,轻工业比重下降。 根据信息“1956年、改造基本完成”“工业总产值”以及重工业发展的具体数值分析。,【答案】 (1)变化: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原因:“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的基础。 (2)特点:对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基本完成;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成就尤为突出。,【深化拓展】 “一五”计划的特点 1.“一五”计划确定工业化

12、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且优先发展重工业。 2.体现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 3.“一五”计划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这是由于东北地区具有相对优越的工业基础,且工业、农业等物质资源丰富。同时地理位置靠近苏联易于接受援助,具有独特的优势。 4.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相统一,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进行。而且以工业化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改造为手段,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材料二 下表根据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的数据编制。 19571960年经济统计资料(部分) 单位:亿元,【问题】 (1)材料一反映出“大跃进”的哪些特点?材料二中数据变化反映出我国经济建

13、设出现了什么问题? (2)由材料一、二所反映问题得到的启示是什么?(以上两问据2013江苏卷,10;2013重庆卷,9改编) 【解答】 (1)明问题,找方向:第(1)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中信息逐句进行分析,尤其要结合时间信息分析其阶段特征;“问题”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变化并结合其年份信息从行业的横向对比与时间的纵向发展角度分析总结。第(2)问,“启示”根据找出的问题,指出今后应该怎样去做。 (2)定时空,找关联:“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背离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3)提信息,找关键:反映出“浮夸风”盛行。 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反映出

14、对“大跃进”有所反思。 重工业产值迅速提高。 轻工业发展缓慢,农林牧渔业出现倒退现象。 【答案】 (1)特点:“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风盛行;1958年“大跃进”达到高潮;1960年,基层群众对“大跃进”有所反思。 问题:19571960年工业产值与农林牧渔业产值、重工业与轻工业产值呈现背离状态,从而说明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问题。 (2)经济建设要防止片面追求速度与产量,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经济建设要注意不同产业的经济发展比例结构,协调发展。,【深化拓展】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左”倾错误及其教训,高考教材连线 透析高考教材补缺,角度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典例1】 (2

15、015全国卷,31)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试题分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的总体政策是迅速恢复国民经济,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将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学习俄语是为能更好地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政策实行“一边倒”,到1952年底没有改变,A项错误。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于1956年以后,故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教育的改革并不是学习苏联的产物,故C项不正确。 答案:D,角度二 “一五”计划期间的粮食政策 【典例2】 (2014全国卷,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知识的理解能力。“一五”计划期间,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实施,粮食形势一度紧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