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专用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6.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新人教版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799922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3.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专用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6.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福建专用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6.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福建专用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6.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福建专用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6.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福建专用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6.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专用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6.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专用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六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6.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新人教版(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 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4-,必备知识整合,关键能力突破,考点一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 1 )环境要素:包括大气、水 、岩石、生物 、土壤、地形等。 ( 2 )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 循环、生物循环和 岩石圈物质 循环等过程。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基础梳理,-5-,必备知识整合,关键能力突破,整合构建 1.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6-,必备知识整合,关键能力突破,2.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

2、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如下表所示。,-7-,必备知识整合,关键能力突破,-8-,必备知识整合,关键能力突破,-9-,必备知识整合,关键能力突破,诊断反馈 (2017湖北襄阳三模)积雪是指覆盖在陆地和海冰表面的雪层,对气候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和重要反馈作用,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完成第13题。,-10-,必备知识整合,关键能力突破,1.阿勒泰地区冬季积雪深度深、积雪日数长、分布面积广,对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体现在( ) A.降低冬季风速 B.河流冬季补给增加 C.降低土壤湿度 D.加剧冬季寒冷

3、程度 2.下列积雪观测气象站中,海拔最高的是( ) A.布尔津站 B.青河站 C.哈巴河站 D.福海站 3.多年统计数据变化趋势表明,东部青河站与富蕴站冬季积雪日数减少,但最大积雪深度增加。该现象可佐证阿勒泰东部区域( ) A.洪涝灾害减少 B.初雪日期提前 C.气温下降显著 D.降水强度增加,答案,解析,-11-,必备知识整合,关键能力突破,真题探究 (2017全国卷,79)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第13题。,-12-,必备知识整合,关

4、键能力突破,1.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 A.递减 B.先减后增 C.先增后减 D.递增 2.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 A.水体营养盐 B.太阳辐射 C.水体含沙量 D.洋流流向 3.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答案,-13-,必备知识整合,关键能力突破,思维流程 第1题:用图例对照图像夏季图示海域自西向东浮游植物密度由 小 到 大 。 第2题:文字信息“海水中的浮游植物

5、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 长江带来的营养盐从河口向外逐渐减少与浮游植物西少东多不相符。 图示海域纬度、天气差异不大太阳辐射差别小。 图示海域夏季受 东南 季风影响,沿岸流应该是向 北 流与浮游植物东多西少不吻合。,-14-,必备知识整合,关键能力突破,夏季长江径流量大,搬运泥沙能力强河口附近含沙量大海水透明度低表层以下海水光照少、温度低浮游植物数量少;离河口越远含沙量越 少 海水透明度越 高 表层以下海水光照多、温度高浮游植物数量 多 。 第3题: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水温呈正相关冬季图示海域水温 降低 浮游植物总量 减少 。与夏季相比,冬季长江处于枯水期带来的泥沙量 减少 河口处

6、水体透明度 增加 ,光照增强浮游植物密度高值区向西即向 陆地 方向移动。,-15-,必备知识整合,关键能力突破,能力提升 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陆生动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生存空间。 a.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显著,环境多样,适生空间大;b.环境空间差别大,适生空间小;c.长期与大陆分离,环境封闭,物种独特。 气候。 a.纬度(海拔)低,水热充足,植物繁茂,食物充足;b.纬度(海拔)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c.冬季(终年)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16-,必备知识整合,关键能力突破,环境。 a.生态环境发生改变,食物来源减少,饮用水短缺,生存空间减小;b.全球气候变化,草地

7、退化,生存环境改变;c.生态良好,环境污染少。 天敌。 a.缺少,天敌少;b.受到天敌威胁。 人类活动。 a.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强度小,干扰少;b.森林、草原减少,污染加剧,食物减少,栖息环境遭破坏。,-17-,必备知识整合,关键能力突破,(2)水生动物(鱼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生存空间。 a.湖面(海域)广阔,生存空间大;b.跨度大(流程长),水域环境多样,种类繁多;c.河湖(海)相连,有利于洄游产卵。 气候。 a.纬度低,水温高,生长速度快;b.水温适宜,利于产卵、繁殖;c.水域浅(纬度低),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 水文。 a.盐度高(低),适宜咸水(淡水)鱼类生存;b.纬度(海拔)高,

8、盐度低、水温低,适宜冷水性鱼类生长;c.结冰期长,存活率低;d.水质好。,-18-,必备知识整合,关键能力突破,食物。 a.多条河流入海(湖)/寒暖流交汇(上升流/水温变化明显),底层海水上泛,营养盐类丰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b.水草丰美/其他鱼类为提供充足饵料。 天敌。 缺少天敌制约,繁殖速度快,种群密度大。 人类活动。 a.水质下降,污染加重;b.过度捕捞。,-19-,必备知识整合,关键能力突破,考点二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基础梳理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 的演化过程。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 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体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

9、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20-,必备知识整合,关键能力突破,整合构建 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的案例分析,-21-,必备知识整合,关键能力突破,-22-,必备知识整合,关键能力突破,-23-,必备知识整合,关键能力突破,诊断反馈 (2017山西太原三模)牛肝地是发育在以红层软岩(红层软岩是以红色为主色调的碎屑沉积岩,岩性以砂岩、泥岩、页岩为主)为主的区域,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红层荒漠。读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土壤特征变化图,完成第12题。,-24-,必备知识整合,关键能力突破,1.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主要原因是 ( ) A.气候变异 B.地表形态变化 C.土

10、壤肥力变化 D.过度农业活动 2.土壤一般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部分组成。在该地区植物群落由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 ) A.土壤厚度增大 B.土壤水分含量增大 C.土壤肥力提高 D.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答案,解析,-25-,必备知识整合,关键能力突破,真题探究 (2014全国卷,79)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

11、(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第13题。,-26-,必备知识整合,关键能力突破,-27-,必备知识整合,关键能力突破,1.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 生物量提高 生物量降低 植株密度改变 植被分布改变 A. B. C. D. 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 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 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答案,解析,-28-,必备知识整合,关键能力突破,能力提升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29-,必备知识整合,关键能力突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