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单元整合课件岳麓版必修3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791627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14.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单元整合课件岳麓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单元整合课件岳麓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单元整合课件岳麓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单元整合课件岳麓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单元整合课件岳麓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单元整合课件岳麓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单元整合课件岳麓版必修3(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必 修 三,单 元 整 合,历史时空,(1)现代科学,(2)新中国的科技、教育和文学艺术,1世界史上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1)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中国在政治上沦为半殖民地,经济上开始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自然经济开始瓦解;直到19世纪60年代,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中国掀起了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而是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归纳拓展,(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经济上对华资本输出,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丧失了一次追赶世界科技革命潮流的重要机

2、遇;但是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时,中国正值内战,科技无从发展;建国后“左”倾错误的发展,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一度与世界科技革命潮流失之交臂;改革开放后,重新追赶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积极重视引进技术和资金,促进经济的发展。,2教育、科技和经济之间的关系,(1)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 (2)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也推动着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

3、动国民经济的提高。 (4)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因此,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三读”“三找”“三界定”解非选择题 材料要“三读”:第一遍“速读”,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和题干大意,明确主题;第二遍“细读”,结合材料出处的说明(时间、国别、背景、会议、著作、人物等),完整准确地掌握题干的内涵和考查意图,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识点;第三遍“精读”,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可在相关文字下作标注,并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技能提升,要点要“三找”:“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

4、,一般来说在“两头”,材料的中心论点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二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要点一个也不要丢;“三找”关联点,即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联点、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联点和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答案组织要“三界定”:一要对应设问,界定好设问的“限定语、中心语、提示语、答项语”,不要漏掉问题(如“是否”“变化”“有无”等);二要对应好题目和设问,界定好材料、设问和教材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而选取相关知识作答;三要界定好设问答案来源,设问一般有四种限制情

5、况,即“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和没有对答题依据作出明确规定。在阅读设问时,应注意某一设问是要求怎样回答的,同时要看清设问要求回答的是什么,有什么限制性条件,在审题时最好把限制条件用笔画上记号,以防答题时出现遗漏和疏忽。,考题体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北京大学校

6、长蔡元培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15种左右。 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福尔辛爱因斯坦传等,材料二 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正酣之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前者以道德文明为核心,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年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迷路的旅人,远远望

7、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哪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地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保佑你哩。” 摘编自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 解析 本题考查近现代科技发展。考

8、查对材料信息的归结概括能力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第(1)问原因可从科技革命、相对论的地位、实践验证、战后秩序环境等角度分析。第(2)问态度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是欢迎宣传,材料二是质疑。评析要针对观点从出现这一态度的原因上分析。,答案 (1)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带动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引起人们对科学的重视;相对论的提出是科学领域的重大革命;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大战结束有利于相对论传播。 (2)态度:普遍欢迎,引进宣传。评析: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的结果;提升中国的科学水平及民众的科学素养,有助于弘扬科学精神。 态度: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评析:西方近代文明暴露出弊端,一战教训;有一定合理性,有助于反思科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高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将西方文明、物质文明与科学等同起来,不利于新文化运动,助长保守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