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1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课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86790120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2.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20.1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课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3.20.1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课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3.20.1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课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3.20.1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课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3.20.1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课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20.1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课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20.1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课件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请您欣赏,蒙古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明代统治者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为了防范我国北方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南下扰掠。,明朝是在元朝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元亡后,元顺帝与部分蒙古贵族退回草原,但他们时刻图谋恢复旧业,不断向南发动军事进攻,侵扰明朝的边境,掠夺人口和牲畜,给明政府带来极大的威胁。同时,其他的一些北方少数民族也不断南下对明进行扰略。为了加强北边防务,提高军事抗衡能力,明统治者相继起用戚继光等边将,主持边务,并在积极操练兵马、提高军队战斗力的同时,大力加固、增设城防,修筑长城。明代的长城不但在重点设防的地段用砖石砌筑,内填泥土石块,十分坚固,而且形制结构也更趋完备合理。我

2、们今天所能见到的长城大多为明代修筑的。,明代统治者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为了防范我国北方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南下扰掠。,康熙皇帝: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而清朝统治者来自长城以北, 不主张再修长城。,这些寺庙的建筑风格有什么特点?,“明修长城清修庙”“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反映了明清两代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态度有何不同?,看图分析合作探究,融合了汉、藏、蒙古、维吾尔等民族的建筑风格,也反映了清王朝处理边疆地区民族事务的政策。,明代统治者主要以防为主,采取了比较被动的防御政策;清统治者则比较积极主动,采取怀柔的政策笼络其他少数民族。,乾隆皇帝在哪里接见了土尔扈特部?,避暑山庄 又名承

3、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清帝每年有半年的时间在此会见王公贵族及外国使节,同时处理奏章、消夏避暑。当年康熙皇帝在北巡途中,发现承德这片地方地势良好,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又直达清王朝的发祥地东北,是满清皇帝家乡的门户。在这里还可俯视关内,外控蒙古各部,于是选定在此建行宫。避暑山庄建于17031792年,历经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与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面积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由于避暑山庄在清代历史上曾起过重要的作用,素有“第二个政治中心”之称,1994年

4、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避暑山庄与一般的避暑胜地相比,有什么特点?,它是统治者避暑、围猎的场所,更是他们实行“怀柔”的民族政策、笼络少数民族首领的场所,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一、明清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态度有何不同? (明清统治者的不同民族政策),修长城,实行防御 的民族政策,修建承德避暑山庄, 实行“怀柔”的民族 政策,穿越时空演绎民族关系史,二、探究明清时期与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以及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与蒙古族:,与藏族:,清 土尔扈特部回归 平定准噶尔叛乱,明 修筑长城,清 册封达赖和班禅,与维吾尔族:,清 平定回部贵族叛乱,派驻藏大臣,看书上P36活动: 1、你认为清政府设立金瓶掣签

5、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有人说,“明修长城清修庙”。通过学习,请你说出这句话反映了明清两代统治者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态度有哪些不同?,1、清政府设立金瓶掣签的目的(1)保证确定转世灵童的公平性; (2)更重要的是体现中央权威、维护国 家统一。,2、明代统治者主要以防为主,采取了比较被动的防御政策;清统治者则比较积极主动,采取怀柔的政策笼络其他少数民族。,活佛转世 藏传佛教独有的传承方式,清政府为了体现中央权威、维护国家统一,杜绝转世中的营私舞弊、弄虚作假的现象,建立起以金瓶掣签为中心环节的较为完整的继承制度。1793年,清中央政府颁赐一个金瓶于拉萨大昭寺(后移至布达拉宫),专掣达赖、班禅等藏族大

6、活佛;再颁赐一个金瓶于北京雍和宫,掣定蒙古族的大活佛。课文图5-62展示的金瓶又称金奔巴瓶。,与蒙古族:,与藏族:,清 土尔扈特部回归 平定准噶尔叛乱,明 修筑长城,清 册封达赖和班禅 派驻藏大臣,与西南少数民族:,改土归流,明清政府废除西南少数民族的土司制度, 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进行统治的措施。 (从中央派遣官员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进行直接管理。 ),与维吾尔族:,清 平定回部贵族叛乱,与蒙古族:,与藏族:,清 土尔扈特部回归 平定准噶尔叛乱,明 修筑长城,清 册封达赖和班禅 派驻藏大臣,与西南少数民族:,改土归流,与维吾尔族:,清 平定回部贵族叛乱,意义:这些措施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

7、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及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奠定了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对比清朝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找出其中的异同,看图比较,对比上面清代中国的疆域图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找找其中的异同。,相同点:基本版图相似,台湾等地一直就是中国的领土; 不同点:清代疆域更为辽阔、广大,今天的中国地图上已经没有北部的乌里雅苏台及东北外兴安岭、库页岛等地,疆域范围缩小。,尼布楚条约划定的中俄边界示意图,雅克萨之战,中俄尼布楚条约 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1689年9月7日),中俄双方经过谈判,正式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中国和俄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正式的文本是拉丁文本,由双方代表签字盖章

8、,另有满文本和俄文本,都不是正式文本。条约共六条,实质性部分包括中俄东段边界的划分,越界侵略和逃人的处理,中俄往来贸易的规定等。 中俄东段边界的划分是条约中最重要的部分。条约明确规定以格尔必齐河,石大兴安岭(即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为两国的分界线。又规定外兴安岭和乌第河之间的地区暂行存放,留待后议。清政府在领土方面作了重大让步,将尼布楚及其以西直至贝加尔湖原属中国的领土让给了俄国,以换取俄军撤出雅克萨。所以条约中又规定了俄国在雅克萨和额尔古纳河南岸的据点全部拆毁、迁移。 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一个平等的条约。双方代表都在各自政府事先指示的范围之内进行谈判交涉,最后达成的协议并没有越出中俄两国政府愿意接受的范围之外。条约明确地划分了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条约在领土和贸易方面也满足了俄国的要求。在尼布楚条约签订后的一段时间内,中俄的东段边界稳定了下来,边境相对比较平静,两国人民之间的和平往来和贸易也有所发展。,请您欣赏,蒙古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