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18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六单元 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 专题一 种群和群落课件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789631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10.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用)2018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六单元 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 专题一 种群和群落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江苏专用)2018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六单元 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 专题一 种群和群落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江苏专用)2018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六单元 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 专题一 种群和群落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江苏专用)2018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六单元 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 专题一 种群和群落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江苏专用)2018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六单元 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 专题一 种群和群落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专用)2018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六单元 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 专题一 种群和群落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用)2018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六单元 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 专题一 种群和群落课件(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 种群和群落,考纲要求 1.种群的特征(A)。2.种群的数量变化(B)。3.群落的结构特征(A)。4.群落的演替(B)。5.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c)。,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迁入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S”型曲线,波动,物种组成,竞争,垂直,水平,初生,次生,初始植被,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1(江苏卷,19)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

2、达到K值 C试管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不同 D试管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开始下降 解析 A项中,4个试管中最初环境适宜,所以都经历了“J”型增长;B项中,最初的条件不同,达到K值不会同时;C项中,培养液体积和不同,试管内种群的K值应大于试管;D项中,和中培养液相同,中起始酵母菌数大于,所以先于试管开始下降。 答案 B,2(2011江苏单科,25)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A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 B初始密度相同的种

3、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迁入有关,C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 D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 解析 相同面积叶片放置相同数量的棉蚜,分别置于开放和封闭条件下,开放条件下的叶片会由于外来个体的迁入而先达到密度峰值,故B正确;随着棉蚜数量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开放条件下的叶片上的棉蚜在没有达到K值时便会有部分个体迁出,使种群密度先于封闭条件而降低,故A正确、C错误;种群衰退时,种群内个体之间的斗争加剧,故D错误。 答案 AB,高考考查侧重于种群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理解,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内在关系,种群数量的两类增长曲线分析与应用等,课标卷尤

4、其重视种群年龄组成特征分析及其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1.理清种群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1)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_特征。 (2)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3)年龄组成:通过影响_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该特征还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4)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数量,出生率和死亡率,2.牢记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产生条件,(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_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几个条件同时满足,即理想条件、实验室条件,关键在于无“环境阻力”,其值_。 (2)种群增长的“S”型曲

5、线:资源和空间“_”,有“环境”阻力,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等,其增长速率为“钟型曲线”。,食物和空间,不变,有限,3.种群增长“S”型曲线中K值、K/2值的应用,(1)资源开发与利用:维持被开发和利用资源的种群数量在_处,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不影响种群再生。对于有益动物的保护,应尽可能改善其生活的环境条件,提高种群的_。 (2)有害生物防治: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达到K/2处(若达到K/2处,可导致该有害生物成灾),同时应设法增大_,尽可能降低有害生物种群K值(如封存粮食、硬化地面、饲养天敌等可降低老鼠K值)。,K/2,K值,环境阻力,(1)可以使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

6、蛙卵的密度(2016江苏,20D)( ) (2)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应设空白对照排除无关变量干扰(2015四川卷,3C)( ) (3)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2014江苏,5A)( ) (4)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2014江苏,5B)( ) (5)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2013福建,3A)( ),答案 (1) (2) (3) (4) (5) 提示 (1)血细胞计数板可用于计数分散在悬液中的细胞,不适于计数蛙卵。(2)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无需设置空白对照,酵母菌每天的数量变化可形成前后对照。,1.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

7、误的是( ),命题角度1 种群的特征及其内在关系,A.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 B.春运期间,北京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解析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它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图中为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的大小直接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既能影响出生率,也能影响死亡率,性别比例则影响出生率,所以与分别为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年龄组成,是性别比例。A正确,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B错误,春运期间北京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

8、出率,而不是出生率和死亡率;C正确,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D正确,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 答案 B,2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多选)( )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S”型增长,解析 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丰富、环境条件适宜,A错误;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下降,B错误;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

9、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第37天种群密度达到最大)有关,C正确;第137天,成虫数量成“S”型增长,D正确。 答案 CD,种群各特征间的内在关系:,【典例】 (2016湖南长郡中学模拟)研究人员连续10年调查生态系统中某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绘制的值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命题角度2 种群数量的变化,(1)图中值的含义是_。 (2)第7年时,该动物种群的年龄组成为 。A、B、C、D四点时的种群数量相比,最少的是 点,A之前种群数量变化为 ,AB段种群数量变化状况为 。 (3)若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导致该动物更易被捕食,则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是 (填“偏大”、“偏小”或“不

10、变”)。 (4)第十年时,该生态系统植被受到毁灭性破坏,则对该动物种群宜采取 保护的措施以防止其灭绝。,慧眼识图 答案 (1)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倍数 (2)衰退型 D 呈“J”型增长 逐渐增长 (3)偏大 (4)易地,界定种群“增长速率”、“增长率”与“值” (1)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NtN0)/N0(无单位)。“J”型曲线增长率为恒定值,“S”型曲线增长率为“逐渐下降”。 (2)增长速率(末数初数)/单位时间(NtN0)/t(有单位,如个/年)。“J”型曲线增长速率一直上升,也呈“J”型,“S”型曲线增长速率呈“钟型”。 图示如下:,(3)对“”的理解 “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t

11、中,代表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而不是增长率。当1时,种群数量增大;当1时,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当1时,种群数量减小。,【对点小练】 (2016盐城模拟)下图甲和乙两条曲线代表两种生物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Nt1,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于甲种群而言,B点时其种群数量表现为增长 B.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于甲曲线 C.乙曲线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 D.对于乙种群而言,F点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其种群的数量,解析 已知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

12、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分析曲线图可知,甲曲线上的A、B、C三点分别表示Nt1Nt、Nt1Nt、Nt1Nt,所以在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B点,A正确;甲曲线Nt小于a时,Nt1Nt,种群数量更容易消亡,因此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于甲曲线,B正确;乙曲线Nt小于a时,Nt1Nt,种群数量容易回升,因此乙曲线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C正确;对于乙种群而言,F点时Nt1Nt,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为零,D错误。 答案 D,考点二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1(2014江苏卷,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

13、是(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解析 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为一个种群,A正确。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正确。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C错误。由于外界条件的不同及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往往会在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答案 C,2.(2014全国课标,6)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

14、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解析 稻田中青蛙增加抑制病毒传播,原因是青蛙捕食稻飞虱,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A正确;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不是竞争关系,B错误;病毒V和水稻之间是寄生关系,C、D项错误。 答案 A,高考考查常侧重种间关系的判断、群落结构、演替类型判断及特点分析等。解题时,宜从概念定义着手或就相关物种间关系曲线走势判定种间关系属性,就“起始条件”判定群落演替类型特点,据“空间”配置

15、确认群落结构,如有“横向位移”变化者为水平结构,否则若仅存在“垂直”方向配置者为垂直结构。,1.群落4种常考的种间关系,(1)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_关系,其曲线为先后增减(呈因果关系先上升者先下降,后上升者后下降) (2)两种生物争夺其“共同”资源、空间_(可呈现同步此消彼长或“你死我活”) (3)两种生物“同生共死”_ (曲线呈同步性升或同步性降) (4)一种生物依附另一种生物“部分营养”而生存_。,捕食,竞争,共生,寄生,2.群落的两种结构及影响因素,(1)垂直结构:关键点垂直方向上“_”。a.影响植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_;b.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_和_。 (2)水平结构:关键点水平方向的位移变化,其影响因素包括:光照强度、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_的影响等。,分层,光照,栖息空间,食物条件,人与动物,3.规避群落演替的4个误区,(1)演替_(“是”或“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最终都要达到一个成熟阶段,此时群落和周围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物种与环境之间高度协调,能量和物质的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