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历史 第1单元第4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件7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86789179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1.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高中历史 第1单元第4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件7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新课标)高中历史 第1单元第4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件7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新课标)高中历史 第1单元第4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件7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新课标)高中历史 第1单元第4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件7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新课标)高中历史 第1单元第4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件7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标)高中历史 第1单元第4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件7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高中历史 第1单元第4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件7 新人教版必修2(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0年11月20日国务院出台16项措施稳定物价。,“豆你玩”、“蒜你狠”、“玉米疯”、“姜你军”、“油你涨”、“糖高宗”、“棉花掌”,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1.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2.“重农抑商” 3 .“海禁”和“闭关锁国”,梅县高级中学 徐建,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请阅读教材,归纳中国古代有哪些土地制度?并分析它们产生的原因?,一、土地制度的演变,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土地公有制,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一.土地制度的演变,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

2、有,集体耕种,平均分配,1)内容:,2)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2、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国有制),一.土地制度的演变,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材料二:田里不鬻。 礼记王制,特点: 1)土地属于国家;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2)集体耕作;形同井字。,原因: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国家出现,公社的土地所有权被国家掌握。 实质:土地私有制,发展历程:兴于商 盛于西周 瓦解于春秋 废除于战国,瓦解原因: a、生产力的发展 b、周室

3、衰微,兼并战争频繁,3、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类型(表现):,土地国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 农民土地私有制,一.土地制度的演变,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A、曹魏:屯田制 B、北魏至唐朝前期:均田制 C、王莽:“王田制”,A、 出现于春秋战国,到新中国土地改革才被彻底废除。 B、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在封建社会中占有支配地位。,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的根源,井田制瓦解:,土地所有制关系变化(公田-私田) 阶级关系变化(奴隶主-地主,奴隶-农民) 剥削方式变化(交纳贡赋-交纳地租),材料一:四川巡按孔贞一言:蜀昔有沃野之说,近为王府有者什七,军屯什二,民间仅什一而已。 明神宗实录(万历)

4、,材料二:嘉庆时,大学士和珅占地达80万亩,就连他的两个家丁,也占有土地6万亩。 道光时的大学士琦善,拥有土地高达256万余亩,占地之广超过和珅三倍。,材料三:据统计,明代万历年间徽州人均耕地面积仅2.2亩,清代康熙年间为1.9亩,道光年间只1.5亩。而根据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人均拥有耕地“约得四亩,十口之家,即须四十亩”才能维持温饱。,思考:以上材料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会带来什么社会问题?古代封建政府对此采取什么措施?,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措施:北魏至唐前期的均田制;明朝后期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二.“重农抑商”,含 义,

5、重农:农业是本,抑商:工商业是末业,2、发展:,(2)西汉武帝抑制富商大贾,(3)明清固守“重农抑商”,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1、产生:战国秦国商鞅变法,(1) 秦商鞅首倡“重农抑商”,地位:封建社会的一种基本经济政策。,表现:A、统治者沿袭“重农抑商”的治国理财思想。 B、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 C、限制民营商业发展。 D、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材料一 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提出:农的农业生产是本业;工商业为末业。国家要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材料二 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包括: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

6、者加重征税等。 材料三 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材料四 清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二.“重农抑商”,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3、原因:战国秦国商鞅变法,(1)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目的) (2)巩固封建统治(目的) (3)自然经济这一经济基础决定,4、影响:,利: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 弊:阻碍工商业发展、强化自然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落后。,材料一: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唐朝政府鼓励

7、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和中国人通婚。长安、洛阳聚集了各国的使节、商人。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永乐二年,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而为寇。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材料三 :顺治元年(1644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引自台湾外记,问题: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明清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

8、沾余润。”,课堂探究:明清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三、“海禁”与“闭关锁国”,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三、“海禁”与“闭关锁国”,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1.背景: (1)自给自足自然经济。 (2)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猖獗;清初要 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3)清政府甚至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 ,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4)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2.表现 明朝: 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清朝:1.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2.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 3.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开放广州一处与外国通商,由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3.评价 积极性:

9、一定程度上对外来侵略有自卫作用,保护封建自然经济。,局限性(主要影响): 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明清之际的中国对外政策的启示?,中 国,西 方,政治,经济,对外关系,封建专制制度,自然经济,闭关锁国,开始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文化,文化专制,不利于科技发展,思想解放,有利于科技发展,完成近代工业国转变,海外扩张,分组讨论:,结论:落后就要挨打!,1.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坚持对外开放。 2.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积极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中。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

10、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也已加入世贸组织,这要求我们必须面向世界,与时俱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在精神上实现现代化,观念意识的解放是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的关键;必须不断反省自身的不足,勇于学习先进国家的长处,才能于世界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课堂感悟:,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我国农耕经济在前朝的基础上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并在传统农耕社会内部开始孕育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然而,由于清朝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禁海闭关政策,抑制和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直接导致了清王朝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迅速衰败,潜伏下近代前夜的危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